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五彩池的绮丽风光,感受它独特的魅力。现在同学们打开书,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围绕着五彩池主要讲了什么?(老师先根据举手情况指名3人,请第3名同学推荐一人读书)师:你为什么推荐他呀?生:他平时读得好。师:看来你很懂得去欣赏别人。(请第4名学生再推荐一人读书)老师有个建议:平时由于性格等原因不爱发言的同学,能不能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5位学生读全文)师:几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基本上做到了正确、流利,相信在深入学习之后会读得更好。谁能回答刚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片断一:师:同学们,听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分角色朗读,你们觉得他俩读得怎么样?生1:a同学读得好,声音很洪亮。生2:a同学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第一句读出了景色的美。  相似文献   

3.
新的课堂,新的面貌。课堂活了,学生动起来了,学生亲历学习全过程。张扬了个性。听了不少的课改教学大赛课,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思考。很多课堂上,当学生起来读书时,教师总要让该学生先站一会儿,让其他同学给他提提建议。如:我希望你读得流利些;我希望你读得有感情些;我希望你读正确:我希望你吐字清楚……结果呢?这一折腾,这位同学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朗读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怎样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呢?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中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进行评价,是一种易行、实用、有效的方法。【教例】朗读内容:《火烧云》第二自然段。(文略)师:刚才同学们读第一段时,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笑眯眯的,似乎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好,我们就像刚才那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生读)师:读得真不错!“一直”的读音稍微地拖长,并能适当地突出“烧到”一词,让人仿佛看到了天上的云像火一样燃烧着、蔓延着。不过就是描写火烧云色彩很多、很美的词语读得不够味。大…  相似文献   

5.
<正>一、知文意:以点带面,读中识文意师: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生:读过。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约七八分钟时间。)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一生读,稍显急促。)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读得还可以。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很高,好样的。谁愿意把描写草原美景的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听?(一生读课文)师:你读得很认真,同学们听得也很投入。究竟读得怎么样呢?我们来评一评。谁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很有感情,语句很流畅。听完她的朗读,我仿佛亲眼见到了草原上的美景。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声情并茂,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生:我认为吴丽同学读得很投入,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如果她将“轻轻流入云际”的“轻轻流入”读缓一些、轻一些,就更好了。生:听了吴丽同学的朗读,我觉得我都深深地爱上草原了。师:评得多棒啊!…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中,实际上我们往往不能够顾及到全体学生,没有切实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独立学习,要做到这一点也确实不容易,因为这要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在课堂上我们一般的做法是:数学课上,要做练习.教师总是叫学习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下边做;在语文和英语等语言课上,也是让读得好的同学读单词或课文,  相似文献   

8.
韦世安 《陕西教育》2008,(10):27-27
曾几何时,语感这一概念萦绕耳际,迂回心底。作学生时,不同的语文老师每每评价课文读得好、作文写得好的同学语感不错,课文读得差、作文写得差的同学语感不行。自己作了语文老师之后,也常常有声无声、有意无意地将这种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而且不时地听到或看到语文同行、同仁以至方家学者对这一概念也时有提及,言内言外,语感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3.《火烧云》片断实录师有感情地范读第四自然段,生鼓掌。师:谢谢大家的掌声!谁能说说你为什么给老师鼓掌呀?生甲:因为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读到“天空出现了一匹马”时很惊讶,读到“尾巴可不见了”时却很失望。生乙:因为老师读得有快有慢,尤其是读马发生变化的句子,变化是f刚央的,老师读得也f良决。生丙:老师的朗读让我觉得火烧云很美!师:你们能像老师一样读吗?生自由练读后报名读,组织讨论。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先说说读得好的地方,再说说不足之处。生丁:他读出了感情变化,但是还不够快。师:请你读一遍,好吗?生读…  相似文献   

10.
汪杉民 《福建教育》2005,(7A):60-61
我总以为掌声平凡得很,可是有一次,我却从一个孩子的身上发现其诱人的魅力和不菲的生命价值。一天早上,我下班听语文课《鲸》。一位名叫小洋(化名)的男孩率先起来朗读。他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几个数量词更是读得一板一眼,特别有劲。我正想和大家一起鼓掌时,教室里却是鸦雀无声。这时,老师说话了:“同学们,大家来评价一下。”一个同学说:  相似文献   

11.
这本书,学生读得过瘾: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轻松而畅快淋漓地读;这本书,老师读得心跳:原来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本应该这样生动酣畅;这本书,家长读得欣喜,原来历史也这么有趣——  相似文献   

12.
一堂语文课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幕情景:老师让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吃力,迟缓而又不畅,读了一会儿,他自己觉得读得太慢而不好意思地对老师看了看。这时,这位美丽的女老师朝他微微一笑,还亲切地说:孩子,慢慢地读好,别急,我们等你!在老师真诚的呵护中,这位同学声音越来越响地读完了这段课文。我目睹此情此景,心中顿时充满了感动,为这位老师充满着暖意的话语,也为我们身边有了这样富有教育艺术的温情教师。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一个大难题。高密一中语实验室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虽然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室中真正学到东西,有很多学生成为实验的失败品。这当然不是语实验室的失败,问题就出现在教师的指导上。先看看语阅读实验中的几种现象:有一部分学生书读得很认真;某同学拿起一本《鲁迅杂集》,翻开目录。找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作文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把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突然的变故,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太好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得不多,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  相似文献   

15.
曾经听过两节公开课。 第一节课,老师首先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一男生自告奋勇,一开始读得倒也比较流畅,可后来不知是由于紧张还是生疏的缘故,慢慢地竟有些结巴起来,老师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周围同学也发出了一阵阵的唏嘘声。  相似文献   

16.
老师请几位同学把一段文章有感情地读一遍(三位学生读,教师依次评价).“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好了.”这样“置学生于文本之外,评价简单而笼统”的朗读教学,是无效的.我觉得,真正有效的朗读指导应当是巧妙地融合在理解课文中,是润物细无声的,能给课文以生命的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7.
执教《浪之歌》这一课时,进行到了评读这一环节,一个意外出现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具体的评点一下吧。"当班里最擅长演讲的同学范读完后,我问道。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19.
黄源深 《小读者》2012,(4):29-29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是一样。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也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少学习英语的同学却未必明白。更多的同学都热衷于做题目,以为这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20.
(播放歌曲《春晓》,学生跟唱)师:歌曲唱的是一首古诗.学过吗?我请一个最棒的同学读。(出示古诗《春晓》,生读)师:读得真好。可惜你漂亮的小手没有发挥作用。谁再试试?(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师:我也会读,听我读,看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