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睿 《华夏文化》2001,(1):39-40
《春江花月夜》本属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据传创于陈后主 ,本是宫体诗最艳丽的曲调。张若虚拓开以往宫体诗的路子 ,不再将此诗主题局限于浓脂腻粉的艳词 ,而是以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为背景 ,发出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离别的相思之苦 ,最后以迷惘虚无的情绪作结。这便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 ,好似诗人独自来到江边赏景 ,引发出一系列的联想 ,是一气呵成的脉络。首先 ,从标题看 ,这首诗写景应包括春江、春花、春月、春夜。作者首句便写春江 ,并描绘江月初升的景象。我以为这一句写得尤其好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儿从江与海的…  相似文献   

2.
芦墟山歌考     
邱红革 《寻根》2015,(2):93-98
"荆艳楚舞,吴乐吟","江南吴歌,荆楚四声"。吴歌是江苏省最具民间特色的民俗文化,据乾隆刻本《声歌》记载:"吴江之山歌唱法高揭,以悠缓收之,清而不靡,其体皆赠答之词,不失相合本格,其旁引曲喻,借物借声之法,淳朴纤巧,不失古乐之本体。"  相似文献   

3.
宋斌 《寻根》2010,(6):55-57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全诗长达353句、1765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也。  相似文献   

4.
《寻根》2020,(3)
正盉,作为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青铜酒器,硕腹,腹部一侧斜生长管状流,另一侧有盉,三足,有盖,盖多以链等与盉相连。明代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凤盉》中有"瓦釜之于黄钟,饕鼎之于凤盉"的记载。"盉"字的含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盉"字的描述为调味也。从皿禾声。南朝梁大同年间太学博士顾野王所撰写的第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玉篇》  相似文献   

5.
浅论川南僰人民歌音调及调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长期活动于南广河流域"叙南六属"之地的僰人,是一支使用铜鼓、行悬棺葬俗的古代民族,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遭明王朝镇压而消亡.僰人单一调式的民歌总的特点是建立在五声音阶调式基础上,六声、七声音阶调式比较少.僰人的微调式和羽调式民歌较多,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则是宫调式、角调式、商调式民歌较多.在交替调式的民歌中两种或多种调式的交替形成鲜明的对比,推动旋律的发展.此外清商音作为五声调式的调式音出现在歌曲中,是僰人民歌的又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原姓伊萨科夫,系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属于农村诗歌中的新流派——斯摩棱斯克派诗人,开创了苏联时期歌颂农村新生活抒情诗歌的新阶段。他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感人的诗篇和歌词,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嘉奖。他的《有谁知道他》、《卡秋莎》、《边防战士回来了》等诗和诗集《诗与歌》分别获得1943、1949年斯大林奖。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我们不免对古人的身高感到吃惊。小孩的身高一般为5尺,如《孟子·滕文公上》中说:"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西晋李密在《陈情表》中诉说他家"无应门(看门)五尺之童"。孩童如此,成人就更高了,一般的高度是7尺。《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南朝梁代的沈约在《齐太尉王俭碑铭》中称赞王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方寸"  相似文献   

8.
虞云国 《寻根》2008,(4):90-95
一 女子缠足究竟起于何时,可谓众说纷纭。据《南史》记载,齐废帝命“凿金为莲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一般认为,这是把纤足称为“金莲”的最早出处。不过,史料中并没有潘妃缠足的记载。有人还举出南朝乐府《双行缠》,附会当时的“双行缠”就是后来的缠足。其诗云:  相似文献   

9.
在早期周礼乐语之教中,《周颂》被用于祭祀、太学之教、天子视学等仪式中"升歌"的素材。周礼乐语之教在升歌之后有一种针对"歌"的"既歌而语"仪式,这种仪式是用"兴、道、讽、诵、言、语"六种不同的方式("乐语"),对"歌"之义加以阐发,以体现、强化仪式的教化功能。《大雅》部分诗篇是据周礼乐语之教中的"乐语"而创作,"乐语"的性质决定了《大雅》部分诗篇与《周颂》有一种对应关系──《雅》诗是对相应的《周颂》诗义的阐发。这种对应是由礼仪决定的。周礼乐语之教在《诗》的创作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西周到春秋,《周颂》的地位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化,这决定了现今《诗》文本的编排顺序和结构。  相似文献   

10.
只要美国的游人一到萨尔茨堡,一准儿会兴致勃勃地到那部好莱坞经典影片《音乐之声》的拍摄景地,亲眼看看那些美丽得近乎仙境的风景。其实,不止美国人,无论哪国游客,只要看过《音乐之声》,都会对影片中这些神奇而迷人的景观充满好奇。然而,我的一位萨尔茨堡的朋友却说,真正的萨尔茨堡人很少有人看过这部影片。你问他们那首已然传唱全球的电影歌曲《雪绒花》,是不是这里的山歌或乡间小调?他们会撇嘴一笑:不,那是美国人的歌!但是,不要以为萨尔茨堡人心胸狭窄——不愿承认他们这座诞生过莫扎特和卡拉扬的音乐圣城受惠于一部大众化的好莱坞电影。…  相似文献   

