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新兴宗教是社会动荡与制度转型在既有宗教社会格局中的客观反映,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与既有宗教的有机继承与创造性转换。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新兴宗教产生发展的现实土壤,但在现行制度语境下,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与合法的生存空间,新兴宗教在中国生存艰难。必须客观认识新兴宗教,把握其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地方社会新兴宗教扎根于民间,理性化程度低,一旦产生会顺着文化网络迅速传播,且有组织性、隐蔽性强的特点,可能会对地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只有理清新兴宗教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并依据其特点进行管理,才能消除其隐患,并使其转化为稳定社会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王美玲 《华章》2007,11(12):236-236
谚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正确地使用并理解这些成语、谚语以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往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典故,其精髓在于"含蓄",典故不论中西,贵在含而不露,妙在意在言外,寥寥数字内涵精深,外延悠远.本文试图论述英汉成语、谚语在宗教思想、民间口语、典故等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及其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4.
新兴宗教是当代社会宗教领域内的新现象,它与传统宗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反映了当代世界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是现代人荒芜情感世界的表达。从宗教社会学方面考察,新兴宗教在组织类型上属于分裂"教派"或"膜拜教团"两类。在发展趋向上,新兴宗教通过适当调整,应当能够融入社会主流文化,成为现代人的"情感黏合剂",但也不排除部分极端派别沦为"邪教"、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对新兴宗教应采取理性的认识态度,积极引导并规范其行为,同时对危害人类安全的"邪教"进行防范和打击。  相似文献   

5.
新兴宗教是当代社会宗教领域内的新现象,它与传统宗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反映了当代世界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是现代人荒芜情感世界的表达。从宗教社会学方面考察,新兴宗教在组织类型上属于分裂"教派"或"膜拜教团"两类。在发展趋向上,新兴宗教通过适当调整,应当能够融入社会主流文化,成为现代人的"情感黏合剂",但也不排除部分极端派别沦为"邪教"、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对新兴宗教应采取理性的认识态度,积极引导并规范其行为,同时对危害人类安全的"邪教"进行防范和打击。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趋密切,"新兴宗教"问题在中国社会中逐渐浮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新兴宗教"相关概念辨析,新兴宗教的产生,如何认识及应对新兴宗教问题几个方面对我国新兴宗教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力图将"新兴宗教"与"邪教"进行理论区分,为学术界及党和政府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希腊,宗教的多神崇拜和神秘主义兴盛。由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各阶层皆受其影响,其政治心理受宗教约束与导引的轨迹至为明显,并间接影响其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古希腊宗教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神庙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中。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人类认知和情感的表达,其起源和发展蕴涵着不同宗教之间以及宗教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相互包容的潜在可能。宗教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包容性的特征明显,并日益表现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宗教教义中蕴涵的道德价值、宗教活动与民族风俗习惯的融合等,对于促进人的内心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现象。世界很多重要的文明都表现出一神教或一种宗教占据社会信仰主体地位,而中国一直多元信仰共存。本文试图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从政治差异性文明特性及宗教管理价值体系等几个方面说明中外对宗教和社会思想的要求区别很大,形成的特征也就各异,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多元化共生的思想局面,化解了一神教统治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从其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的总体风貌或总体形态来说 ,具有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其世俗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地、程度不等地淡化着自身的宗教色彩而增强着世俗色彩 ,以致成为宗教面纱下的社会文化。其庶民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削弱着自身的上层社会特点而增强着庶民社会特点 ,即逐渐地远离上层社会而走向庶民文化。归义军时期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过程均达到高峰 ;其时的敦煌宗教及其文化 ,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较为突出 ,从而使宗教及其文化在敦煌地区寻找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及其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1.
魔巴制度是千百年来在佤族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佤族文化中心区域并具有佤文化特质的一种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在20世纪后期剧烈的社会变化中,魔巴制度不仅表现出极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其宗教、政治、文化的核心作用依然得以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说,魔巴制度决定了佤族传统文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宗教的功能和作用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是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宗教的社会作用是宗教功能的动态表现,而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其社会作用的静态表现。对宗教功能的评价离不开对其功能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的考察。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整合功能、心理调适功能与文化交往功能。要积极引导和发挥好宗教的这些功能,从而达到趋利避害、弘正抑负之效。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的神祇,不仅具有地方意义,而且其诸多形式亦具有国家象征意义,而以民间信仰来讨论"国家"与"地方"之关系,乃是当今宗教学界所忽略者。兹以上海市郊金泽镇所存地方信仰祭祀形式为例,尝试提供一种新的民间宗教研究视角。金泽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套以"杨老爷"为核心的民间宗教,镇上"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信仰格局,俨然延续了明清儒家祠祀体系,体现出近世以来的江南地方信仰模式的诸多特点。江南民间宗教是一个完整的信仰系统,儒教祠祀表现出"国家"特征,众多的老爷信仰则表现出"地方"性质。基于金泽镇的当代田野调查和江南苏、松二府地方志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乡镇一级的祠祀系统,是维持江南地方社会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4.
夏禹 《林区教学》2010,(3):70-72
美国是一个宗教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宗教在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巩固阶级统治,实现阶级利益等目的。美国政府在意识形态掌控中注重充分利用宗教的各项功能。而在实践中关国宗教所表现出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面性,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开展好宗教工作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表现之一。“相适应”有其特定的含义,其内涵包括政治上要适应、经济上要适应;继承和发扬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管好寺庙,办好教务,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澄清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宗教与哲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哲学与宗教本质上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其差别表现在哲学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宗教则诉之于信仰。二者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1 什么叫神学异端 ?为什么 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斗争要采取神学异端的形式 ?答 :基督教内称不符合正统教义的思想和学说为异端。神学异端 (或宗教异端 )实为以新兴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对天主教会精神统治的抨击与反叛。由于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权 ,宗教垄断一切 ,因而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反封建斗争只有打着宗教旗号 ,采取神学异端的形式。再有 ,神学异端之下的宗教改革不是要抛弃或打倒宗教 ,而是改革后的宗教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2 “商业资本对西…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是危害行为的本质属性,其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考虑其社会价值是不可能的。行为的社会性结构表现为举止的社会关联性、意识和意志的支配可能性、主体的社会角色性。行为的社会性决定了其社会危害性。行为的社会性有危害性评价、危害性量定和对刑法不足的补充等诸项机能。  相似文献   

19.
唐代节日特征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岁时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经过唐人的传承、创造和参与、享用,节日文化和节日生活呈现出新兴节日、新兴节俗迭起,狂欢色彩浓厚,户外活动频繁,宗教因素普遍存在,节假日广泛设置,胡风弥漫等时代特征.节日时代特征的出现与整个唐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它既是唐代社会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其缩影和表征,还是影响唐代社会整体面貌的一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20.
宗教社会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类型,其道德生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较强的单一性和偏执型以及高度的稳定性等特点.作为宗教社会生活秩序的宗教信仰、宗教戒律、宗教仪式对于宗教社会道德生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是宗教道德向生活渗透的自觉的精神力量;宗教戒律是宗教道德向生活秩序渗透的重要中介;宗教仪式则是强化人们宗教信仰的日常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