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骚对我国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发展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一般论者大都局限在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屈骚对《诗经》比兴手法最大的创新与发展则主要表现在比兴象征上,特别是在比兴象征形象、比兴象征构思、比兴象征范围和比兴象征传统等方面都作了突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戏剧风格角度,把《望江亭》作为一部优秀喜剧对其艺术技巧和民族特色进行了分析。《望江亭》成功地运用了误会、对比、讽刺和戏弄手法,获得了浓郁的喜剧效果。全剧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古典喜剧的民族特色:在题材上,以家常小事折射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形象上把普通下层妇女作为歌颂的主人公来刻画;在结构安排上一波三折,秉承了“悲喜交集,以悲衬喜”的民族传统;在气氛营造上发挥了净丑类角色插科打诨的作用。《望江亭》是与《救风尘》珠玉交辉的古典喜剧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刘三姐文化萌发于唐末"依歌择配"歌圩风俗;清朝之前700年,刘三姐被奉为歌祖意象和歌圩代码,民众立庙,皇帝赐名;清朝、民国400年,"刘三姐"遍及两广,名列志书,演绎为多功能佑护神;建国至"文革"30年,戏剧、电影《刘三姐》震撼中外,是时代政治载体、民族艺术奇葩;改革开放30年,刘三姐品牌成为多元经济、文化的载体。实现...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具有比较鲜明的喜剧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张飞、曹操等为代表的人物的喜剧性;二角或三角的喜剧性人物关系;以及用对比和白描的刻画手法来增添人物的喜剧性色彩。这些,使《三国演义》这部民族史诗著作,于悲剧意蕴之外,另具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擅长写鬼怪和唐传奇小说的传奇笔法的民族传统,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艺术形象神、兽、人三结合的艺术特征.这一艺术特征在孙悟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最出色的表现.神的本领、人的思想感情、兽的外形和动作特征在孙悟空形象塑造上结合得如此完美,以致这一形象与传统的悲剧形象或喜剧形象相比有着独创性的意义.在神、兽、人三位一体的结构中,神是中介,它与人、兽构成两极.具体地说,由神的本领和  相似文献   

6.
孙犁前期小说代表了解放区文学的艺术高度。其风格朴雅隽永部分源于孙犁女性书写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学完美女性形象的借鉴;对水与女性相融的民族文学模式的继承;红色意象与山地女娃相融的文学模式的开创;对《离骚》香草美人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民族歌谣的集大成。刘三姐歌谣蕴含中国南方稻作民族的信仰积淀;是壮族民众以歌代言诗性思维和倚歌择配婚恋习俗的必然产物;是壮汉文化交流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基调是悲剧性的,但其中也包含喜剧色彩,它对于深化主题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讽刺性的喜剧形态”悲吟封建本世的挽歌,以“幽默性、荒诞性的喜剧形态”哀叹宝黛爱情的悲歌,以“滑稽性的喜剧形态”反衬封建贵族的没落。由此揭示《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不仅突破了历来“大团圆”的叙事结构方式,而且合理地集大成地运用了历来中国小说描写的喜剧手法,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小说描写手法的“总继承”。  相似文献   

9.
高万隆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4):44-46,49
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的浪漫艺术主要的主要特色。虚实手法贯穿整部喜剧,统摄了整个艺术机体,其特点是虚实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该剧的虚实手法主要表现为情节线索的虚实、喜剧场景的虚实、心理表现的虚实和人物关系的虚实四个方面。在该剧中,莎翁的虚实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多姿多彩,相映成趣;既丰富了剧情,也增添了浪漫氛围。该剧虚实相生的枢纽是超自然力量。显然,莎翁虚实手法的运用与其喜剧浪漫艺术和喜剧理想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全面继承了自《诗经》以来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不仅众体兼备,而且非常讲究诗歌的表现艺术。宏观而言,他善于学习、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并力求创新,另辟蹊径;微观而言,从语言、意象、艺术技巧方面,他也善于学习前人,推陈出新,对后代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可以从对面落笔、反笔见妙、以少总多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孪生兄弟》是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传世之作,而《错误的喜剧》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尝试之作。《错误的喜剧》对《孪生兄弟》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模仿中有继承,也有发展。我们可以从两部喜剧情节的设置,喜剧人物的性格,喜剧手法及语言方面探讨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对普劳图斯《孪生兄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7-21
《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全剧的关目就着眼在以“风月”“救风尘”上。关汉卿本着积极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沿承创作传统、社会心理,以喜剧手法淡化悲剧色彩。一个“风月”“救风尘”折射出无限悲哀。可以说,《救风尘》中赵盼儿和宋引章的形象正是关汉卿感性和理性碰撞的产物。关汉卿以喜剧的手法创作的《救风尘》,仍具有极其浓郁的悲剧意味。关汉卿喜剧中的悲剧意味并不是创作的败笔,而恰恰是其拓宽戏剧表现范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论《围城》的喜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是一部富有喜剧性的讽刺小说 ,其喜剧艺术具体表现为运用“围城”名篇 ,形象而富有哲理 ,以及精心选择讽刺对象 ,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得力于幽默俏皮的语言 ,运用比喻、通感、活用典故等手法也增强了喜剧色彩。而《围城》的喜剧艺术主要渊源于古代喜剧性作品特别是《儒林外史》 ,鲁迅等人的讽刺艺术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空前震撼人心的伟大的悲剧。它所表现的主要矛盾与作家的倾向性,它所着意描写的那么多美的人与美的事的惨遭毁灭,它的支撑全局的主体结构,无不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但是,《红楼梦》又并非如王国维所说的“彻头彻尾之悲剧”,而是包含着相当多的喜剧成分。这些喜剧成分,都描绘得鞭辟入里,有声有色,并融化于整个悲剧之中。这种以悲为主,悲喜结合,寓悲于喜,以喜衬悲的艺术手法,是对我国传统悲喜剧的继承与发展;它今天仍可作为我们反映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必须着眼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途径可通过舞台创作表演,推出精品,创建品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策划、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心中的刘三姐》,立足于教学改革和品牌建设,传承与发扬刘三姐文化传统,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刘三姐文化新品牌,取得了艺术教育改革和文化艺术品牌建设的双成效。  相似文献   

17.
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突破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趋向五言;继承发展了《诗经》赋、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8.
曹婉婷 《考试周刊》2010,(17):43-46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个案,分析并论述作为“一代宗师”的梁实秋在散文创作方面的高超艺术。作品以喜剧手法写老师的外部形象,以白描手法写其敬业、宽仁的内在精神,显示了散文家举轻若重、熟能化巧的艺术功力;由此也证明晚年梁实秋襟怀淡泊、“简单”通脱的审美趣味和作文风格。  相似文献   

20.
作为广西音乐遗产中的偶像,刘三姐的形象被一再情境化.近年来,以刘三姐为核心打造的景点层出不穷,她的家乡、广西地方以及少数民族族群都将刘三姐当成富有竞争力的标识.文化表演<印象·刘三姐>力图展示地方社会,但对于刘三姐该被如何表现却引发了当地关于艺术与挪用的公开论争.基于2003-2004年<印象·刘三姐>制作期间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广西最富盛名的这一文化表演中所呈现出的民族展示与文化所有权问题进行了研究,概述了相关论争并探讨了这类利用共享的文化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的冒险性表演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