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奥”:奥地利乎?奥匈帝国乎?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十六章第三节多次出现“奥国”,这里的“奥国”是奥地利呢?还是奥匈帝国?奥地利何时变成了奥匈帝国?学生多次对此提出疑问。查遍整本教材无一处对奥地利变成奥匈帝国作出说明,给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89页《德意志的统一》图中的“奥地利帝国”错了。分析:众所周知,德意志于1871年正式完成统一,建立帝国。而此前的1867年,奥地利和匈牙利已正式合并建立了奥匈帝国。也就是说,到德意志正式统一时,奥地利帝国已不复存在。建议:将图中“奥地利帝国”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应改为“奥匈”$北京市首都医大附中@张江平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 88~ 89页 :“190 0年 6月 ,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军……向北京进犯。”其中的“奥”应该即“奥匈帝国”。写成“奥”容易误解为“奥地利”。可将“奥”改为“奥匈”或“奥匈帝国”。“奥”应为“奥匈”$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4.
弗朗兹·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生于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匈牙利赖丁小镇,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1821年全家移居维也纳,师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139页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其中有这样的叙述:“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旧课本对此有类似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摧垮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四个大帝国。”两者不同的是:新课本给“四个大帝国”加上了社会性质,即“帝国主义”。这种定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而奥斯曼帝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奥斯曼帝国原是军事封建帝国。19世纪70年代的俄土战争以后,它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1908年至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6.
1.1937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美籍匈牙利裔生物化学家艾尔伯特·山特·吉尔吉(1893~1986年)年轻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他是奥匈帝国部队中的一名战场卫生员。为了躲开这场战争,他向自己的上臂开了一枪,谎称是被敌军击  相似文献   

7.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对巴尔干地区的激烈争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政策,以及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反奥活动,是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杀了奥皇储斐迪南,酿成萨拉热窝事件;各帝国主义利用该事件蓄意挑起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8.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学课本上还列出了这八个国家的名称。这八个国家是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多,任务繁重,要记住这八个国家并非易事。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巧记这八个国家的简便方法。 在世界史上已经学过,1882年形成的“三国同盟”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组成的。1907年形成的“三国协约”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三个国家组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两个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他们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各有各的争夺世界霸权的计划。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是不可调和的。他  相似文献   

9.
欧洲之行第三站,奥地利。这个地处中欧的小国,国土形状如一把平放的小提琴。但是,过去它却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帝国,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历史都与之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个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在第二次大战中,跟着德国再次战败,真可谓屡战屡败。也许正因为此,德国人对奥地利人不屑一顾。在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奥匈帝国政策的形成与变化,作为一个实例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本质。虽然威尔逊总统一直主张“民族自决”原则,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将其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决定美国对奥匈政策的基础是战争进程及战后安排中的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19年6月16—30日,斯洛伐克地区曾存在过一个苏维埃共和国。它是继匈牙利、巴伐利亚之后,在中欧建立的第三个苏维埃共和国。与前两者相比,它的历史更为短暂,鲜为人知。本文试就它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反映出的当时国际共运水平等方面谈点粗浅看法。捷克斯洛伐克是匈牙利的邻国,它的斯洛伐克部分毗临匈牙利北部边境。它在一次大战后的奥匈帝国解体过程中于1918年10月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这里的工人运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到1921年前,并没有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共产党  相似文献   

12.
"一战"期间共有数百万奥匈帝国官兵沦为俘虏。不少关押于俄国境内的奥匈战俘流亡中国东北,受到尚处中立的中国当局及他国民间组织的救助。1917年民国北京政府对同盟国宣战,奥匈帝国使馆卫队及天津奥匈租界驻军就地解除武装,成为新的战俘,先后被收容于北京。在华的奥匈战俘,有的因对本国政府不满而成为暴乱的制造者,有的则奋进为著名人士,如上海建筑业先锋邬达克。这一特殊群体无疑是审视战争、反映当时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14 6页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 ,其中 ,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 ,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其实 ,早在收回汉口和九江的 192 7年初之前 ,中国就已开始了收回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权益的工作 ,并取得成效。为方便读者 ,试列简表如下。1917年 :中国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 ,废止了中德、中奥间所有条约、合同、协定 ,收回了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奥匈在天津的租界 ,取消所有德、奥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等各种特权。192 0年 3月 :中国收回了中东铁路界内的主权。192 2年 :中国收…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苦涩的《变形记》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是个特殊的人物,他那矛盾而又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曾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  相似文献   

15.
“发明大王”之间的“战争” 特斯拉,塞尔维亚人,于1856年7月10日生于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克罗地亚。特斯拉的父亲米卢丁·特斯拉是个东正教牧师,母亲经常自己发明一些家用小玩意儿,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能够背诵很多塞尔维亚的史诗。特斯拉明显比母亲更厉害,他18岁就学会了6种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139页有这样一段文字:“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局面。”对这段文字,我的疑问主要有两点:第一,它描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奥地利1867年改革是政治、民族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1848年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革命虽然失败,但革命所引起的政治、社会经济后果为1867年和平转变铺平了道路。在多民族帝国内,一方面民族要求特别是匈牙利民族的分立倾向威胁着帝国的统治;另一方面,各民族对王朝的温和态度,特别是匈牙利民族的妥协愿望,为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留下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18.
《老年教育》2002,(3):16-17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引起的呢?实际上挑起战争的德、奥帝国,也是搞了一次"借助"行为,只不过德、奥两国早已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正>没有人知道当一个身为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拥有敏感内心的出色作家在饱受战争折磨后,将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纵观茨威格的一生,他的遭遇似乎恰好印证了自己为玛利亚·斯图亚特写下的那句话:“那时的她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黄金时代的陷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堪称欧洲的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20.
《好兵帅克》中通过“好兵”帅克一系列“绝对服从”的行为及其引发的种种闹剧,揭露了奥匈帝国政府的腐败、愚昧和丑恶。这是作者运用的一种特殊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