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经读过很多写北大的文章,看完之后总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他说的,绝对不是北大。”但认真想一想,人家说的又总是北大。也许只有当我们为“北大到底是怎样的”而困惑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北大。因为,几乎每一个北大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着、诠释着、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北大,同时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经意地丰富着、涂染着现实的北大。  相似文献   

2.
曾经读过很多写北大的文章,看完之后总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他说的,绝对不是北大.“但认真想一想,人家说的又总是北大.也许只有当我们为“北大到底是怎样的“而困惑时,我们才开始真正理解北大.因为,几乎每一个北大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着、诠释着、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北大,同时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经意地丰富着、涂染着现实的北大.……  相似文献   

3.
赵恺 《教师博览》2002,(6):44-45
北大之大,首先是蔡元培之“大”。蔡元培之“大”.是胸怀之大、目光之大、品格之大、思想之大,是“有容乃大”之“大”。 于是,蔡元培生前就获得东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予的尊称:蔡先生。 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蔡先生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主政北大之初他就设计校旗。蔡先生说:“我们现在所定的校旗,右边是横列的红蓝黄三色、左边是纵列的白色,又于白色中间缀黑色的北大两篆文并环一黑圈,这是借作科学、哲学、玄学的符号。……科学的范围最广,哲学窄一点儿,玄学更窄一点。就分门研究说,研究科学的人最多,其次是哲学,其次玄学。就  相似文献   

4.
爱在身边     
每个人的身边有着相同却又不同的爱,说它“相同”,是因为每个人都享受着家人的爱,师长的爱,朋友的爱。说它“不同”,是因为爱存在的方式不同,每个人对爱的领悟不同。浓浓亲人爱父母,是我们一生的亲人,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可为什么我们还抱怨不停?总说他们不体谅自己,不了解自己,罗罗嗦嗦。其实,这都是爱的表现,只是我们  相似文献   

5.
潘晨光 《成才之路》2013,(15):I0003-I0003
“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因卖猪肉而出名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日前在北大讲台上哽咽着说出了这句话。这位当年的“北大才子”.因为卖猪肉而一鸣惊人,当过公务员也出过书,却依然觉得自己实在是“混得不好”。而武汉的大学生呼维彬自大二起,每天给学生寝室送桶装水,公司净赚逾百万,他也从受人白眼到受人青眼。尽管学业亮“红灯”,无法按时毕业,呼维彬说他觉得值。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北大袁行霈老教授说:“老师就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的人。”教师把自己的学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桃李满天下是最令他们欣慰的事。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延续着自己的价值与追求。在我们眼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仅次于母爱的最无私最纯洁的爱。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不要忘记给我们的教师,给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从业者,捎去几句问侯的话……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有成时念吾师!主持@马超勤  相似文献   

7.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 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北大公布了新的自主招生办法,由中学校长实名向北大推荐高中毕业生。办法—经公布,立刻就引发了一片争议。网上民意调查显示,有七成网民明确表示反对。争议的内容,有对这一方式本身的质疑、有对出现新的“暗箱操作”的担心、有对选择学生标准的忧虑等等。北大,再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对于无数心怀北大梦想的高中生来说,这样的幸运又有多少概率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9.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诉说了自己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而又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抒发了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0.
张一璠 《高中生之友》2010,(6):24-24,25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进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相似文献   

11.
德佩罗与公主、国王坐在一起,一首又一首地听着歌曲。听着听着,豌豆轻轻地,哦,如此轻地拿起那小老鼠放在她的手里。她用掌心托着那小老鼠并挠着他那长得过大的耳朵。“你长着一双可爱的耳朵,”豌豆对他说。“它们就像两小块儿天鹅绒。”德佩罗以为他会因什么人说他的耳朵又小又可爱而高兴得晕过去。他用自己的尾巴抵住豌豆公主的腕子以保持自己的稳定,他感觉到了公主的脉搏、她的心脏的跳动,他自己的心脏立刻也随着她心跳的节奏而共跳起来。“爸爸,”当音乐结束时豌豆说,“我要留下这只小老鼠,我要跟他做好朋友。”国王看着托在他女儿掌心的德佩罗,他眯起了眼睛。“一只老鼠,”他轻声低语,“一只啮齿目动物。”“什么?”豌豆说。“把他放下!”国王命令道。“不,”豌豆说,她绝不是个听话的人。“我的意思是说,我为什么要放下?”“因为我要你这样做。”“可是为什么?”豌豆抗议道。“因为他是只老鼠。”“我知道。还是我告诉你他是只老鼠的呢。”“我在想……”国王说。“想什么?”“想你母亲,王后。”“我的母亲?”豌豆伤心地说。“老鼠是啮齿目动物,”国王说。他整了整他的王冠。“他们是和……耗子有亲戚关系的。你知道我们对耗子是怎么看的?你知道我们自己和耗子的不愉快的过...  相似文献   

