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一、运用"平面镜哲学",仔细观察生活 生活就是一面大镜子,镜子中包含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色彩斑斓的景和物.而写作,又源于活生生的生活.源于生活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文章.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要学会观察生活.可学生却老是在抱怨:"我每天都过着家到学校、学校到家这样两点一线的枯燥日子,哪还有时间来观察生活啊?"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茂盛",就是"参天耸立";写花,不是"姹紫嫣红",就是"绚丽夺目".还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倒)不出",心里有话却苦于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
我和老伴过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老来却领到了"薪水",给我们发工资的不是别人,正是小女儿娟娟.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退休职工物质生活基本上有了保障,但精神生活的需求却难以满足.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人文化宫承载着"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任.北京市西城区工人文化宫起航了"公益二胡班",这一"公益文化"的小舟.  相似文献   

4.
"没有"国家     
没有理发店的国家 梵蒂冈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国中国",占地仅0.44平方千米. 梵蒂冈国家虽小,却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建筑物,如宫殿、教堂、科学院、娱乐场等,但却没有一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发店.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味道?书上总是说"我们的生活是甜的",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却没有"甜"味,有的只是"苦""酸""辣"这三种味道。  相似文献   

6.
"干预生活"这一口号的提出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倡导者们的理论旨归却有着很大一致性:文学应该直面现实,揭示为大多数人所讳言的社会"阴暗面",使之成为"干预生活"的武器."干预生活"文学所要干预的是建国后一直处于整个社会关注中心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作品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而且其隐形结构完成了对整个乌托邦时代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谈及"老大",很多人便会与"黑帮"、"黑社会"联系起来,并不由地浮想起香港警匪片中那些或气焰嚣张、飞扬跋扈或侠肝义胆、快意恩仇的"老大"形象.然而,时下的一些用法却将该词拉入平民百姓的居家生活中,使其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禁感叹"时隔三日,'老大'当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认识"生活数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点.要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数学教学必须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赖校族"是一个新词语,人们对此可能还比较陌生.我们就从大家较熟悉的"啃老族"说起. 所谓"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了解生活.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是脱离于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应当是在具备生活特性的基础之上展开的.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生活却越来越"非生活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想让学校教育生活成为真正的生活就必须正确地看待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当下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虽沦落风尘,却绝非一般青楼女子可同日而语.她们拥有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特立独行的男性情结、关注政治的社会意识,其独特个性表现出了封建时代青楼女子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闲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会用教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但是,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却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出现一些片面做法,数学课上处处联系生活,时时强调应用,使一堂数学课缺失了本该具有的"数学味",取而代之的只是所谓的"生活味".  相似文献   

15.
当"竞争"已成为社会的标签时,孩子学会的是"坚强",而不是"感动","感动"则被孩子渐渐遗忘.孩子不会"感动"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对比的参照物,习惯了正常的事情,而品德教学的"感动"也在羞涩地退却和飞快地贬值.为给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教师要加强品德教学的"感动"教育,引导孩子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感动",在生活细节中寻找"感动",在真情沟通中碰撞"感动",在教师激情中收获"感动".  相似文献   

16.
历来人们对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有较为统一的理解:封建权贵生活奢华,酒肉都变质腐臭,而百姓生活痛苦.但一段时间,有学者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朱门酒肉臭"的"酒肉臭"座理解为"酒肉飘香","臭"音读为xiu,义即"气味"飘香".本文作者认为,此种理解是偏颇、错误的,缺乏应有的历史现,也违反了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在生活中,常听到人说:"某某啥也不是,一问三不知."如果你要问他怎样解释"三不知",他同样也是"一问三不知",根本答不上来.   "三不知"这一词语已经流传很久了,历来却很少有人查究这个词语的来源.直至明代,一位叫姚福的江宁人才做了一番考证.……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动宾式离合词"睡觉"用作原式时,和单音词"睡"一样都作动词,而且在英语中都作"sleep"讲.但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却经常会碰到诸如:"我睡了"和"我睡觉了"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但是为什么可以说"我睡了三天",却不能说"我睡觉了三天",而说"我睡了三天觉"又可以接受了之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走着一条投入多、产出少的老路子.老师辛辛苦苦地批来改去,学生搜肠刮肚地写去写来,可到头来学生的作文依然是内容干瘪、感情贫乏、思想肤浅.为什么呢?--"无米下炊"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师一直在抱怨学生不会积累、素材太少,却从未从自身找原因?是不是我们没有积极给学生创设一种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心境?是不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激起学生思考生活、表达生活的激情?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有米下炊",教师得起个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多年未消,学生从小就习惯于"不会作文、只会作假",致使"作文育人"的目标远未实现.有识之士提出作文必须"淡化文体、注重内容",让学生少些束缚,多些自主.实践表明,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可以说,"向生活回归、从生活学作文"已成为当前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笔者现拟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