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尊重学生是对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基本素质的基本要求."尊重"的教育是教师基本素养的崇高体现,是教师教育艺术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育工作成熟的体现.尊重就是有爱心,尊重就是有忠心,尊重就是要专心.  相似文献   

2.
李舞艳 《陕西教育》2007,(10):81-81
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献出真挚的、深沉的爱,只有教师对学生体现一种高度的人格信任,教师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全人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人,包括尊重人、尊重人的差异,以及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创建富有吸引力的、富有人文关怀和个性的学校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学校的各项工作以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发扬传统中铸造新的辉煌.尊重教师,构建和谐的九中文化 "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文化差异与个性差异,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劳动成果,为学生和教师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  相似文献   

4.
正"插嘴"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思路,又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在传统教学上"插嘴"是败笔,教师对胆敢"插嘴"的学生轻则制止,重则雷霆万钧严加斥责.这其中有着多少教师的霸权,多少教师的惟我独尊,又有学生多少委屈和难堪.值的庆幸的是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新课程的推进正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学生独特个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需要"日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由于对"学生需要"概念的不明确和对师生关系的误读,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不合理教学行为,影响了教学实效性.本文对"学生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教学活动也要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主导性,只有将"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与"合理地尊重学生需要"相结合,才能确保学生的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满足.  相似文献   

6.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他的教育对象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对自己的子女尤其如此.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莫过于在自己子女身上体验得深刻.现在有少数教师对这个问题却未能引起重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求知进取,善于思考,喜欢说服,讨厌压服的特点;为人师表的社会期望和强烈的自尊心,又促使教师必须自觉地严以律已,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因此,对教师管理的基本理念在于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即在"理解、尊重、宽容、信任"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人们常说"有爱才有教育",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什么,教师的爱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爱就是尊重。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上进心的人,他们都有灵性,需要教师去唤醒。尊重,就是让孩子感到无论何时,无论做了什么事(对的和错的)都能体会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重要性。当他做了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后,在得到教师真诚的赞美时,有决心说"下次我  相似文献   

9.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教师自由的两种观点 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学生(儿童)往往处于弱势,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人类既这样奇怪地尊重自由,又那样奇怪地缺乏对自由的尊重",①因为既然强调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那么教师自由也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从激情走向理性。其中,"尊重教育"的新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尊重教育"就意味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笔者认为,"尊重教育"落实在数学教育中,首先要尊重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学习起点是教师正确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根据学生学习起点来制定教学策略,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  相似文献   

12.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并升华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改革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需要。不尊重学生需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对学生的需要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真正意义上学生的需要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而是要有一定选择的满足,即学生需  相似文献   

13.
学校管理者要做好教师的管理,必须了解、分析、研究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工作.这就必须体现尊重教师、依靠教师的指导思想,遵循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他们思想上理解、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实现由"事"至"人"、由"管"至"理"的管理转移.  相似文献   

14.
<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一、情感教育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人总是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情感输出,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热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言传身教,可使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对教师产生尊敬和信任感,促使学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的内容常常带有主观色彩,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一些教师便不假思索地对学生的感悟一味叫好,廉价表扬.  相似文献   

16.
<正>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教师这一职业敬仰有加。从"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到今天的尊师重教,都充分表明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这种尊重源于教师职业的特殊地位,更源于对教师道德的特殊要求。为人之师,首先应该在道德上成为示范和楷模,但当前的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复杂性,决定了必然有一些"害群之马"夹杂其中,导致"鱼龙混杂"。因此有人认为,当前的师德"已经滑坡",还有人认为,"教师的神圣光环  相似文献   

17.
人之一生,孰能无师?因此,教师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上赞誉教师的对联比比皆是, 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教师的敬慕之情,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崇高精神.有一副长联即是对教师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秦戈 《学周刊C版》2014,(1):199-199
正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为人粗鲁意味着忘记了自己的尊严。"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如此。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才能尊重信任教师,才能对教师无话不说,甚至把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诉教师,这样师生之间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教学工作也得心应手,效果好。所以说,尊重、理解、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9.
九月十日教师节又要到了.让我们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礼.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党和人民把培养、造就下一代的重任托付给教师,这是对广大教师的信任,也是教师职业无尚光荣之所在.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教师这个职业理应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今天教师的政治和经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曾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韩愈亦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列宁更是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见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是极为推崇和尊重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关系国家命运、个人前途的职业,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