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干事、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稿,其目的总是想能够被新闻单位所采用,而有的同志写稿10篇,只能被新闻单位采用一两篇,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使写作热情下降,甚至从此“休笔”。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我看除了写作水平之外,重要的是“选题”要选准。所谓‘选题”要选准,即在某一时段,新闻单位急需哪一类稿件,我们搞新闻的,就能及时提供哪一类稿件。在我看来,选题要“选准”,主要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同时注意要学会‘四看”,可以避免“盲目下笔”。“四看”之后定选题,稿件…  相似文献   

2.
短文小稿因其小而被一些作者小觑,受到了冷落。不愿意写“小”或者不肯下功夫写“小”的情况,仍然存在。 有些同志认为:小稿件、小事情,反映不出重大的思想内容,不值得写。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首先,这是因为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情,往往是小中见大,能说明重要的问题。水珠虽微,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  相似文献   

3.
张志荣 《军事记者》2002,(10):27-29
信不信由你,《解放军报》现在竟然闹起了“稿荒”,一、二、三版都缺稿。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我写了那么多的稿件,你们一篇都不用,缺啥稿?”所谓缺稿,不缺一般化的稿件,缺少的正是可供选用的优质稿。  相似文献   

4.
学步一得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农民,有写稿的愿望和热情,但一篇篇稿件常如泥牛入海。我想,象我这样何只一个?希望贵刊多介绍些浅显易懂的写稿经验和采访知识。淇县北阳乡黄堆村斐海洋编辑同志: 我们乡里许多领导同志都想写稿。他们深知提高通讯员采写水平的重要性,他们理解农村新闻爱好者渴求学习的急切心情,所以给每位通讯员订一份《新闻爱好者》杂志。目前,农村有许多新闻爱好者新苗苗,但不知怎样把稿写好,所以都希望从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说明多版本存储的好处,我先列举三个例子,是用户在编辑Word文档时经常遇到的问题: (1)经常写稿件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写好稿件第一稿后,可能还要经过几次修改才能最终定稿,从而出现第二稿、第三稿等多个版本的稿件。如果每次修改的文稿都要保留的话,同一个稿件就会被保存成多个文件,为今后的文件管理带来麻烦。 (2)有时稿件写到一半,突然由  相似文献   

6.
这张名片好     
前不久,在新华日报上读到一则短文,文中说及农民日报总编室一同志,在给一位农民通讯员寄样报时,附了一张名片,名片的背面附有《本人当编辑(记者)的约束之规》:一、选编稿件凭质量好,不凭关系熟;二、不收礼,不受贿;三、对送礼、行贿者的稿件一律不选用;四、希望社会各方面监督和支持。笔者很赞赏这家报社的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宣传编辑(记者)约束之规的做法。我们绝大多数的编辑、记者表现是好的。但是毋庸讳言,也有少数人受“一切向钱看”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利用新闻媒介搞不正之风,如用人情稿、关系稿等搞以稿谋私。有鉴于此,各个新闻单位在加强自  相似文献   

7.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本文就此谈些肤浅的体会。三个研究研究政策。要想多发稿,发重头稿,就必须研究政策。只有这样,所写的新闻稿件才有指导性。1986年元月,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要求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我把文件借来细读了几遍,觉得我们县供销社推行的四条改革措施,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很相符。于是,我连忙去供销社采访,写了篇宜昌县供销社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实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我们许多的报纸媒体上,长稿多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媒体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有些同志新闻稿件为何写不短?主要是因为其指导思想不端正.工作作风有偏差.自身素质不过硬。  相似文献   

9.
仁义 《传媒》2000,(6):1
本期梁前刚同志关于报刊摘转稿件认识误区的文章很有针对性。一家报纸发了一篇好稿,其他报刊进行摘转,无可非议。一篇稿子的摘转者众,说明此稿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或内容独特,或能引起轰动。在一些文摘类报刊,或报刊的文摘版上,我们经常可以读到短小精悍、质量上乘的摘转稿。但在稿件搞转中也有一些不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0.
去年7月的一天,农一师二团场宣传科干事李军寄发了一位通讯员送来的稿件。过了几天,他了解到那篇稿中写的粮食单产数字比实际数字偏高,当时他想:“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决不能浮夸、掺假。”便拿出自己的钱,和那位通讯员一起给三家报社发了电报要求更正,接着又给  相似文献   

11.
很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表彰赞扬之类的稿好写,揭露、批评性的稿就难写了。写表扬稿,即使稿件中有些小缺点,别人也不会求全责备,而写揭露、批评性的稿,一个词用得不准确,也会带来一大堆麻烦。在这一点上,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我是去年七月份调到北京市轴承工业公司做宣传工作的。工作中了解到我们公司下属的××轴承厂有一名青年党总支副书记,上任后大胆抓工作,敢于碰硬,在领导班子调整中坚持原则,使厂里工作有了起色。不久,我就采访了他,并整理出稿件寄给了《北京日报》。去年十二月份这篇稿被《北京日报》采用了。可没料想,这篇稿一见报,马上  相似文献   