11.
日本"演歌",又称"宴歌"、"缘歌"、"颜歌"或"怨歌",是深受日本大众喜爱的一种歌曲。独特的音阶、富于韵律的歌词、充满情感的唱腔,是"演歌"独具的鲜明特色。其实,"演歌"是"演说歌"的省略语,其产生与自由  相似文献   

12.
喜歌三题     
周玉波 《寻根》2010,(4):59-63
喜歌指国人遇婚嫁、生子、建房、开业等喜庆事项时,即兴表演(唱、念均有,或创作或据流传作品)的具祝颂、祈福(包括去煞)性质的仪式歌谣,又称喜词、喜话、四言八句、大四句等。近代较早使用“喜歌”一词者为《歌谣周刊》编辑徐芳等人。往前溯,清·郭小亭《济公全传》与姜振名、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中均有“喜歌”一词出现。所有类别喜歌中,以婚嫁类喜歌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亦最具研究价值。本文所说喜歌,即指婚嫁喜歌。  相似文献   

13.
《宋略》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裴子野所撰,主要记载刘宋一代历史的编年体典籍,所用材料大部分源自沈约《宋书》。本文集中探讨了《宋略》一书的编撰体例、篇章结构、《宋略》与《宋书》之关系以及《宋略》成书与散佚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宋略》开篇大致评述了南朝刘宋兴起等事,其后为《本纪略》《诸侯略》等卷,倒数第二卷大体论述了刘宋衰亡等,末卷为"总论"。各卷之下内容及相关评论,基本上按照史事发生时间先后编次。其大概的编纂过程是:中兴二年(502)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去世以后,裴子野开始编撰《宋略》初稿;天监七年(508)或稍前,删《宋略》初稿与沈约《宋书》合成《宋略》。大约在宋元时期,《宋略》散佚。  相似文献   

14.
乔凤岐 《寻根》2013,(3):134-136
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首领,以擅长歌舞而见于史籍。《吕氏春秋·古乐》篇对葛天氏之乐有较详细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古乐》以葛天氏之乐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公益歌曲成为内地原创乐坛的一个热点。SMG广播文艺中心用一周时间策划赶制出全国第一张抗震救灾“诗与歌”专辑《生死不离》,6月9日正式出版发行,并举办义卖活动12场,义卖专辑13200张,筹集善款近40万元。2008年,上海本土歌手薛之谦发行其第3张专辑《深深爱过你》、高娅媛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分手日记》、好男儿家族推出音乐专辑《温暖的开始》、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的扎西顿珠推出首张个人专辑。由好男儿家族演唱的《开始incity》从1000多首歌曲中脱颖而出,荣获上海世博会2008年度优秀歌曲。  相似文献   

16.
正啸,最早在先秦文献中便有出现:"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清的诗文中都不断出现"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啸"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其中善"啸"之人可谓不胜枚举:诸葛亮、阮籍、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当然这里的"啸"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发出声音,而是浸透在诗词歌赋中了。一、"啸"的含义学者们对"啸"的意思众说纷纭,归纳后,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歌舞剧团是于1954年在吉林省军区文工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年来,该团始终贯彻执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在创作和演出中,坚持民族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经营民族歌舞为主体,歌剧、舞剧、交响乐、合唱等较高层次艺术品种同时并举,从而使该团成为一支具有优良传统和相当艺术实力的歌舞剧艺术表演团体。该团创作和上演的代表剧目主要有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茶花女入湖河两岸》及大型舞剧《人参女》,曾荣获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奖和表演奖。在歌曲创作方面,具有高水准的《长…  相似文献   

18.
萧子显的《南齐书》,保存有不少重要的诗学文献。除了对"声律说"的考论外,这些诗学文献还涉及诗歌与政治、诗歌与礼仪制度的关系。以民间歌谣和纬书廋语反映易代之际的历史变革和歌颂萧齐王朝的丰功伟绩,采用《诗经》为祭祀礼仪的制定提供依据,以优美的骈文描写"三月三日曲水诗会"的盛况也是《南齐书》诗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对《南齐书》中有关诗歌与政治历史变革、诗歌与礼乐制度关系和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从更宽广的视域研究齐梁诗歌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南朝诗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陈友义 《寻根》2013,(1):53-57
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主要流行于潮汕、闽南地区。它成于明中后期,盛于清乾嘉年间,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衰落,今已销声匿迹,很难一见。2008年,潮州歌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录项目名单。潮州歌册主要为妇女而作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中,许多潮汕姿娘仔  相似文献   

20.
任崇岳 《寻根》2003,(3):127-132
河南省太康县古称阳夏,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始建阳夏县,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更名为太康县,以迄于今。这里人杰地灵,特别是魏晋南朝时期的谢氏家族,更是人文荟萃。翻开《晋书》、《宋书》、《齐书》、《梁书》,便有一批阳夏谢氏名人跃入眼帘,他们中有东晋名相谢安、东晋宰相谢混(谢安孙);南朝宋宰相谢晦、谢,南朝梁宰相谢举、谢嘏;有在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的名将谢石、谢玄,武将谢尚、谢万;有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家谢道韫、被誉为“山水诗祖”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谢惠连、谢、谢瞻、谢晦、谢庄等。诚如宋代文豪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