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平时常说“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这个“贴近性”是指新闻报道对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人们现实需要所持距离的远近程度。在现实的新闻理论中,人们又经常谈到新闻的“接近性”。“贴近性’与“接近性”是有区别的。“贴近性”是指这则新闻本身对于受众来说,密切程度如何,关注程度如何;而“接近性”是指新闻发生的地点离受众远近的程度问题。同样一件事,发生地点离受众越近受众越感兴趣,反之则亦然。纽约发生大楼倒塌,纽约市的居民最为关注,北京的居民对此就没有多大兴趣。而只要是的确具有贴近性的新闻,就必然是具有广泛性,就…  相似文献   

2.
一张地方报纸,要在强手如林的同业竞争中立足,首先必须有自己鲜明浓郁的个性,这里说的个性就是地方特色。凸显地方特色,是地方报纸依据新闻发展内在规律运作的利器。众所周知,办报要讲究贴近性,要重视和依据受众喜好和关注的心理状况来选择新闻事实并加以传播。贴近性中,首先应加以重视的是地域的贴近性。事件发生地点和新闻传播地点距离的远近,往往是衡量受众关注度高低和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标杆之一,地域也就成了一张报纸采集、编辑和传播新闻的重要尺度。地方报纸要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就必须时刻密切关注自身所处地域里所发生…  相似文献   

3.
接近 接近 再接近——从新闻本地化谈新闻的接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价值理论认为,新闻报道能否被受众注意和重视,新闻事实与受众是否接近是一个关键因素。所谓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在地理或心理等方面与接受者的关联程度,其关联程度愈高,读者越关心注意,新闻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相似文献   

4.
一、接近性的含意接近,就是靠近。新闻学给接近性的定义是:某一新闻事件和受众距离的远近或某个问题与受众的关联程度如何。一般地说,人们对于自己接近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党报在新闻改革中如何去争取更多的受众,增强新闻贴近性、可读性至关重要。社会新闻是党报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社会新闻贴近性、可读性的重要特征,使之成为党报宣传的一个重要亮点,已时不我待。那么,如何让地方党报的社会新闻出“彩”呢?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指导性是指新闻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性。新闻的贴近性是指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受众生活现实及其思想感情的远近距离。二者都是新闻的基本属性,都是随着新闻本身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新闻所固有的。它们在表现出来的时候,只有程度上的强弱之分,而不存在“有”和“无”的问题。虽然指导性和贴近性都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坦如果认真地考察起来,在某一条新闻中,一张报纸中,或一个时期里,二者却很难较好地并存。而这一现象在  相似文献   

7.
有些读者说,每天的报纸一到,总是先看市报。我问他们这是何因?他们说,因为市报和我们很接近,讲的大多是我们的身边事,心里话,所以我们对她挺有感情。也有些读者却说:“市报没有多大看头”,认为她老是打官腔,说官话,做官样文章。这两种看法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人民群众对市报新闻接近性的高要求。新闻接近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指的是新闻与受众在地域上、思想上和利益上的接近。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受众越近,大家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报道越是与受众呼吸相通,休戚相关,越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家越  相似文献   

8.
赵振江 《记者摇篮》2005,(10):37-38
“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指导原则和根本要求。但对于我们都市报来说.“三贴近”的原则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都市报的新闻必须讲求实效性、可读性、贴近性和传播性,一句话就是要鲜活。没有鲜活,就是没有发行量;没有鲜活,就没有都市报。这是由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自身规律性和受众的广泛性这个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对受众是否有吸引力,与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和其本身所反映的人民利益的程度有重要关系。这就是新闻学上讲的。接近性。  相似文献   

10.
在传播学上,所谓亲和力,指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表现为媒体对受众需求的关注与满足程度,受众对媒体的认知和喜欢程度。那么,电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应该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要从与受众零距离贴近中来。电视记者只有与受众贴得更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新闻责任和新闻视角,做出的节目才会更“好看”。一、在选题内容上贴近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亲和力与新闻内容选择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关系。内容选择是新闻报道亲和力的原发因素,是价值关系的“源”。受众对内容满意度越高,亲和力越强;受…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学里经常提到、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就是说,新闻事件的发生离受众越近,越能引起受众的重视。对中国百姓来讲,世界的一般不如国内的重要,外省市的就不如本省市的重要,而身边的则会引起他强烈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我们知道,老百姓除对国家政局、经济发展、市场走向关心外,最让他关注的莫过于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琐事”了。  相似文献   

12.
通常意义上的国际新闻实际上是“他国”新闻,主要指发生在本国以外的新闻。由于实力和政策的限制,地方媒体一般不具备国际新闻的采制能力.通常只能采用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提供的稿件,加之受众获取国际新闻渠道的增多,导致地方传统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内容上缺乏独家性,在时效性上比不过国家级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尽管受众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处于上升状态,但许多地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对本地受众的吸引力却呈下滑之势。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西方新闻界常用这类话语表达他们对新闻时效性的看法。西方记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见报(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反之亦反。西方记者还认为:“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钱。”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和时间  相似文献   

14.
吕冰 《青年记者》2010,(2):52-53
对全国性时政话题独立采写报道,对《南方都市报》等地方媒体来说已渐渐成为一种常态。有效处理高端时政新闻“重大性”和都市报“贴近性”的关系,结合自身实际,强化高端时政新闻报道有助于提升都市类报纸的品质,有助于提高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谢礼 《新闻前哨》2007,(6):31-31
我们常说要强化新闻的接近性,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跳出单一的新闻概念来理解受众对新闻的这种内在要求,从哲学角度来解析,其实质就是提高并彰显新闻的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指在社会交流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往获得的信息对于整个印象和态度会产生较强作用的现象。新闻的近因效应越明显,越是接近受众,就越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提到贴近性,有人就认为这是本地新闻、国内新闻或社会新闻的“专利”,往往忽视了国际新闻也应该有贴近性。事实上,讲究贴近性,就可以使国际新闻“增值”,新闻价值得到提升,报道得以深化。 从近期几个不同市场的读者调查情况看,国际新闻已经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之一。同时,各类国际新闻报道也注重向受众靠拢,以便更多地吸引他们的眼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以其贴近性、服务性、实用性而深受广大受众和媒体的青睐。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民生新闻在各类新闻报道题材中异军突起,在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中更是显得炙手可热。笔者试从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特征和作用等方面作简要分析,同时对如何创新民生新闻报道、提升民生新闻的品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人认识到了新闻贴近性的重要,这对电视媒体本身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而观众也会在这种“贴近性”原则指导下的新闻报道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就在不久以前,还有相当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以“大师”为荣,以创作精英文化为己任,整天为获各类大奖而工作。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也开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一、电视新闻的贴近性是由电视新闻的性质决定的首先,电视新闻的贴近性是由电视本质的要求所决定的。电视的第一本质是传播,而并非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第九艺术”。著名电视策划人张锦力先生认为“人发明电视的第一需…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是为着让受众接受而采写、而传播的。新闻报道的受关注度,是指它在面世后受到受众关心、重视的程度。有些新闻报道刊播后无人关注,这很难说收到了传播效果和实现了其价值。 新闻报道的受关注度,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符合受众的需要,那末,他们就会主动关注新闻事实和新闻信息,新闻报道的受关注度就比较高。相反,受众就不可能表现出对新闻报道关注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一、法制新闻报道播出的频度 法制新闻是以反映国家和社会的法制活动为题材的新闻.法制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知识性、接近性、悬念性、冲突性等特征,对广大受众来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受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