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文化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用唯物史观评析西方“文明冲突论”和“东亚模式消失论”的基础上 ,探讨了现代化对重塑中华新文化的诉求。其中 ,重点讨论了现代化、传统与稳定的关系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 ,文化纳新的路径 ;主张通过东西方文化积极融汇之路 ,建立起“尊重个性的乐群文化 ,独立自主的开放文化 ,继承传统的创新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现代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西学东渐”以来,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如何看待西方文化,成为一个热烈讨论的问题。有人信仰欧洲中心论,认为必须全盘西化,中国才有希望。有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认为必须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保卫民族的独立。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的讨论迤逦不绝,经过几十年的研讨,虽然还没有达到一致的结论,但是多数学者也达成一些初步的共识。这就是:第一,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确属先进,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赶上西方科学先进的步伐,改变科技落后的情况。科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的人生起源论,是和宇宙生成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中,一个最重要的思想是把“气”作为宇宙的本源,认为人和万物都由“气”化生,各家学者都尚此说,儒家学者尤其如此。儒家把“气”视为产生和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孔子把“血气”作为人体精...  相似文献   

4.
单滨新 《寻根》2012,(3):100-105
以“敬老慈幼”为核心的慈孝文化是中华儒学的精髓。冯友兰认为,蔡元培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现”。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之风格》中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蔡元培的儒家人格和圣贤修养的重要体现,就是传承中华慈孝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外文学与文论的比较研究开始逐渐由西方中心主义向多元文化主义转向,由欧洲文明主导的“求同思维”向中华传统文明倡导的“和而不同”思维方式转向。近年来,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迅速崛起使世界比较文学界意识到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之外,“异质比较”正成为中外文学与文论比较的一种新趋向。  相似文献   

6.
亚洲的传统治疗法正在为西方所采用。纽约城的林肯医学与精神健康中心的物质滥用科在其针疗门诊所中采用针刺疗法来治疗酒鬼和身心机能失调的人们。这种把细针插入精确确定的人体穴位的古老的中国疗法,被人们认为可以平衡“阴阳”力量,从而有益于健康。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性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设有“中华文化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儒道佛学研究”、“中华区域文化”、“巴蜀文化研究”、“三国文化研究”、“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探索与争鸣”、“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教师、学生,本刊不失为一本有相…  相似文献   

8.
2003年12月3日和4日,世界将目光投到了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北京,亚欧会议的26个成员代表汇聚这里,召开亚欧会议框架下的第一次文化部长会议——“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于是,亚洲和欧洲,这两个人类文明的摇篮所产生的东方和西方的两个不同的文明的代表,在这里进行着一次历史性的对话。“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会议”是亚欧各国文化部长的首次聚会,也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部长会议。来自亚欧会议26个成员的文化部长或主管文化事务的部长、驻华大使、专家和学者共200余人围绕“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个当今世界最令人…  相似文献   

9.
自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 ,“文明对话”为国际学术界所广泛关注 ,通过对话 ,人们似乎找到了克服人类文化危机的灵丹妙药 ,但本文认为 ,对话作为增进了解的手段固然重要 ,然而学会相处作为目的比练习对话更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 ,不同文明实体甚至敌对的文明实体 ,如果不想同归于尽的话 ,首先要学习相处的艺术、相处的智慧和相处的态度。儒家己立立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式、道并行不相悖的宽容态度、仁民爱物的情怀、天下一家意识等等 ,都是相处之道、相处的智慧。开发并张显这种智慧对于化解全球性部族对抗、文化危机、宗教冲突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华佛学文化与现代管理研讨会”综述1996年7月11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佛学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中华佛学文化与现代管理研讨会"。3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僧人居士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极富创见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在企业界大肆引进西方...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文化中,芭蕾是成功的舞蹈艺术的典范.但是今天,这种在欧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存在了400年的古老的舞蹈艺术,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很多人认为,今天的芭蕾舞已经不能和《天鹅湖》、《睡美人》、《吉赛尔》、《葛蓓莉娅》这样的古典精品相媲美了,在古典芭蕾舞面前,它们往往只是在抄袭和模仿.因此,现在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多元文化”和“多学科文化”的方案,他们希望通过洲际和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多地把东方和非洲大陆的传统文化输入欧美,给失去了活力的芭蕾艺术注入新鲜血液.不过,对于自19世纪以来一直持有“欧洲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东亚”一词不光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区域性概念 ,更重要的是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就传统文化而言 ,东亚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文化共同体意识深厚而悠久。东亚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显现出既有其共同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和审美意识 ,又有其各自民族的悠久的文化传统的特点。但是 ,在东亚文化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 ,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规模的冲击和挑战 ,以及东亚内部的冲突 ,东亚文化共同体产生了裂痕 ,并出现趋于解体的趋势。然而 ,自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东亚经济的腾飞 ,“四小龙”的出现 ,接踵而至的是…  相似文献   

