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电视文艺“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探索与发展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10个年头,随着电视节目平民化、日常化的发展趋势,电视文艺“真人秀”节目在我国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越来越受到电视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借助文献资料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的电视文艺“真人秀”节目的缘起、发展现状和症结问题等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和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节目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思考.试图为我国电视文艺“真人秀”节目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视真人秀节目自引入国内以来,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随着激烈的商业化竞争和电视节目的整体娱乐化,电视工作者一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着本土化改造,一方面又不断挖掘新的表现形式和题材,让真人秀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出现奇观化发展态势。本文以当前热播的《爸爸去哪儿》、《最强大脑》、《花儿与少年》等真人秀节目为讨论范本,对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表现和原因进行学理化的分析和解读,以期对今后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杜欣  韩强 《教书育人》2013,(6):111-112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一档娱乐节目,备受观众喜欢。但是,在真人秀节目快速发展衍生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真人秀节目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现在的生活中给了我们压力之外的轻松与娱乐,而作为传播媒介的电视理应起到教化、引导并不断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作用。所以,在娱乐的背后,我们要反思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我们更要不断提高真人秀节目的质量,抵制庸俗,善于创新,使其真正为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4.
电视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在娱乐文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娱乐类节目。从早期的《综艺大观》到新近崛起的“真人秀”浪潮,电视娱乐节目经历了文艺表演色彩浓郁的滥觞期、游艺色彩显现的发展期、通俗文化渗透的转型期、知识挟娱乐外衣卷土重来的狂飚期、注重博彩色彩多样期、“真人秀”狂潮下的创新期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电视节目的“娱乐经济”还只是刚刚拉开序幕,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必然成为“娱乐经济”中最广泛最蓬勃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6,(19)
2016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再允许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 这份《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也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  相似文献   

6.
中国真人秀节目的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娱乐节目形式,在我国已经引起电视节目制作者和观众的巨大关注.它以真实的画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成就了一场大众娱乐.中国的真人秀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走向“平民化“、向受众回归的一个重要体现.但目前这类节目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真人秀节目出现了模仿痕迹重、缺乏创新、观赏性和道德底线相矛盾、缺少应有的“娱乐“氛围、缺乏产业化的运作理念等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认真解决,使真人秀节目真正实现本土化,实现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探寻了中西电视发展的差距,梳理了中西电视节目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从西方电视发展的共性力量看,中国电视发展有本体化回归、商业化、分众化及娱乐化的趋向.从电视节目形态个性化的角度出发,西方电视节目当下主流形态对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的影响主要包括:真人秀节目的日常化、多样化、明星化;益智节目的复兴;电视剧对于弹性叙事的引进,边拍边播或许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赵曦 《华章》2013,(23)
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了新节目《非诚勿扰》,这种新型的“电视相亲”节目在真人秀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且还很好地结合社会中的热点和话题,这就很好地提升了真人秀节目的全新活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本文密切联系日趋兴旺的消费文化形势,研究了《非诚勿扰》中的娱乐狂欢和精彩不断的话题冲突。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体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呈现过度娱乐化、低俗化问题,在生存竞争中忽视了电视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针对泛娱乐化的愈演愈烈,广播电视规制进行了改革,通过颁布"限娱令"系列文件,利用行政手段加强对电视媒体在节目类型、节目时长、节目编排等方面的具体监管,由以往"放养型"、"警示型"监管转为严格把控型监管。  相似文献   

10.
衣雨涵 《文教资料》2009,(13):31-34
本文以娱乐化浪潮为背景,解构内地电视娱乐谈话节目和台湾电视娱乐谈话节目,从真实性、互动性、刺激性、两大禁区和娱乐性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内地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的缺失,以及需要向台湾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的借鉴之处。同时,以此分析为基础,指出了内地节目可以从弘扬电视谈话节目的纪实理念、提升观众的地位、创造节目的“出彩点”、加强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四个方面加以完善。最后,将论题放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之下,指出了未来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的走向,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雷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03-105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唯一的男主角,他的性格有着不同于常人之处,因此也显示出巨大的魅力。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贾宝玉身上所具有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可还原贾宝玉完整的人格结构,揭示贾宝玉对待众多女孩子时所呈现的人格特征:与生俱来、本能的、原始的喜欢亲近女孩的本我人格;为了满足自我快乐而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亲近女性获得快乐的自我人格;恪守着本我,上升为无私无利无欲,从心底发出的对女孩子的一种爱怜与疼护的超我人格。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透过小说中以作家父母为原型的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画,伍尔夫重新审视男、女两性,抒写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即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作者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式探索该小说中以作家本人为原型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理世界。分析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把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与和谐,实现了"自我"整合,两性关系最终走向了和谐。  相似文献   

13.
在远程教育大发展的“众神狂欢”的时代里,电大教育的日益边缘化,既是一个社会情境问题,更是一个文化情境问题。技术理性的僭越,使教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作者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电大教育必须从技术回归到人文,特别是社区教育,应从“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背景中展开,还教育以“荒野性”,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让教育回归到它自己和人的精神家园中,返回到“人是目的”之中。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师生间交往、沟通、理解的程度。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反对"自我的同一性",强调"他者的异质性"。教师需要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从而有利于教师更深层理解教育本质并重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5.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内部的能量宣泄与反能量宣泄之间的关系,又取决于人对外部环境的求同、移置和升华等。毋庸置疑,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后人研究人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7.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性格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文章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婴宁性格形象的复杂性,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在婴宁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婴宁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乐"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孔颜之乐"、"吾与点"经典之乐的解析,文章试图阐明孔子之"乐"非关穷达,不矜功名,从而透显孔子之"乐"的内涵就是回归"日常生活"的现场。回归"日常生活"现场,"日常生活"本来面目得以呈现,"日常生活"本然得以敞开。于"日常生活"之本来面目、"日常生活"之本然中,随缘任运,裕如自在。此意味着孔子于"日常生活"本然中开拓出"生活场域",由此自我出场,生活意义全幅地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业界、学界和电视观众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却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艺术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电视节目传播业务中实际存在的“编导”工作岗位之间缺乏一致性,不能很好地相互契合,学界与业界严重脱节,这也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典型表现。从传播学的媒介理论视角辨析“广播电视编导”与“影视编导”、“导演”、“导播”、“编剧”、“编辑”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提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编导”概念的必要性,彻底解决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概念混乱问题,以适应传媒行业媒介分工细化和媒介融合的双向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