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孔颜之乐”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这个论题不仅是由韩愈提出来的,而且他还认为颜子的“箪食瓢饮”是圣人的细小之事,这个观点在宋代遭到了周敦颐、程颐等人的批判。“孔颜之乐”的命题正是在对韩愈观点的不断修正中才逐渐明晰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以史料为据,说明"孔颜之乐"在宋代儒学复兴的过程中成为理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为他们的高尚精神追求。传统认为周敦颐在宋明理学中最早提出"孔颜乐处",经过研究论证了范仲淹较周敦颐更早关注、追求"孔颜之乐",并以此激励后生,为北宋儒学复兴培养了一批人材。  相似文献   

3.
文章依据程颐所撰(<颜子所好何学论>,探析程子对周子倡言"孔颜乐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孔颜之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关乎人生体验及如何安身立命,故周敦颐教授二程学习"孔颜之乐"最为人所深究:"孔颜之乐"亦是儒学成德之教的一种验证,周子在<通书>中有一篇短文谈及颜子,尽管未作疏理分析.  相似文献   

4.
宋初时期周敦颐首先提出“孔颜之乐”的理论问题,并加以一定的理论诠释。此后这一问题成了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青年学者李煌明所著《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就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是宋代理学家热衷探讨的问题。理学家们的回答,主要有德性之乐、知性之乐和本体之乐。本文认为,孔颜之乐,一为学道、守道与弘道而乐,二为君子之乐及与小人同乐,三乃与天地鬼神和谐之乐,而三者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孔颜之高尚处在于,不沉浸于物质享用的安乐之中,而是努力追求道之实现,使自己的作为与天道运行融而为一,从而达到千古不朽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朱熹的诠释不仅推进了儒家人生哲学的发展,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亦贯穿于陈献章思想始终。在陈献章的诗歌与诗论中,他对“孔颜乐处”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思想使他的诗歌有着独特的风格,为明代中后期诗坛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颜之乐”,是忽略身处贫穷、困厄的现实处境,能长期地保持一种精神饱满、愉快的心灵状态,是一种超脱、高级的乐趣,是一种宁静闲适、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当前大量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影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尽量使贫困大学生获得孔颜之乐,在良好的心境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人之生命境界的道德设计和理想追求,是儒家人文传统的真精神所在。这一真精神,从孔子提出“孔颜之乐”、宋儒探讨“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到近代梁漱溟倡导“人生真乐”和“理性至上”,有着一以贯之的体现。其主题就在开掘人之道德生命的价值,由哲学上探讨道德理想和现实人生间的双向转化环节,以求构建真、善、美统一的人生价值型态,自觉地贯穿着  相似文献   

10.
"乐"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孔颜之乐"、"吾与点"经典之乐的解析,文章试图阐明孔子之"乐"非关穷达,不矜功名,从而透显孔子之"乐"的内涵就是回归"日常生活"的现场。回归"日常生活"现场,"日常生活"本来面目得以呈现,"日常生活"本然得以敞开。于"日常生活"之本来面目、"日常生活"之本然中,随缘任运,裕如自在。此意味着孔子于"日常生活"本然中开拓出"生活场域",由此自我出场,生活意义全幅地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1.
二程的"孔颜乐处"观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如下:"自得"之乐,它是在主观内在自觉基础上达到的顿悟之乐;"循理"之乐,即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心灵所获得的快乐和愉悦;"鸢飞鱼跃"之乐,这种乐是精神自由之乐,它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超越了世俗生活的困窘;"与物同体"之乐,它实质上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认同,对自己成为自己的一种睿智把握。  相似文献   

12.
第一节 前言   “孔颜乐处“是宋明儒一个重要的课题,自从周敦颐令前来学习的十四、五岁二程兄弟“寻孔颜乐处“,开启了对于圣贤德慧生命的讨论,由圣贤真诚恻怛、莹澈通透的人格朗现,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向度与理趣况味,这种太和境界流露出一种儒道释三家所向往的境界形态.然而回到宋明儒当时一般对于佛老,除了有外部指责“阳儒阴释“,内部也有流于禅、玩弄光景的批评等等,究竟“孔颜乐处“是否只是一浑然化境?而先秦的孔子与颜回,究竟呈现出何种思维以影响到宋明?笔者试图从后设的立场省察,于焉回归先秦《论语》原典.……  相似文献   

13.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们的苦乐观。明代理学虽然是对宋代程朱理学的继承,但是在对“乐”的看法上又有所差异。与宋代程朱苦乐观相同,明代理学家们如曹端、薛瑄和胡居仁等也用“天理”来诠释“乐,”也认为“乐”是心中“纯粹天理”境界,但是由于他们比较注重人生实践,对于宋代理学家们要求“格”那无穷无尽的“天理”感到既不切实,又有脱离人生的感觉,于是明代的理学家们大都把“理”诠释为“当然”之则。故而他们心中之“乐”主要是与所当然之“理”合而为一境界中所体会到的无忧与心安。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在教师人格建构理论上我们除了向西方学习之外,更要承继历史,批判继承传统理想人格理论,建构富有时代气息的理想教师人格模式。本文拟从“孔颜之乐”三境界及其对教师人格建构的启示对此加以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程颢、程颐是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弟子,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也为诸多史料所证实。然而,二程终其一生,均不尊周敦颐为师;周敦颐其一生,也从不提及收二程为弟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在周敦颐与二程之间存在着三大鸿沟,即政治上的鸿沟、道德上的鸿沟、学术上的鸿沟。文章就周敦颐与二程之间是否存在师生关系,为何出现三大鸿沟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颜回身处陋巷,箪食瓢饮而不失其乐的称赞到北宋时被周敦颐等人称为"孔颜乐处",它主要的意蕴是不耽于贫困而自守其志,追求一种精神及道德上的完善和超越。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孔颜乐处将其从精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对其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献记载上古乐舞,自帝舜以下其名称与作者比较统一。舜乐为《韶》,禹乐为《夏》,商汤乐为《濩》,周武乐为《武》,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之乐记载混乱,这是由于华夏上古乐舞存在代际流传,一部乐舞既有其始作者,也有其重修者所造成的。比较而言,《吕氏春秋》记述古帝、王之乐,侧重于各乐舞的创作及流传过程,而《周礼》《礼记》等文献则侧重于记录古帝、王之乐的代表作品,因此所述也往往不同,这是导致古乐舞名称和作者出现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乐记》所载孔子与宾牟贾讨论《大武》乐,充分展示了上古乐舞所具有的记事功能,为理解“王者功成作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道家对乐的出世问的超脱的描述,儒家的孔颜之乐则更强调它的人间性--"有"的一面,这种人间之俗乐对抗超脱的出世之乐是儒家对当时世人求佛老玄虚之乐的一种修正:既要求得乐的境界,又不需要出世修行,遁迹山林,即使在伦理关系中奉行社会义务的同时同样可以寻乐.  相似文献   

19.
周敦颐于汝城开阐理蕴传授二程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开阐理蕴,对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发端示人”之功。周敦颐任桂阳县令期间,二程再次师事周子。皇祜二年春夏之交,周敦颐携二程郊游城郊朱家湾时,发现了朱家湾的天然太极图,并手授《太极图说》予二程。程颢现场得道,触景生情,吟出七言绝句《春日偶成》。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开阐理蕴,对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发端示人”之功.周敦颐任桂阳县令期间,二程再次师事周子.皇祜二年的春夏之交,周敦颐携二程郊游城郊朱家湾时,发现了朱家湾的天然太极图,并手授《太极图说》予二程.程颢现场得道,触景生情,吟出七言绝句《春日偶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