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的名著<婚姻革命>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我把爱看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啊,从神圣而又理想的境界上说,孩子是爱的结晶,是爱神的牵引把一个个不平凡的孩子送到我们这个平凡的世界上来.爱的甘露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金韵蓉 《父母必读》2010,(5):144-146
小婴儿不是婚姻的第三者,他是能使婚姻更加顺利的润滑剂,他还能让曾经也是大孩子的爸爸、妈妈不断地调适自己,迅速地成熟起来。孩子一出生,原本两个人的世界会有怎样的改变?很多妈妈都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我会不会因此忽视了老公?老公不管孩子是不是不爱他、  相似文献   

3.
灌输和培养少先队员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促使这个过程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良性发展,把握灌输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味单纯地用口号式的宣传肯定不能让孩子们动情,单纯地只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队员真正产生爱。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9,(4):43-50
唐先生根据"精神必然表现原则"的爱情婚姻理论,不从社会生物学入手,也不从社会契约论着手,认为婚姻是爱的深化,透过合一以达太一的历程。他主张以"爱中有敬、敬中有爱"来化解"婚姻是爱情坟墓"的现象,并主张"一瓢即是三千"的一夫一妻制,最后强调要以悲悯的态度面对"离婚"之"不得已的变道"性质。  相似文献   

5.
莫莉 《文教资料》2010,(11):12-13
虎妞以爱为出发点,最后与祥子有了实质性的夫妻关系,然而虎妞和祥子的婚姻不是双赢,而是双输。对于虎妞来讲。这婚姻只是圆了她的爱情梦,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但是她最后为此失去了人间一切的爱(父亲的爱、丈夫的爱),并丢了身家性命。从这个角度说.虎妞是婚姻悲剧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6.
明天 《家庭教育》2008,(1):34-36
通常,我们认为有家庭暴力的婚姻是没有了爱的婚姻,爱动武的丈夫是冷漠无情的人。事实上,家庭暴力是一种感情的隐藏,那些施暴者对爱的渴望,其实比谁都强烈。  相似文献   

7.
16—18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上层阶层的择偶标准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对感情、年龄、地位、财富、宗教信仰和品德等因素都要加以考虑,虽然承认爱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但更注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强调门当户对。  相似文献   

8.
语录     
《中国德育》2014,(14):5-5
正@马欣:当我们把一切都准备好,把道理都讲清楚,孩子还是没有改变,没有行动,没有起色。我们,作为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等待,是父母的必修课;等待,是父母给孩子的爱;等待,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一定可以从内部发出力量,破茧新生。@林格:人类的发展史,本质是人类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教育的意义,正是加强了这个过程。因而,现代教育依然需要延续这个根本使命,即引领学生发现自己,从而开发自己、创造自己。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又是这个细胞的核心。只有家庭这个细胞保持健康和谐,婚姻才能幸福长久。婚姻的内涵与外延都是十分丰富的,要想保持婚姻的和谐,夫妻双方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理解、宽容与智慧。婚姻是一个需要不断呵护、建设、更新的过程,唯有如此,幸福才会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0.
把爱寄出去     
一天,一个社会老师走进七年级的教室,问同学们:你们打算如何改变世界?学生们被这个问题震住了,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于是,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想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办法,并且付诸行动.十一岁的崔弗想到了一个"将爱寄出去"的主意:自己去帮助三个人,作为回报,获得帮助的每个人又必须再帮助三个人.这样,"将爱寄出去"的行动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四个月后,世界真的在慢慢改变……  相似文献   

