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上海图书馆发起编纂《中国家谱总目》,2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获得立项。文化部办公厅2001年2月7日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市、区)文化厅(局)和图书馆及有关单位协助《中国家谱总目》编委单位做好工作,使《中国家谱总目》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顺利进行。2月27日,《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地区编纂会议在上海图书馆召开,有关编纂单位代表及市文广局、市档案局、上海图书馆的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图书馆党委副书记王世伟主持,上海图书馆馆  相似文献   

2.
馆藏《韶山毛氏族谱》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目前,《中国家谱总目》这部规模庞大,收集所有家谱目录的巨著正在编纂过程中,海内外炎黄子孙称其为新世纪的华夏盛事。此刻,记载伟大历史人物毛泽东家世的《韶山毛氏族谱》,倍受世人瞩目。笔者仅就吉林省图书馆馆藏《韶山毛氏族谱》的版本、体例、纂修经历等,略作评析,以飨读者。1韶山毛氏族谱版本概述《韶山毛氏族谱》,书名据版心、书衣题,书签谱籍韶山前二修、三修均冠以“中湘”二字。“中湘”,即指湘潭,因居湘乡、湘阴三湘之中而得名。题签右上方钤有“问字号记”印…  相似文献   

3.
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中国家谱总目》获得正式立项,至今已四年。今天我谨代表上图编委会,向各位领导及同仁们汇报《中国家谱总目》在这四年中的进展情况(以下简称《总目》)。  相似文献   

4.
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民族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谱是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存世的中国家谱数量仍缺乏完整的统计,虽然中华书局于1997年已出版《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计搜集家谱1.4万余种,但正如该书编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所收录的家谱目录远非历代遗存的中国家谱的全部,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尚有不少藏书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大量家谱未能收入。”常建华先生在“中国族谱收藏与研究概况简说”(载《谱谍学  相似文献   

5.
10月17日,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浙江家谱总目提要》首发式暨编纂工作总结表彰会在浙江图书馆举行。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副厅长金庚初,省档案局局长关继南、副局长王茂法,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吴,《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王鹤鸣研究馆员,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亚洲区域经理钱正民博士,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6.
家谱族谱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主要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和记载宗族事迹的档案资料,它以特殊的文体形式记载着宗族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人口迁徙和繁殖史等重要内容。一、家谱族谱档案的重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史学大师梁启超说:“我国乡乡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将来有...  相似文献   

7.
巴音 《中国档案》2003,(10):54-55
相关背景: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家谱是人类以血缘为核心亲缘关系的投影。有研究者说,家谱是一块块历史的碎片,它用独有的方式映现着一个群体、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对于研究姓氏文化、民情风俗、人口迁移、基因遗传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最早的家谱,主要记载帝王诸侯的世系、事迹,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官的主要依据。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权力进一步下沉,氏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家谱失去了以往政治功能,更多地由官修变为私修,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的盛况。20世纪5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土改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被认为代表着“封建族权”的家谱,多被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则令更多的家谱遭遇了灭顶之灾。有人估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大约有两万种家谱被人毁掉。而进入80年代,随着海外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民间修谱之风又开始慢慢升温。上海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地方,收藏有1.45万种家谱。2001年文化部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据悉,上图目前已经收到大陆报上来的近5万种家谱条目,目前正在加紧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是对历史上著录谱牒文献书目工作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海内外近千家谱牒文献收藏单位、谱牒研究人员以及数以千计的家谱私人收藏者积极参与、共同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中国家谱总目》具有数量众多、姓氏齐全、著录丰富、方便检索等多项特点,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表1。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9.
对陕西省图书馆作为《中国家谱总目》陕西地区的牵头单位所做的家谱目录编纂工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王芹  陈秀云 《图书馆论坛》2004,24(3):148-150
文章通过调查显示:在全国开展《中国家谱总目》编篡工作后,海南省家谱文献工作仍滞留在原有的被动状态,指出应加强保护家谱文献的意识,加快时家谱文献搜集、开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即将问世的《中国家谱总目》具有收录中国家谱数量众多、姓氏众多、著录内容丰富、收录时间跨度长、编制多种索引、书目数字化、意义巨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清别集”第14593条著录:《八一老人序存》,不分卷,清王念孙撰,清抄本,清黄聪跋,程荃题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该书共收《纪盛诗序》、《家谱序》、《二十四泉草堂诗序》、《龚参军诗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中国家谱总目》的著录实践,从家谱文献内容及其著录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准确著录此类文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刘福春编撰的《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于2006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1966~1976)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编撰者在“凡例”中称,该书“收录1920年1月至2006年1月出版的汉语新诗集、诗论集一万七千八百余种”,与此前著作相比,这部《总目》工作量之巨大、收集资料之繁难是可以想见的。而这一巨大的学术工程又是编撰者个人花费二十余年独立完成,这更不能不让人感佩有加。我不知道,目前的学术界还有多少学人愿意“二十年磨一剑”来打造一部著作,尽管如此,刘福春仍然对这部凝聚着自…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工作》2007,(4):67-67,66
中国新闻网2007年5月11日讯:今后,全球华人寻根图。记者从上海图书馆获悉,历经7年编纂,备受海外关注的《中国家谱总目》即将于今年底完成。 据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介绍,这是一部全面收集海内外华人家谱资料工具书,也是有史以来最齐备的中国家谱目录。有了这个目录之后,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16.
于美娜 《兰台世界》2017,(Z1):143-144
<正>浙江家谱中国家谱文献学史中,因其历史悠久,存世数量巨大,占有突出的地位。据目前存世的明代以来的实物纸质家谱分析,浙江家谱在其近六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留存在世的浙江家谱数量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中名列前茅其印制方式丰富多彩,抄本、刻本、木活字本、蜡印本、石印本、铅印本、油印、电脑排印本等相容并存。据已收入《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的各种版本形式的家谱条目统计,总数12692种浙江  相似文献   

17.
耗时三年有余,全省数以百计的人参与条目撰写与编纂的《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将于今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大型工具书,全书著录谱籍浙江的家谱12000余种,其中约一半收藏于省内,外省及海外的收藏也占了一半,另收录有浙江省内收藏的谱籍外省市的家谱约500种。著录的姓氏299个,除汉族外,还有回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姓氏。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浙江家谱总目提要》已于2005年10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目编纂历时四年,省、市、县三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物办、方志办以及大专院校等102家公藏机构,近200名专业人员参加。共著录和收录浙江家谱12778种,其中正文“提要”部分著录现存本省公藏和私藏浙江家谱6097种,“存目”部分收录现存外省港台以及国外的浙江家谱6681种,还著录了现存浙江的外省籍家谱512种。著录的姓氏299个,除汉族外,还有回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姓氏。  相似文献   

19.
由上海图书馆任主编、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和新加坡寻根网公司任副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 (以下简称《总目》)黑龙江地区编辑工作会议于 2 0 0 1年 4月 10日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召开。省内 12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及吉林省图书馆等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 ,并就《总目》编辑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家谱又名族谱、宗谱 ,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情况的历史图籍 ,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其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前景看好,本文着重以《中国家谱总目》收录为例,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要选准切入点,以点带面,促使建立收集、整理、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