12.
速览·中国     
《八小时以外》2013,(11):14-15
“琵琶轻扫动川令须信行行出状元。”陆步轩和陈生曾是北大才子,十年前以《北大才子长安卖肉》的报道闻名全国。近日,二人带着“壹号土猪”进军北京,在十几家物美超市和两家农贸市场开卖。“只要买我们的壹号土猪,就有可能抽中那头250斤以上的土猪,我们负责宰好送货上门。”身着统一服装的销售人员指着笼子里一头脖子上戴了朵大红花的大黑猪卖力地吆喝着。这里的猪肉价格较高,“只要安全有保证就行。先尝尝鲜,要是真好,贵也会买”,一位买了猪肉的女士说。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2月13日,中科院副院长许智宏院士正式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毕业于北大的许智宏若干后后重返北大,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对于正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力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人说,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因为他将促进北大与中科院的强强联合,更多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将不断涌现,正如许智宏在北大讲台上所在地说的那样,“我在北大读书时,中科院的教师来北大讲课,希望这种状况恢复起来,科教联手,共创未来。”  一双双期待的目光都集中有许智宏的身上,人们希望感受这位老“北大人”的人格魅力,探寻他求学与科研的足迹……  相似文献   

14.
我爱北大     
黄丰 《求学》2001,(4):59-59
我爱北大,却很少对别人说。初中时年少轻狂,居然敢当着全年级的面说我要考北大。考北大?就凭你?啧啧,不知天高地厚,大家一定都这么想、包括现在的我。如今担心别人笑我大言不惭.听到“北大”二字只能满脸漠然与平静,却压抑不住心中阵阵激流。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爱北大!  相似文献   

15.
一 我叫沈茜茜,她叫郑莱莱,我们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初中女生,但我们却是最要好的闺蜜! 这天放学,我用力在郑莱莱肩膀上拍了一下:“公主殿下,你真有一套!” 郑莱莱揉着肩膀,苦笑着说:“茜茜,好疼啊,你下次感谢我的时候,能不能不要采取拍肩膀的方式?” “没问题!”我在她另一个肩膀上又拍了一下,马上意识到自己又犯错了,连忙转移话题:“你是怎么把欧阳老师没收我的游戏机要回来的?”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我们在阅读时发现有些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文章不同,在叙述过程中,说话人本是对着他的对象说话的,说着说着,便突然变了口气,干脆把他的对象抛开不管,而直接对着他所讲的事物说起来了。这是一种修辞方法,我们称之为“呼告”。比如,课文《高大的皂荚树》中有这么一段话:“飘舞的轻烟和跳动着的火苗,映在我们的笑眼里,引起我的沉思:皂荚树啊皂荚树,你曾经自己淋着,给我们挡雨;你曾经自己晒着,给我们遮荫;现在你又燃烧着自己,给我们温暖。皂荚树啊,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期望。”作者说着说着,在沉思中,口气一转,直接与皂荚树说起话…  相似文献   

17.
“MOOC怎么样才能算是成功呢?当它成为常规,成为普通,成为店堂,而不是展示,不是橱窗,就意味着它成功了。”北京大学的李晓明教授说。现在,北大已经有11门课程以MOOC方式进行。选修人数超过4万人。北京大学MOOC负责人李晓明自己也开设了MOOC课《人群与网络》。  相似文献   

18.
新近出版的《我平庸我快乐》,主张“优秀是烦恼,平庸但快乐”,“对北大、清华、哈佛说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本期我们刊登作家雷铎和女儿豆豆的“父女二重奏”——《平庸不一定快乐》《天才并快乐着》,以及该书的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生命应和着成长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在不断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寻求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提升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能力的渴求.可是方式方法又该如何选择呢?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去啃教育论著,虽不能说没有一点收获,可也总会觉得与教学实践隔着一堵墙,理论的“远水”救不了讲台上的“近火”;“经验总结”式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方式往往在形成论文后筛掉了我们教师自己的“经验”与“问题解决”,而剩下大同小异形式化的理论。也许自己也不太明白。因此,我便给自己确立了以教育叙事研究为载体,提高自身教育力和教学力的专业成长之路。一路走来。我付出多多,收获也不少。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在自己人生旅途当中,都会经历着这样那样的考试,可以说我们是伴随着考试成长的。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就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作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