13.
尼罗河流域     
文明始于尼罗河流域人们因饥饿而觅食的记载也是人类的历史。何处食物丰盛,何处就有人去安家立业。尼罗河流域准是早已名闻遐迩吧,人们从非洲内地,从阿拉伯沙漠,从亚洲西部成群地来到埃及,分有那里富饶的农田。这些拥入者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自称“雷米”即“人们”,这犹如我们常称希伯来人为“上  相似文献   

14.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15.
东亚现代化进程一直处于全球和区域双重多元化背景下。在东亚被强力卷入全球化进程的前期,东西方明的冲突明显构成时代特征,而在由此导致的民族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尤其冷战结束后,基于悠久化理念和共识的明对话的意义日益凸现。面对依然强势的西方明和丰厚的本土化资源,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应继续秉持开放与对话的姿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儒家“和而不同”的兼容与对话精神,尤当成为当今东亚与世界消解冲突、推动和谐互动的基本理念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一般的中国学者都主张古代的中国文明不是从西方传入的,而是由中国自己发展出来的。根据新的考古资料,作者怀疑此说法,认为在中国西部发现的考古资料在时间上及特征上都拥有过渡性。井从巴蜀文化中的昆仑山神话研究,说明早期西方域外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艺术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亚洲大陆是世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同处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在亚洲艺术界处于重量级地位,近年来更是“砥砺相进”,共创辉煌。  相似文献   

18.
观点集萃     
季羡林说,文明是对野蛮而言, 文化是对愚昧而言 季羡林在《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一文中论及文明与文化的异同。他写道,所谓文化就是包括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这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或者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文化与文明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文明指的是从一个野蛮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往前发展,人类的智慧增加了,这叫“文明”。文化就是人类力量的往前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中的艺术、科学等的智力的发展。文明是对野蛮而言,文化是对愚昧而言。这两个词,有时候能通用,如,“东方文化史”也可以叫“东方文明史”;但有时候不能通用,如“文明礼貌”不能说“文化礼貌”;“学文化”不能说“学文明”。“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文化”的对立面是“愚昧”。但“野蛮”和“愚昧”又有联系,“野蛮”中“愚昧”成分居多,也有不愚昧的“野蛮”。学文化是因为过去没有文化,学了文化把“愚昧”去掉了。讲文明礼貌是过去不文明,有些野蛮。提倡文明礼貌,把“野蛮” 的成分去掉了。 — —们匕京日报》理论周刊 李宗耀认为:界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应兼取广...  相似文献   

19.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次空前的繁荣和突破。用 K.Jaspers 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的“轴心期”文明的出现。中国轴心期文明是怎样在批判地继承先前的原始传统中发生的?在进入轴心期文明以后,原始传统的因素是否仍然存在?它又是怎样在轴心期文明中存在的?在这篇文章里,我想以儒家的仁学说和礼学说的关系为实例,对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管森 《世界文化》2023,(8):57-60
<正>当谈及现代化、“东亚模式”的时候,不少人都会立刻联想到韩国。时至今日,韩国的现代化仍广受国内外的关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韩国一方面继受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又培育出了具有影响力的“韩流文化”。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着韩国现代化道路进程,也是其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原因;“韩流文化”的盛行则带动了韩国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并展示了一种发挥国家“软实力”的路径。韩国现代化与多元文化自20世纪中叶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