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吴正格 《寻根》2012,(6):53-5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里,"酱"字写为"(嗜)".此字左边是"爿",指劈开的竹片或柴爿,取火用的;右边上方的"(夕)",不当"月"字认,而是"肉",《说文》里的"肉"字写为"(夕)";下方的"酉",也不是指地支时辰中的十七时至十九时,而是指"酒","酒,酉也"(汉·刘熙:《释名》).可见,最早的"酱"字是爿、肉、酒的三字合成.所以,解析"酱"字,得分别解析其中的爿、肉、酒.  相似文献   

2.
“玉”字考     
正《说文解字》:"玉,象三玉之连,‘|’其贯也。"……许慎对"玉"字的解释是:像三块玉相连。沿袭至今的这个解释若是对三横一竖的篆书"玉"字,从字面形态上解释似乎还说得通;但要解释《说文》中提到的古文"玉"字,即带有对称两点的""字(图1:《金石字典》,中国书店2015年4月第1版),是说不通的。"玉"字构形起源及其衍生字形成的原字链的研究,于汉字文化乃至华夏  相似文献   

3.
胡茜 《华夏文化》2006,(4):23-24
“監”(“监”的繁体字)的甲骨文形为,金文形体为。唐兰《殷墟文字记》:“余谓监字本象一人位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監”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均像一个人俯首从盛水的盆中审视自己的面容。故其本义应当是“照视”。“说文·卧部”:“监,临下也。”《尔雅·释诂下》:“监,视  相似文献   

4.
李龙 《寻根》2010,(5):24-30
<正>李姓作为中华第一大姓,源头众多,诸说并存。唐王室追封老子为李姓先祖,确立了老子在李姓谱系中始祖的地位。早在汉代,应劭在《风俗通·姓氏篇》中就说:"李氏,李伯阳之后。""伯阳"是老子李耳的字。宋人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说:"老聃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清代张澍《姓氏寻源》载:"理、李字古  相似文献   

5.
正何谓"諡"?《说文》:"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阙。"阙,缺读声。徐锴曰:"兮声也。"读"兮"声是对的,为什么加"皿"呢?未作出合理解释。《说文》另有"谥"字,"笑貌。从言,益声。"甲骨文有"益"字:■,象器皿里装满了水,往外溢之形,为"溢"之本字。徐铉据《唐韻》注有两个读音:一为伊昔切,一为呼狄切。呼狄切正是"諡"的读音。现在"諡"也可以写作"谥"。这是否是"谥"之字义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6,(1)
正"吆喝"与"喓喝"吆喝,这里专讲食贩的叫卖声。古写作"喓喝",原是指虫叫的声音,春秋时期已见应用。如《诗·南召·草虫》:"草虫。"但""和"吆"在《说文》里都未曾收录。到了宋代,""仍是指虫声。如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欧阳公云:‘予作《憎蝇赋》,蝇可憎矣,尤不堪蚊子自远喝来咬人也。’"宋代以后在文字上记载食贩的叫卖声较多。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更有御街桥  相似文献   

7.
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论语》中的名句,讲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让我们先看句中四个关键字"学""思""罔""殆"的含义。从《论语》这个大的语境来看,"学"不是说一般地学习,而是特指"学文",比如《论语·学而》第6则中的"行有余力,则  相似文献   

8.
黄晶 《华夏文化》2021,(4):38-42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一书将所收的9353个正文根据相同的表意部分归类,分成540部,按照"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纂思路和"据形系联,以类相从"的基本原则,将其构成一个完整且封闭的分部系统.但是《说文》系统的归部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多义符合体字的归部,如纯表意字、亦声字和多形形声字,它们究竟随哪个义符进行归部,许慎并没有进行说明,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象外圜中"本自《二十四诗品》,王夫之引而申之,以此作为诗中"景象"的美感要求:"圜中"即诗中所绘之"景象","象外"即诗中未言之"情感",诗歌应由"圜中"而至"象外"。为论证这一观点,王夫之引入了画论中"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说法,意在借上乘画作中"以实见虚""以少见多""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生势"过程,来阐明诗歌中"无字处皆其意"的"势"之生成过程。画论与诗论,在"超以象外"的层面上达到一种美学的契合。这实际是对"象外圜中"说的"诗画合一"式阐释。王夫之对"象外圜中"说的阐说,开启了内视觉的维度,这对厘清古典诗论中"诗中有画"的内涵,乃至重新认识其现代意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学与问原为两事、两义。《说文》曰:"斅,覺悟也。"意为知晓、觉悟,虽非其本义,但许慎所选字形加了"攴"旁,视教、学为一体,其实是对的。甲骨文"学"字乃从臼持爻以教膝下子之形,是个会意字。后又加表庐室的秃宝盖,《说文》中秃宝盖意为蒙昧,表示启迪童蒙,故其本义为接受教育、学习,颇有点今日上学的意味。从中亦可见教与学原为一字,后来才分化为两字。《尚书·兑命》曰:"学学半。"意谓教和学各占一半,教和学  相似文献   

