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教师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有了问题,教师解答唯恐不详;学生回答有了错误,教师条分缕析唯恐不周。这样做,应该说对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却使学生减少甚至失去了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成功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实验课,教师的指导太多太细了。如学生实验操作前,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提出问题、方案设计、讨论交流,而后教师还要问:遇到某种问题怎么办啊?如果学生一时不明白,还要再讨论交流,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终于要动手实验了,教师还是不放心地搬出“温馨提示”,把学生实验中可能出错的路径一条条“堵”死。这样处理,表面看是教师没有替代学生做实验,实质是唯恐学生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促进教学至关重要.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有了问题,唯恐不详,学生回答有了错误,我们条分缕析唯恐不周,这样做,应该说对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但却使学生减少以致失去了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以来,那些兢兢业业、全身心放在教学身上,天天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甚至生病也不下讲台的教师的事迹广为流传。而提到"懒"教师,大家肯定会不屑一顾,躲避这样的教师唯恐不及,更害怕与这样的教师搭班。读了《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你就明白了,原来班主任还可以这样当。会"偷懒"的班主任与"懒"班主任,是截然不同的,时代呼唤会"偷懒"的班主任,因为他们把成长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教学现实中,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调门高,声音大,动辄训斥,特别是当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时,更是大发雷霆,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作为教师的威严,才能使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殊不知,这样做不但收效甚微,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的裂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能  相似文献   

6.
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呈现"对答如流"、"天衣无缝"这样的景象,在很多的小学数学课尤其是公开课上屡见不鲜。细细思量,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失了点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而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因为许多错误是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时遇到的障碍。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课堂中学生的错误,那将是新课程大背景下一种至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一、模式提出的背景 我国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每节课都是假定学生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教师大都采用不厌其烦的系统的讲授,唯恐哪个知识点讲不透,学生不明白,如果在课堂上有时间就练习巩固,如果没有时间就课后练习。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一、积极创建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材内容是带有表演性质的,就可以让学生把教材内容表演出来,通过表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还能使学生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能够在表演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赞科夫说:“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呀,一个教师怎样做教学工作,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变得更智慧些? 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培养他们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三项任务中,教师应当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哪里? 1972年4月15日,叶圣陶老先生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曾这样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科学课每周只有两课时,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短,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维护和谐课堂秩序等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往往容易走极端,一种情况是教师片面地理解探究教学,将"自主""开放"变成"自由""放开",使课堂呈现热闹有余,探究不足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唯恐课堂太乱,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或在教师的严格掌控下依样画瓢,甚至减少活动的项目,简略活动过程,学生尽管"做"了科学,但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中学语文教师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只注意记忆,而忽视思考;只注意接受,而忽视分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注意知识而忽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掌握知识的过程,如果方法得当,就会促进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而变得越灵巧;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妨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变得越来越笨拙。这些现象的出现和语文教学不得法很有关系。我们往往要学生分析课文的内容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王渊 《河北教育》2005,(5):22-23
小学数学计算,向来是学生感到乏味、教师感到难教的一部分内容.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强调的只是算理的掌握,技能的操练,这样做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可能会使学生感到越学越困难,越做越乏味,最后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把计算教学根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使学生感到计算不再是乏味的.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能自觉地运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来是生动鲜活的历史,却因为一味地让学生记忆哪些生硬的时间、地点、人物而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厌倦历史这门学科也就不奇怪了。托尔斯泰说:“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4.
教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在学校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个性鲜明,心态各异。这就需要顾及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对学生获得的成功和进步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扬。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和蔼可亲、激励向上的语言能使忧虑变得坚定、恐慌变得平静、犹豫变成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个性化作业的缘由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以应试为中心。新课程实施后,好多教师是“换新装,穿旧鞋”,信奉熟能生巧,唯恐学生考试成绩差,这样学生仍陷入题海战。这样的作业弊端较多:其一,量大重复类同多,学生感到枯燥不堪重负,结果出现学生应付作业甚至抄袭作业等现象。其二,作业形式单一,不同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日子一久,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依赖性,阻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泯灭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技术性、操作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课堂意外是一种常见现象,哪怕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意外"或许会扰乱教学节奏,或许会让教师措手不及。对于教师来说,无法回避这些课堂意外时,如果能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转换教学方式方法,巧妙应对课堂"意外",把它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讨论思考的机会,这样能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和生动。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责任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都不是,这二者实际是教学的目的。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信心、没有责任感,知识学不好,能力也发展不好。而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他自己就会认真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观察到,有的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唯恐学习搞不好;而有的学生得过且过,从来不把学习当回事,能偷懒就偷懒,能不做就不做。这些都是学生责任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崔合 《辽宁教育》2010,(11):48-49
俗话说:懒爹娘养出勤快儿,懒师傅教出艺高徒。做个“懒”教师,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有很多好处。有时,教师的“详细分析、认真板书”反而使学生减少自己的思维活动,做作业时“照着葫芦画瓢”。也有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疑惑、遇到困难一点的问题,就急急忙忙地讲解,这样,只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懒,遇到问题不再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究。  相似文献   

19.
王渊 《河北教育》2005,(9):22-23
小学数学计算,向来是学生感到乏味、教师感到难教的一部分内容。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强调的只是算理的掌握,技能的操练,这样做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可能会使学生感到越学越困难,越做越乏味,最后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把计算教学根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使学生感到计算不再是乏味的。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能自觉地运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理念,备课要先行。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备课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备学生”。有些教师总是习惯做课堂的操控者,实时操纵着教学的进程,唯恐偏离了自己既定的某条主线,这样做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备课既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