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位、制度、发展、招生、教学、论文、文凭等进行简要分析;在对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规范培养工作,确保培养质量,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对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为规范培养,确保质量,促进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2016年起,国家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发文要求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本文基于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梳理了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和发展的历程,提炼了"双证"非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原则,设计了符合非全日艺术硕士培养特点和要求的培养方案体系。  相似文献   

4.
周昶  陈思思 《科教导刊》2020,(2):19-20,24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了改革。为应对由"单证"转为"双证"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新形势,各培养单位应从积极组织拓展生源、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细化学生管理工作等几方面着手,应对新政下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在新形势下平稳过渡,稳中有升的发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5.
自2016年9月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依据国家要求,实行统一的招生和培养政策。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需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从培养、管理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出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科技、管理及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文章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了对比分析;从社会认可度、师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0.5+1+0.5"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分外部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和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我校在结合多年该领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从建立前提、关键环节、必要手段、有效途径等方面,研究分析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框架,以期对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政策实施两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较以往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招生有明显变化。以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为例,结合首都师范大学的招生数据和意向报考或正在非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梳理中小学教师非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本文结合笔者近五年教学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总结在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发现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今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是我国新兴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术型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补充和完善。根据已培养毕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思路,结合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专业实践问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实践体系的构建提出几点思考,以期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渐趋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研究生培养形式。本文以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为参照,对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特征进行有效的干预,对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特征进行充分地保养。  相似文献   

12.
宋伟伟  李阿利 《教育教学论坛》2012,(Z3):145-146,160
为更好地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价值取向,提出"三位一体"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如何做到同一标准、同等质量地培养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作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机制之一,双导师制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对各种要素组合结果进行权衡比较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明确界定、区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原来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形式并入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这种招生并轨,在推进依法办学、确保质量提升、优化结构调整、完善培养机制、精确数据统计、强化精准选择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非定向与定向、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等类别中准确选择,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协同创新、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上真抓实干、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背景,指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新课题。以控制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为例,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论文质量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探索和实践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传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学生培养方式及学校特色的发展,需要在剖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面向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新模式。通过对现有非全日制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为目标,从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基地合作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思考和探索培养方法,并以此为契机,考虑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以项目为驱动,以实践带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以协同育人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学科专业为核心,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导向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层次、科类、形式与学位类型、区域布局的角度,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博士生与硕士生两个教育层次的发展规模不够协调,学科规模未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体现差异,非全日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区域经济与区域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缺乏一致性等。因此,在以后的规模发展中,明确博士与硕士的分野,体现科类规模发展的差异,加快发展非全日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规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促进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专业学位相关概念、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关于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阐述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分析其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结合工科硕士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搭建协同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建立以发展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与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