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壮族师公教是在传统越巫信仰基础上吸收儒、道、佛、傩等外来宗教发展而成的民间宗教。儒家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大约有两千年之久。在这两千年的接触、交流与碰撞中,壮族师公教吸收与借鉴了大量的儒家文化来充实和丰富自己。壮族师公教中的儒家文化集中表现于壮族师公教经书之中。大致说来,师经中的儒家文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孝观念、婚姻观念、仁观念、天命观念和忠观念。师经中的儒家文化在壮族社会生活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对壮族的历史与现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木叭喇器乐,是文山壮族特有的民间音乐。在广为流传的千百年问,多服务于壮族的丧祭活动。由于种种原因,这门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日渐艰难。看乐器结构特征,它和古代筚篥乐器非常相似;在演奏上,它还保留着浓重的龟兹乐遗风。这样,它最初应该属于宫廷音乐。后来到了壮族民间,就一直成了丧祭的工具。不过,它的音乐思想是与壮族孝文化紧紧相连的。加强研究和整理,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努力恢复艺术的本来面目;尊重民族习惯,弘扬壮族孝文化;关注濒危乐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民间艺术还给民间,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看戏难的实际问题,是该文所要论及的一个楔子。  相似文献   

3.
由莆田市社联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办的“兴化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于1993年8月12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成立。“中心”将致力于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资料库,整理出版有关文献资料。历史上的兴化地区,相当于归属今莆田市管辖的莆仙平原,自北宋以来,文化发达、科举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称。除了众多的文集、地方志、笔记外,还有大量反映该地社会文化的碑刻、族潜、民间唱本、宗教科仪书等保存至今。这里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著名的木兰陂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4.
评弹艺术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以说为主;二是书中有书。就演绎故事的重要作用来说,无论唱本还是表演,都是表白重于官白。只有很好地运用表白(又称“说表”)艺术,才能发挥评弹的特长,展现评弹的魅力。“书”,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形象,从而体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陈华丽 《山东教育科研》2014,(13):I0006-I0006
说到道教科仪音乐,很多人可能并不了道教科仪音乐,又称道教音乐,它是民族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是道教法事仪式中经常会运用到的音乐。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是第几次到台上上课了?生:(齐答)第一次。师:(惊讶地反问)第一次吗?(学生沉默)师:好,老师给你们数。前年北京特级教师到我市上课时,你们上过台两次;去年地市“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你们和我上了一次;那今天是第几次?生:第四次。师:瞧,比老师还多两次哩。从次数上讲,你们比我多,从经验上讲也比老师更丰富,从胆量上看也应该比老师胆量更大,那思维也一定更活跃。好,我爱听“胆量大,思维活”,这可是你们自己说的,现在我就要看看你们胆量是否真的比老师大,思维是否真的比老师活。…  相似文献   

8.
教材版本 琦君《桂花雨》原文 教学实录 …… 师:为什么说这句话(“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佛堂就像神仙世界。”)是围绕着“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雨”来写的呢?  相似文献   

9.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信仰中的男性始祖神,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者,亦是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主神。与壮族属同一语族的侗族,其始祖母神萨岁,"护佑侗乡",在侗族村寨中受到广泛祭祀。布洛陀与萨岁作为族群中地位最高的神祇,存在一些相似与差异。通过对二者历史文化背景、神格特点、民间叙事等的比较,可以发现壮族与侗族在信仰及文化上的不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设问导入,了解学情,揭示“岩石书”师:小朋友们,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生:(齐)《最大的“书”》。师:小手伸出来跟我写课题——(生边书空边说笔顺)师: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生:最大的书。师:预习时,读了这个课题,你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哈代的长篇力作《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艺术和作品中主要人物性格命运的分析,指出邪恶虚伪的宗教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更是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元凶。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批判邪恶宗教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2.
梦是人类固有本能,是生命资源。所谓人生,实由“实生活”和“梦生活”两部分构成。这一构成方式,为学和宗教提供了巨大空间,它们都关注着人类的善恶生死,排演着各式各样的悲、喜剧。在宗教“绝情”处,学继续“用情”,二相反相成,拓新着我们的研究视野,使“人生看点”更加丰富、好看。  相似文献   

13.
宗教、邪教人生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信念和观念。宗教、邪教在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价值、人应该怎样活着等问题时,均有不同的取向和评价,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对两者人生观的比较和评析,有利于认识其本质和功能,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因果证成的内在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韦伯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和卡尔文派的教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和严密考察.其证成过程和内在逻辑是:首先,从资本主义生活样式中获取"理想类型"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精神;其次,从资本主义精神中寻找新教伦理的痕迹;最后,从新教伦理中获得宗教入世的影子.其得以成功接驳世俗与宗教、生活与信仰、此世与彼岸的纽带是"观念",藉以顺利渡过"冥河"的"摆渡者"是"天职"观念和"禁欲"的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邪教”这一社会毒瘤在我国又呈泛起之势,充分了解邪教组织具有哪些普遍特征,对于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实施有效的社会防范意义重大。实施对邪教组织的社会防范,必须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邪教组织;健全社会监管机构,加强监控;扩大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努力营造文明科学的社会环境;做好教徒的挽救工作。  相似文献   

16.
孙频作品中呈现的生命图景及生死态度与佛教生命观相暗合。其对因性别、欲望、人性的恶及社会的压迫共同造成生命苦难的叙述,带有浓郁的罪感文化。为消解生命的痛,孙频尝试借助爱、肉体受难、发泄性欲、皈依宗教进行自我救赎。继四种救赎方式失效后,孙频转而崇尚人性力量主导下的“活着宗教”,并主张回归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是在《约伯记》的影响下形成的,其要义在于诗人以神性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生命在社会历史境域中遭遇到的痛苦与混乱,使之变成了信仰领域中的真理,从而超越了现代启蒙思想的桎梏,超越了同时代人的思想和艺术局限,为个体生命拓展出了一片全新的生存空间。《出发》之后,穆旦对神性生存境域的探索虽然在历史压力之下走向了终结,但诗人的探索却对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个体生存真实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identifies international cases—from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the United Nations—of an emergent interface of religion, education, and security. This is manifest in the uses of religion in education to counter religious extremism, the notional “counter terrorist classroom.” To avoid an over-association of extremism with religion, the article provides some historical reminders that the post-Enlightenment centuries were marked by political extremism, particularly in the phenomenon that came to be known as totalitarianism. In freedom-espousing doctrines on all sides—Communist, Fascist, and Nazi as well as democratic—education here too was an invariant adjunct of political and security processes. All regarded religion too as contributory or contrary to such freedom. What is new now is the global use of religion in education for political and of late security purpose. Using Isaiah Berlin's (2002)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I argue that evidence of—often subtle, often explicit—security uses of religion in education mark in new ways a connection of the political with the religious. Although such moves are in intention benign, I conclude that political and security interventions and justifications for religion in education will inevitably shift the aims and purposes of religious education to the aims and purposes of political and security interest.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一种超世的信仰,但具有巨大的世俗价值:宗教信仰给生活在并不完满的俗世中的人们以巨大的心灵安慰;宗教满足了世俗社会对伦理道德的需求,有助于俗世人强化善恶因果律和天理良心观;宗教为俗世民众正视人生苦难提供方便之门,给人类超越死亡恐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