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评梅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开创时期的一位女作家。虽然,她已沉寂大半个世纪,但是,她那用血和泪谱写的一首首心曲,她那用爱情苦旅和人生悲剧编织的一章章诗篇,至今读来,亦不免令人荡气回肠。“五四”时期崛起的石评梅,无疑受到了时代变革的强烈冲击,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也赋予她个人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与书写空间。标举着“科学与民主”、“个性解放”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将“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放到了社会和时代的前沿位置,解放人、解放女性,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志;妇女与妇女问题,第一次进入了时代启蒙思想家的思考视…  相似文献   

2.
自由诗漫论     
一诗而有“自由”的名称,那是在五四时代“诗体大解放”中出现的,以后被沿用下来。从五四诗论里可以知道,在新文学里,自由诗最早是对旧体的格律诗而言的。五、七言一类的旧体诗,讲求平仄、音韵、对仗、声律,“诗当废律”,新诗打破了这个“镣铐”,它运用白话口语,诗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平仄,甚至不要押韵,“不复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开端,但其发展的历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放区文学不是“五四”启蒙文学的结果,而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的文学形态。90年代对“五四”的“误读”,既有新文学“正史”情节叙述的“误导”,也有现实社会中理想主义激情的普遍丧失所导致的价值的失落。“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五四”未完成的启蒙将继续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道。但是,启蒙的方式很难再是“五四”式的精英对大众的权威言说  相似文献   

4.
重新建构“五四”新文学传统吴剑一、传统阐释发生了问题什么是“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学作为传统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本文既然提出重新建构,就表明笔者对传统的阐释有所怀疑,要进行追问。问题首先发生在时间方面,即“五四”新文学究竟是指哪一历史阶段内的文...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有一位与冰心同时出现于中国文坛并享有齐名之誉的女作家庐隐。那时候,“凡是略微看过新文学书籍的人,没有不知道庐隐女士的”(周乐山(《悼庐隐女士》)。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她留下了篇幅众多的小说、散文,真实展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下一部分时代青年的精神世界,表达了知识女性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光明境界的心声。茅盾先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以来,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却也存在一些问题。全文通过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评述,来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是五四时期涌现的女作家、学者,同时又是研究新文学的先行者。尤其是她对新文学的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最系统的、最客观的,她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的《女神》,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作为创造社丛书的第一种由泰东图书局发行。《女神》是中国新诗创始时期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她以思想上、艺术上的全新姿态出现在“五四”新文学的诗坛上,开了一代雄丽的新诗风,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女神》和鲁迅的《呐喊》、《彷徨》一样,在中外享有盛誉,显示了我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这部新诗,在广大的读者中,尤其是爱国的青年读者中,起到了“拨动心弦”,“点燃智光”的作用,鼓舞了人们革命斗争的意志。因此,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1927年初,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香港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称他是“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精神沟通了香港人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10.
感伤是“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胎记。在写实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创作中,感伤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表征和审美特质。“五四”新文学中感伤情感涵蕴的精神向度是现代意识觉醒的表征,其情感主题的生成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感伤情感的独特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学丰富了新文学的表现领域 ,复杂的人性在它的观照下暴露无遗。现代小说在人性方面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与“五四”的反传统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革命”和“启蒙”两方面去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与材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特定的时代情绪才是这一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与触发剂,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梳理出“五四”新文学十年我国文学演进的脉络顺序与文学场景。  相似文献   

13.
一、简述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意义和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影响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的意义: 1.推进了“五四”新文学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与农民群众的结合。这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一个发展,也是对“五四”新文学弱点的克服。 2.在文艺整风中,产生了毛泽东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 3.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运动创造和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六十周年了。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伟大开端,披荆斩棘,在斗争中成长和发展,发挥了揭露敌人、教育人民的战斗作用,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文学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原则,正视现实,在创作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反映现实,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战斗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它完全是适应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兴起并为之服务的。当时,反对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的旧文学,倡导反映“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新文学,在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五四”新文学中的象征主义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爬梳,然后将中国现代象征主义与西方象征主义作了详细的比较。文章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催生了白话新文学,新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与象征主义结下血缘。“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是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结合的产物,但有别于西方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象征主义重主观轻现实,重形式轻内容,重审美轻功利,而中国“五四”时期的象征主义却与“五四”精神相一致,重社会功利,重思想内容,基调高昂,并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融合。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繁荣都有它的特别的际遇,那么“五四”时期便是中国新文学繁荣的黄金时代。翻阅现代文学这一段历史的人,都极为重视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结束了封建时代旧文学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现代文学的第一章。这个时期,不仅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收获期,而且孕育了中国整整一代新文艺工作者。下面,对于五四时期新文学的繁荣原因试作一些探索解释。  相似文献   

17.
《论“五四”新文学》是我的第一本书,收入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新人文论》丛书。我找出这本书,书页已泛黄。翻翻,没有翻完。再版《新人文论》丛书,出版者当有对“意义”的评估:回顾?纪念?而《论“五四”新文学》真不值得再版。收入《论“五四”新文学》的几篇论文写于1980年代前期。那时,伴随着国家形势的戏剧性转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奇迹般地成为显学,而“五四”是显学中的显学。  相似文献   

18.
陈衡哲(1893-1976)是中国现代进步女作家之林的第一人,更是现代湖南最早从事小说和诗曰创作的女性拓荒者。当“五四”的风雷尚在潜滋暗长.新文学还是可光初露的时候,当数不清的旧式才女仍然蛰居国中浅吟低诉、自怜自怨的时候,她就先于冰心和庐隐,踏着时代的波涛,以知识女性特有的政感、热情和李真,在大洋彼岸为祖国启蒙的新文学吨喊助威①。巨917年.她发表第一篇小说(一日),虽然形式和内容都较为浅陋,并且鲜为国内读者知晓.其不得新文学的正式开端,但可以说是用现代白话创作短篇小说的最早尝试,胡适把它萨伪“文学革命讨…  相似文献   

19.
苑旭 《语文知识》2009,(3):18-20
“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初,现代知识分子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以“歌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等人将“歌谣”纳入新文学的建设过程中,对早期白话诗创作和新文学理论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歌谣》周刊也在“五四”新文学建构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从来都是密切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新文学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是呼吸与共,命运攸关。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那难得的几年“解放”的空气,让一代才人得以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抒发各自的蕴蓄。于是,中国新文学从发展的开端起就迅速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出现了双峰并峙,双流共进的局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流派竞驰,众多作家的个性、风格异彩纷呈;体现出历史在大转折的时代所赐予人们的宽宏气量。当新文学发展到第二个十年(1927——1937)时,时代的足音在文学作品中显得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