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常听一些跑人大新闻的记者感叹:人大新闻好写,但写不好。为什么?回答:人大无非是开会、审议、表决之类的程序,按程序写一二三四、ABCD,自然好写;然而,人大新闻容易程式化,要想出彩确实不易。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盛会时。每年人大和政协开会,都是首都各新闻单位同行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可是对于省报的随团记者来说,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一是活动空间有限。因为我们是随团工作人员,没有首都新闻单位同行那些“特权”,当然,希望来年再开会时有关部门能给随团记者一些采访上的方便。二是各方面期望值太高。代表团领导希望用全国  相似文献   

3.
一些时政新闻记者常抱怨,天天采写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形式、选题和内容,都很"老套",很难将稿子写活、写的有新意。其实不然,若善于发现并能抓住开会过程或领导调研、视察、现场办公等活动时出现的新线索,及时深入采写,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人大新闻策划也开始在人大新闻中崭露头角,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宣传效果好的精品佳作。笔者就人大新闻策划问题谈点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是新闻宣传亟待开发的“金矿”,具有丰富的内涵,大有文章可做。多写人民群众关注的新闻或用轻松、活泼的形式报道主题严肃、重大的内容,是提高人大新闻可读性、争取读者和实现人大制度和法制建设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具体采写中,务必精心策划、认真谋篇,把握好写作的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6.
<正>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报道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人大是新闻宣传的富矿,新闻的渠道多,可以报道的内容丰富,但是,人大新闻也很容易落入程式化,要想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将人大新闻写得"鲜活"也不容易。那么,怎样让人大新闻出彩、如何写深写活人大新闻呢?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人大的工作动态,围绕人大的立法、监督、选举任免、重大事项决定、代表工作、自身建设等主要工作,深入挖掘。广播具  相似文献   

7.
要搞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先得提高我们自己的认识。我们认识的不足与模糊,同社会上以至党内一些同志对实行人大制度重要性缺乏认识有关。主要有两种思想障碍:一种是认为人民代表参加代表大会只是“吃馒头,举拳头”,人民代表会议是“橡皮图章”;认为人大常委会是“二线机构”、“老头队伍”、“务虚部门”。另一种认为,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是严肃的立法、庄重的表决,很难写出生动的好新闻;“代表代表,会散就了”,会后,更没有多少新闻可写。我们报社不断地向编辑、记者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育。华北五省、自冶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曾在张家口召开人大工作宣传报道研讨会(下简称张家口会议),有关新闻单位的代表在会上交流了情况和经验,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和五省、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发表了意见,形成了会议纪要。经过传达学  相似文献   

8.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业务改革的重点。根据实践经验,对人大、政协等重要会议以外的一般性会议,通常采取的原则是:尽量精简,努力写好。即:没有必要报道的会议,坚决不报;某些内容有新闻价值,那就“跳出会议写新闻”,只讲实质性问题,不提会议,或是作为“新闻根摒”、“消息来源”带上一笔;对于一些必须报道的庆祝性、纪念性会议,则力争创新、写好。“跳出会议写新闻”是大家熟知的作法。《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北京市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的问题很多,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相似文献   

9.
张玲 《青年记者》2007,(20):60-60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是新闻宣传亟待开发的"金矿",具有丰富的内涵,大有文章可做。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充斥报刊、特别是人大报刊版面的多是会议程序性报道和反映工作动态的文章,可读性较差。如何把人大新闻写深、写活?从十多年的新闻宣传实践中,笔者深深感悟到,多写人民群众关注的新闻,用轻松、活泼的形式报道主题严肃、重大的内容,是提高人大新闻可读性,实现人大制度和法制建设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作记者经常要出入会场,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如何写好会议报道是个常谈常新的老话题,我想最重要的是用心开会,会议报道绝不是材料的抄编剪裁,拿个材料走人是写不出好新闻的。记者应  相似文献   

11.
陈颖 《中国记者》2024,(1):104-105
<正>采写人大新闻,会议报道是绕不过去的槛。因为人大俗称有“三会”,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三会”都是法定必须召开的会议。虽说会议是重要的新闻源,但对记者而言,把会议当作新闻富矿还是贫矿因人而异。由于人大开会注重法定程序,按部就班,形式内容都相对固定,很容易让跑会的记者“审美疲劳”。一旦记者思想只停留在会议程序和领导讲话上,采写的报道充斥着工作性、程序化的内容,自然乏善可陈,甚至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12.
张华 《新闻传播》2010,(9):125-125
开会,是记者的常规工作,大到每年的“两会”、党委会、政府会,小到新闻发布会、展示会、通气会、研讨会。在一般时政记者眼中,会议新闻远不如经济新闻写的“实”,又不及社会新闻写的“活”。  相似文献   