11.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真诚的、一视同仁的,每个孩子都在老师的爱的教育下成长,尤其是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喜欢优秀的学生是为师者都最愿意做的事,但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向"问题"学生撒播爱的阳光,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爱"字道出了教育的全部智慧。为人师者都知道关爱学生,然而不少老师却走入"以罚代爱"的误区,正在遭遇着或遭遇过不少尴尬。如何走出这个误区?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为人师者不仅对学生要有爱,更要有爱的智慧——爱不可"以罚代爱",爱不可"拔苗助长",爱是尽职,爱是尊重,爱是心灵与心灵最微妙的接触,爱是师与生都能感受得到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它包括生活的全部,其中伦理性的爱是婚姻的基础.婚礼是婚姻的精神和伦理的必须,子女是婚姻中男女双方爱的客观化结果.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同角色分工是基于其性别差异,婚姻制度是现实婚姻的保障.婚姻是神圣的,从概念上来说是不能离婚的,但婚姻中的爱又具有感觉的成分,所以婚姻中又包含着离异的可能性.在婚姻中需要摒...  相似文献   

13.
一个男士和他的女朋友结婚,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结婚庆典。所有的朋友和家人都来到结婚典礼上参加欢宴和庆祝活动。大家都过得很开心。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漂亮迷人,穿着黑色礼服的新郞英俊潇洒。每个人都能看出他们彼此的爱是真诚的。几个月后,妻子走近丈夫提议说:"我刚才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怎样巩固婚姻。"她提议  相似文献   

14.
《太原大学学报》2017,(3):71-75
在父权制婚姻中,女性的命运是相似的。《革命之路》中的爱波与《结婚十年》中的苏怀青都被禁锢在婚姻的牢笼中,想要逃脱却反而更快地走向死亡。虽然在纵向的命运轨迹上,爱波与苏怀青呈现出一致性,但在具体的逃遁过程中,二人的反抗行动却出现巨大的裂痕,这与她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所携带的文化基因以及创作者的性别立场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罗素的婚姻观超越了常人的眼光。他认为。人类婚姻的基础是人的自然本能、性欲冲动和爱的激情;他要求任何婚姻道德都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们应正确对待性道德,充分张扬爱的自由,恰当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当承认婚外情;他对婚姻的基本态度是重本能、轻理性,重自由、轻现实,重情爱、轻责任。他的这些婚姻观引起了人们不少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市面上有两档节目最火爆,一个叫《职来职往》,一个叫《非诚勿扰》,两个节目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把人生大事弄到电视屏幕PK,赚取噱头。不得不让人想把"求婚"和"求职"两个事儿拿在一起比较。猛然发现,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一是都要双方认可才行,求婚和求职都是双向选择,一方不愿意、不满意,幸福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婚姻由家庭幸福感,职业有职业幸福感。二是都要通过一定媒介接触,婚姻需要婚介所、需要媒婆,求职需要招聘市场、需要职业介绍所、需要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需要学校的就业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些机构工作的人应该也算"职业媒婆"。三是  相似文献   

17.
钱雨辰 《中国教师》2009,(Z2):337-338
<正>《想北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文章第三段这里我不理解。课文写道:"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相似文献   

18.
两村爱情婚姻故事都体现了追求自由、为爱抗争和渴求幸福、向往美好姻缘的人生追求,行善得妻、知恩图报的价值观和男女平等、夫妻间要相互忠诚、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在婚姻的获得途径、婚姻理念、婚姻严肃性及择偶标准等问题上又存在差异,原因在于伍家沟村受武当山道教思想和"万物有灵"观的影响较大,而耿村受燕赵侠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浸润深远。  相似文献   

19.
吴丽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6-18
《简.爱》的同名主人公简.爱与《蝴蝶梦》中的主人公吕蓓卡这两个形象,反映了崛起的女权主义从"女权"到"女性"的发展。简.爱在爱情婚姻和事业上都为争取平等权力而付出努力;而近百年后的吕蓓卡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意识非常强的女性,她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将男性排斥在女性世界之外,将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来嘲弄。简爱与吕蓓卡的出现打击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观念,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preface如何让红玫瑰永远是"心口的朱砂痣",让白玫瑰永远"床前明月光"?婚姻真的是爱的终点吗?还是可以正好通过孩子的降生,把它调整为一个大家庭爱的起点?提起家庭教育或育儿,大家总是喜欢一下子把目光聚焦在亲子关系上。然而,在这个话题上,台湾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教授利翠珊老师提出的观点却是"先做夫妻,再做父母"。但是,利翠珊老师也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