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正>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  相似文献   

2.
上《故都的秋》前,有一学生抱怨:"老师,故都的秋天味在哪儿?郁达夫喜欢它什么呢?"我发现这个疑惑很普遍.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找到了文章开头一句带有总括性的话:"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要求学生回答:"清、静和悲凉表现在哪里?"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们顺利地找到了相关句子来印证故都的"清、静和悲凉",但我分明看到了学生脸上的隔膜和漠然.  相似文献   

3.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是如同他的主张一样的意境悲凉、韵味隽永并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优美散文。北国之秋,在作者看来,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接着作者选取了破屋、天空、驯鸽、牵牛花、槐树、槐花、扫帚丝纹、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意象来描写故都的秋。破屋不言凄凉,凄凉无限。天空很高,又是碧绿色,说明秋清,很能引起作者幽远的感触。驯鸽有声以动衬静,写出了秋静。碧绿的天空,驯鸽的羽毛或灰或白,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并以秋草作陪衬均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槐树、…  相似文献   

5.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散文佳作《故都的秋》,通过一系列对于北京秋色的描绘,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和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抒发了自己对秋的、特别是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厚意,着意突出了一种情、静、悲凉的秋的意境。清、静、悲凉是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的主题。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明确地点出了这种秋的意境的主题:“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是指秋的纯净、清彻;“静”,是指秋的静寞;“悲凉”,是指秋的气氛、万物的衰弱、给人的感觉;这三点概括了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的意境是通过对于北京一系列秋色的描写体现出来的。首先,作者描写了在北京的院落里所看到的秋色。早晨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碧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是一幅充满了秋色的天高气爽的清静的秋天院落图,在纯净的高空中,响着驯鸽的飞声,这给人的感觉是秋高气爽,静中有动,又是响在纯净的碧空中,还有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故都的秋》点明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三个特征。历来赏析文章对“清”“静”特点的阐释比较清晰,而对“悲凉”的阐释多是从景物描写中去理解和概括,深层原因有待我们更深入探究。从“生命认同”“文化认同”“审美认同”三个角度来探讨“悲凉”产生的原因,解答作者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疑问。  相似文献   

9.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笔触,抒发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景的热爱,以纸为琴,以笔作弦,演奏了对故都秋景的一曲无声颂歌。这曲颂歌之中,却处处透出淡淡弥散于作者心底的"悲凉"。本文重点分析了《故都的秋》中"悲凉"的具体表现,并从作者身世造就的"悲己"气质、古典文学浸染下的"悲秋"情结、黑暗时代下的"悲世"情怀等方面重点探讨了郁达夫钟爱故都之秋"悲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一、通过多组排比句,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特点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上句中,作者在“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之后,笔锋陡然一转,浓烈的感情犹如决堤的洪流,随之喷泻而出:“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短短十个字的排比句,便道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来得”的反复使用,舒缓了语气,为全文笼上了一种感伤的基调。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哀婉之情。文中的景、事、语、人无不合情。无不深情。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这是铁定了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下同),三个“来得”句是《故都的秋》的文眼,这也是铁定了的。我并不想提出什么异议,因为自己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见解的地方。但从8年前由我拟题的一次新教师招聘,  相似文献   

15.
一清、静、悲凉乃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和情感主旨,这似乎早已成定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称:"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  相似文献   

16.
带领学生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学生一起品尝那份浓浓的北国秋味,是一件惬意且美妙的事. 按照惯例,开课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初步体验,并在体验中找到赏析文章的切入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觉得这是文章的总领句,下面所有的描写都从这里展开,可以从这句入手."第一个孩子发言.  相似文献   

17.
秋和秋     
读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自小在四季如春的南海之滨长大的我,无法切身体会那“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的秋,是如何吸引千里之外的作者,是如何让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抵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然而,轻触作者的笔锋,异地的我依然可以看到那一缕缕浓浓的秋思乡情伴着别具风味的秋景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19.
<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现代散文,选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对于《故都的秋》的教学,目前学界多从秋声、秋色、秋味角度对秋景图的分析去体会作家笔下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进而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角度引入对作家"悲凉"心境的探讨,多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作者的爱国之情,但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家园之感"多有忽略。笔者认为,30年代的"故都北平"对作者郁达夫  相似文献   

20.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