13.
一篇好的新闻,尤其是写人叙事的新闻,没有真情实感,很难想像它能打动受众。但新闻中情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想抒发便随意抒发一番,而是要适当掌握好情在新闻中运用的“度”。这个“度”就是选材真实感人,表述合情合理,抒发恰到好处,让人觉得可亲、可信、真切、动人。然而,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往往把握不住这个“度”,  相似文献   

14.
朱海兵 《新闻实践》2003,(11):22-23
部门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宝库,但往往因为缺乏新意,很难写;而作为党报记者,又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写部门工作新闻。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困境。而事实上,一些都市报却能从部门工作中采写出鲜活新闻,党报记者能不能从中有所借鉴呢?我是一个刚从都市报到党报工作不久的"新兵",在这里谈两点初浅的看法。一,吸取都市报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变党报原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思维方式和采访、写作方式。都市报记者在采写工作性新闻时,总是想法从最贴近读者兴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前辈穆青说过,没有资料,没有历史背景,新闻就很难写深入,很难有真知灼见。这话看似浅显,实则意蕴深刻。它揭示出了新闻与历史相通、新闻背景需要历史资料的道理。历史是新闻的积淀,新闻是历史的瞬间。遗憾的是,当前的新闻实践中,一些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编辑记者,往往容易忽略历史。  相似文献   

16.
参加县(市)的一些会议,是记者搜集新闻的一个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如果只是听会、要材料、写会议消息,或编发领导人的讲话,那是很不够的。必须坚持用新闻的标准来衡量事实,必须注重新闻的作用和社会效果。往往是有些会议并无多大新闻价值,可是在会议中听到了情况,获得了信息,发现了线索,这就有了新闻资源。如果能抓住那些是新闻的事实,进行再采访,就有可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去年,我们参加旗里的扶贫工作会议时,感到有些事过去已经报过了,又觉得报个开会消息意义不大。可这个大会只开了一天就结束了,而以往每年都要开四五天,这本身不就是新闻吗。于是我们抓住这个新事,  相似文献   

17.
读新闻战线第10期《一个“场外记者”》,不禁生出一些感想来。文章说的是北京晚报记者张沪,在没有拿到采访五届三次人大和政协会议记者证的情况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许多阻力和困难,采写和组织了12篇报道。令人十分感动。感动之余,想到了新闻体制的改革。为什么象人大、政协开会这样重大的政治活动,北京晚报派出的记者却不能参加呢?为什么北京晚报只能“做一点补充和配合”呢?为  相似文献   

18.
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可以说是最容易写的一个品种,说它好写,是因为它好发,写起来不用费心: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召开某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其实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分量”,新闻就可以登上报纸的重要位置和电视的黄金时段。写这样的东西,记者甚至不需要费什么脑子去想一个好的导语。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也可以说是最难写的一个品种,说它难写,是因为它难以出新,千篇一律的“会议体”在报纸上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对记者而言,写出大块的会议新闻,很难说有什么成就感,不重要的会议被发成“豆腐干”,反倒会有种挫折…  相似文献   

19.
枯燥的会议新闻在报纸编辑部,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禁令:少写些会议消息! 这不难理解。你去售报亭前看一下,当读者买到当天的报纸,打开,他们的目光常常会比那些被记者称之为“刀斧手”的编辑更干脆:毫不留情地删掉放在重要位置上的会议消息,却盯在报屁股上的一些小故事看上半天。……记者们也常常抱怨:开会没劲。因为参加会议一般很难写出漂亮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近年从事经济报道工作以来,对怎样写好经济新闻,尤其是写好短小而有深度的经济新闻,是我常常思索的一个课题.为此,我经常翻阅经济类报纸,认真研读历年获奖的一些经济好新闻,细细品味一些文字简练而内容厚实的名篇佳作.发现不少经济新闻之所以有厚重感,读后余味无穷,除了题材选得好以外,大都与巧妙地运用了背景材料有关.或交代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或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无不对深化和烘托新闻主题,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作用.所谓新闻背景,通常的解释,“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多数情形下,新闻是不能不写背景的.新闻如果缺少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如同图画缺少与主体相应的画面,舞台上缺少与戏剧相应的布幕一样,就会黯然失色.尤其是经济新闻;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很难显示出它应有的新闻价值.而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就会使经济新闻增值生色,给人以厚重感.怎样运用背景写好经济新闻呢?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以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