11.
正央视有次做节目,主持人问:"象"字是几笔?小学生答:十一笔。博士生答:十二笔。最后裁定博士生答错了。这是一次游戏。面对屡经变化的汉字,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难保不出"洋相"。下面拈出一个"众"字来说说。众,简化字。繁体为:。《说文》字头无其字,按照汉字的组字规律,我们找到了一个字:,"血理分,斜行体者。从从血。"血在血管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6,(2)
正"腊"的先字"腊"字,繁体为"腊"。远古时期,腊是一种祭礼。先人习在冬季将尽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是为"猎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后来,每年农历十二月被定为"腊月",即如《礼记·月令》所记:"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故而,"猎祭"遂更称"腊祭"。这也是"猎"字与"腊"字相通的原因。《风俗通》里就说:"腊,猎也。"可见,"腊"源于"猎",即"猎"字在先,"腊"字后出。还有个"昔"字,也是"腊"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説痴呆章太炎《新方言·釋言第二》:《莊子·達生》:"公反,誒詒爲病。"李頤曰:"失魂魄也。談一音哀,詒音臺。"誒亦爲騃。《廣雅》:"騃,痴也。"《漢書·息夫躬傳》:"内實騃不曉政事。"《説文》有"佁"字,云"痴貌。讀若騃。"《方言》:"儓,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僵。"郭璞曰:"(?)儓,駑鈍貌。儓音臺。"駑駘亦此字也,今謂白痴爲誒詒,俗作呆獃。~1《新方言·釋形體第四》略云:《莊子·德充符篇》:"衛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蓋醜惡莫如局背,故亞訓爲醜,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1  相似文献   

14.
"福"字浅谈     
马福贞 《寻根》2007,(4):54-55
在林林总总的汉字中,中国人最喜欢的是一个"福"字。"福"字的释义颇多。《老子》"福兮祸之所伏", 与祸相对。《左传·庄公十年》:  相似文献   

15.
姜辉 《华夏文化》2016,(2):53-54
正张载是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思想体系的完备和周密,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并不多见。他在讲学期间,于书房东西二牖各铭一文,东一则曰《砭愚》,西一则曰《订顽》,后经程颐提议,更名为《东铭》和《西铭》。此"二铭"被置于张载著作《正蒙》的末篇《乾称》的首尾,成为此篇的一部分。《西铭》言辞简要,意蕴广大,全文仅仅二百五十三字,却作为张载  相似文献   

16.
正汉字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已经解析过"众"字(见本刊2014年2期),现在,又解析一个"亥"字。亥,篆文为,《说文》:"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袖"之异体字,藏也)子咳("孩"之异体字),咳(孩)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古文亥,为豕,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亥,是汉字中很古怪的一个字,饱含着丰富  相似文献   

17.
鸠鸟及其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鸠是十分重要的鸟。鸠鸟的种类很多,《左传》中记载有祝鸠、睢鸠、鹅鸠、鸠、鹘鸠、牖鸠这“五鸠”,是“鸠民者也”。其中的牖鸠,杜预注:“牖鸠平均,故为司空。”《诗经·曹风·牖鸠》:“牖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毛传》云:“牖鸠之养其子。  相似文献   

18.
昆吾作陶     
吴正格 《寻根》2013,(2):55-57
陶,《说文》里写为"■",左边的"■"(阝),同阜,表示山丘;右边的"■"(■),是瓦,指屋。按《古史考》记"夏后氏时,昆吾作瓦,以代茅茨之始";"■"可理解为山丘旁的居所。所以,《说文》释"陶"字为:"再生丘也,在济阴……陶丘有陶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这是说,陶是两重的山丘,为古丘名,在济水  相似文献   

19.
高培华 《寻根》2012,(6):20-25
谈子夏传授《诗经》(《寻根》2012年第2期),不能回避上博简《孔子诗论》作者问题.2001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计29支竹简1006字,经专家整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内容已能释读,是一篇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诗》学论著.这篇产生于孟子之前的《诗》学论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其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子上说、再传弟子说、楚地经师说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最大、可能性也最大的是"孔子说"与"子夏说".此二说,发端于对开头那个特殊合文的释读.这个合文又见于《子羔》篇、《鲁邦大早》篇,因为与"孔子""卜子"合文字形都有些接近,在目前情况下,读作"孔子"或"卜子"都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0.
煉意略論     
正元人王構《修辭鑒衡》卷一引《金針格》曰:"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金針格》雖是一部僞書(書名或作《金針集》,或作《金針詩格》,舊題白居易作。又《仕學規範》卷三七引此語出《續金針格》,《續金針格》舊題梅堯臣作。《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八、《詩人玉屑》卷八所引《潛溪詩眼》擷其語,"煉句不如煉字"均作"煉字不如煉句",而認爲"未安"),但這兩句話卻是很有道理的,就拿"煉句不如煉字"來說,所謂"煉句",無非是詞語的調整,缺乏形象的創造。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