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古往今来,学者对司马迁的政治观、文学观和历史观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是值得称道的。然而,对司马迁民族平等观的研究,似乎问津者甚少,笔者不揣谫陋,拟就司马迁的民族平等观试作论述。不妥之处,敬祈有关学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什么?这是司马迁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自班固本之其父提出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观点而后,历代评论者对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都有所探究,但大都是从表象上来看司马迁是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亦或是杂家或史家,也有人提出司马迁思想结构组合论。如何从总体上恰当公允地把握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我认为,如果把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位杰出的思想家。《史记》不仅表现了司马迁的历史观、政治观和审美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道德观。关于这一点,虽也曾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注意,但专门而系统地研究和论述尚嫌不够,鉴于此,本文就此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伟大的历史学家。这种精神体现在《史记》的字里行间,具体表现为:对具有自由浪漫精神的人的热情赞扬;对儒家繁文缛节的批判和对清静无为政治的推崇;写法的多变、语言的不尽合规范和风格的奇逸;“舒愤懑”的文学观。父亲的影响,壮游的经历,时代精神的熏陶是司马迁自由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所著的《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不同君臣关系的描写,表达了他的君臣观。司马迁向往一种君臣和谐的关系,主张君臣平等,君王应有容人的气度,君王有过失,大臣应犯颜直谏,面对昏君暴君,大臣应有自己的分析和选择,不应愚忠。司马迁的君臣观与孔孟的君臣观相近,闪烁着民主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首创"循吏传",班固《汉书》承袭此体例。司马迁笔下的循吏注重守法敬法,而班固笔下的循吏更注重教化及事功能力。二书"循吏列传"中所记述的循吏各有特点。司马迁与班固家学渊源、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二人政治思想、著述宗旨的差异,是形成二者笔下循吏的不同及其背后不同循吏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一部科学而严谨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堪称东方的“荷马史诗.”基于此,人们从多方面对《史记》进行了研究.对司马迁的文学观,许多前辈学者也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探讨.本文意在前人的基础上,钩稽一下司马迁的文学观.司马迁写这部史书的宗旨很明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①但是,当时文史尚未“分家”,司马迁关于文学的见解,往往和史论结合在一起,文心和史识是融汇贯通的.从他对历史问题的见解中,从他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于文学的明确观点.  相似文献   

8.
汉代三位史学家都对游侠做过评述,司马迁指出游侠“行虽不轨于正义”,但其人品和社会作用值得称道。班固不满司马迁的论断,同时也客观描述出两汉游侠人品的新特征。荀悦出于“放百家之乱,一圣人之道”的目的,对游侠的存在深恶痛绝。这三者游侠观的不同,不仅反映了三位史学家史识的差异,更折射出政治专制对学术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他的不朽巨著《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妇女的历史事迹,描写了多种生动的妇女形象。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在写妇女历史方面,司马迁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而从文学的角度说,在描写妇女形象方面,司马迁的成就也是不能抹杀的。司马迁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贡献与成就?这主要是与他具有进步的妇女观分不开。本文试图探讨司马迁的妇女观,及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人才学思想是丰富的。他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叙和评论中,不断阐发他对人才使用的观点。文章以大量篇幅考察了司马迁所记载的因人成事和因人失事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司马迁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辞手法运用出色,值得认真分析、总结,其中婉曲、引用、排偶、比喻等代表了汉初修辞运用的最高水平,为汉语修辞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报任安书》也反映了司马迁强调“情欲信,辞欲巧”和“综合”的修辞观,对汉语修辞学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对《司马迁与历史教育》两则引文训释的辨证许廷桂《司马迁与历史教育》一文,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5期,论说司马迁对历史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一段说:“他在游历中还曾‘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观仲尼庙堂、车眼礼器,诸生...  相似文献   

13.
第一部份探讨屈原司马迁人生观的异同,认为他们的人生观同源于儒家,但表现了不同的取舍,都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具有积极意义人生境界的极致,抑此而扬彼是不恰当的。第二部份探讨屈原司马迁文学观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观虽皆标“发愤”,但却具有不同内涵:屈原强调先知超前意识与世俗平庸的冲突,司马迁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屈原将文学看做超功利的、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司马迁则认为文学是功利目的的载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司马迁将屈原“发愤”说对黑暗现实“怨”的内核发展为对封建专制的激烈反抗和尖锐对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赵胜庆 《中国教师》2009,(Z1):450-451
《史记》是史学、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其中也反映了司马迁的文学观。本文谨以《太史公自序》一文为主要依据,参考《报任安书》及《史记》中与文学有关的篇章,分析司马迁"发愤著述"说的产生原因、内在精神及价值,力图以此来解析司马迁文学观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谢春杨 《考试周刊》2011,(31):215-216
本文将《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的"南粤传"篇目进行比较,从而考察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治史方法上的异同。虽然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民族观上态度迥异,但两人的治史都是沿着实证、考证、详实记载的路线发展。司马迁是史学实证的开山鼻祖,而班固则在撰写《汉书》过程中对司马迁的史学实证精神有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研究司马迁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全录其文,自《昭明文选》以来,历来文选并今高等学校各家中国历代文选,莫不选入.但文中在叙述季陵被迫生降后,有下面一组文字:“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其中“彼观其意”四字与上下文如何连属、断句,构成何种句式,历来选注诸家有不同意见,迄无定论.这篇短文,主要是作者所见各家  相似文献   

17.
《史记》中道家思想占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对先秦诸子都有批判和继承,但家学的渊源和自身的遭际使司马迁之文服膺于道家。道家思想是司马迁作《史记》的主导思想。《史记》在结构上以黄帝开篇,以吴太伯为"世家"之首,以伯夷为"列传"第一;在内容上对老子"无为"、"轻刑"、"寡欲"观的推崇,对道家唯物论、辩证法、变化因循等哲学观的继承和发扬都是司马迁崇道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鉴于《史记·天官书》正文部分与论赞部分之间在天人观上的对立,导致了对司马迁天人思想评价严重失当,笔者曾于《走出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一文中提出一个假说,本文就这一问题依据《太史公自序》和《天官书》作了进一步的探究。文章认为,《天官书》的正文并不代表司马迁的天人思想,它只代表官方的天人思想,《天官书》论赞部分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同时提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是一元的,并无自相矛盾之处,也不存在天道观与人道观的二元对立或神秘思维与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矛盾冲突;司马迁的天人思想代表着当时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对屈原其人其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诠释。而他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批评方法是受到了《史记》纪传体体例和个人遭遇的影响。但这种诠释模式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在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时,易将某个观点过度扩张,延展到对其内容的诠释。此外,司马迁在批评屈原的作品时常以政治议题为核心,这种批评观的形成应是受到了汉代楚辞学兴盛与讽谕教化观念流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撰写《史记》而“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过程中,势必要反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撰文对这一专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司马迁政治思想的渊源、内容及评价等问题。现择其有代表性的意见,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