12.
很多同志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这些稿件寄到报社编辑部,多数逃脱不了被”枪毙”的命运。少数因为题材重要或与新颖沾了光的稿件,编辑为了不忍痛割爱,只有动手为作者改写,有时干脆重新组织结构。假如我们的报道员在写这些稿件时能注意克服公式化现象,稿件被采用率肯定会大大提高。那么一旦自己写了这样的消息稿,如何在发往报社…  相似文献   

13.
谈到编辑工作,很自然地想到修改稿件。一提到修改稿件,那问题就复杂了。有些同志改稿的时侯,就稿改稿,即所谓“通一通”或“顺一顺”。其实,这只是最起码的工作。除开这个最起码的工作之外,还应该有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给原稿增色添彩,推波助澜。有这么一个例子。通讯员写来一篇扩大复种面积的报道,原稿第一段写某公社今年要扩大复种面积;第二段写社员们看到麦子长得好,不愿意扩大复种;第三段写开展思想大辩论,纠正了错误思想;第四段写大闹积肥运动,准备扩大复种。看来,平铺直叙,死水无波。编辑改稿的时候,费了一番心机,给这坛死水中投进一个巨石,于是激起了波浪,稿件就引人入胜了。改后的稿件,一开头就写出某公社大  相似文献   

14.
去年11月30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头条广播了我和滕永键同志写的一篇稿件,并且配了短评。据说,这篇稿件播出后,受到了一些听众的好评。其实,我们自己有数,达稿与其说是我们采写的,不如说是编辑挖掘出来的。在我们寄出稿件不久,接到电台新闻部一位编辑打来的长途电话,说:“稿件题材不错,但内容太空,不好用,能不能补充些内容,重写一稿。”她说:“地委领导用了三个小时,当面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二十多个问题,不会没有一些生动场面吧?”她的话不多,却对我们很有启发。首先是这位编辑同志认真负责的强烈责任感。编辑,顾名思义,当然是编稿子。但是,这位编辑  相似文献   

15.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16.
太康县委正副书记和县长都亲自写新闻稿件。去年,县委书记张军同志发现农民对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并认为这在全省都有一定代表性,于是根据太康县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三点保护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的意见,写成稿件。河南日报发表时还加了编者语。此稿在周口地区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好稿,荣获一等奖。后来,他还根据太康的经验写了《在  相似文献   

17.
知识林     
新闻稿忌带文件色彩   我时常见到文件式的稿件,开头讲形势、背景,然后是做法一、二、三,经验甲、乙、丙,意义 A、 B、 C,这样的稿件虽业务性较强,棱角分明,但略显生硬,特别是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文章没有文采,不吸引人。许多来稿虽反映的内容有报道价值,但编辑也只好放弃,这对编辑、作者来说都是很遗憾的。   写新闻稿与写文件是两码事,写文件要符合公文写作的要求,写新闻稿要体现新闻写作的特点,虽说都是写作,但写作方法不一样。   制发文件与撰写新闻稿件的目的、作用不同。发文是为了传达上级意图,贯彻方针…  相似文献   

18.
用形象说话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到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邹 革庄村采访,在《大众日报》第一版发表了《小村三题》的节日见闻。这篇小稿,包括题目和标点符号,共508个字,三个小题目:高竿灯,柿子树,镜子。 稿件一见报,立即引起了较大反响,报社内外许多新闻界的同行打电话说,“你真写了篇好稿子,好长时间没看到这样的好稿子了”。有的读者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小稿,耐看,有味”。 老实说,引起这样的反响,是我意料之中的。邹革庄村,只有180户人家,但却拥有全国最大的酒瓶盖加工企业。从制铝板到印铝、制作铝质和塑料瓶子盖,一条龙…  相似文献   

19.
时下,报界提倡写短文之风日甚。一些“豆腐块”、“火柴盒”受到了编辑的重视,也深受读者的钟爱。然而,短文小稿因其小却被一些作者小觑,受到了冷落。不愿意写“小”或者不肯下功夫写“小”的情况,仍然存在。 有些同志认为,小稿件、小事情,反映不出重大的思想内容,不值得写。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首先,这是因为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情,往往是小中见大,能说明重要的问题。水珠虽微,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钻石虽小,亦能穿韧透坚,说的就是小中有大这个哲理。《西瓜兄弟》的故事小吧,《等一等炊事员》亦不是大事,然而这些小事情里面却蕴含  相似文献   

20.
黄在明同志: 你来信提了三个问题: 一、所有的稿件都要通过领导审查盖章吗? 二、采写的新闻稿件属实,但领导却不愿意盖章时怎么办? 三、采写的批评稿件属实,与被批评者见面时,被批评者不同意又怎么办? 你提出的确实是许多初写新闻报道者普遍遇到的一些问题。兹简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