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性世界是《红楼梦》和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关注女性的生活,表现女性的心灵,尤其是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是曹雪芹与张爱玲两位小说大家的共同着眼点.文章在论述《红楼梦》与张爱玲女性意识同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张爱玲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篇常常被人忽略的小说 ,张爱玲的短篇《封锁》恰恰以浓缩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泄露了女性生存的悲剧形态与悲凉意味 ,即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与不自觉所带来的生命的难堪与尴尬。张爱玲以冷静而理性的目光注视着她笔下的女性的生存 ,这使《封锁》呈现出一种尖锐而深刻的质地。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奇性的人物,她擅长描写女性,作品擅长关注女性的生存和感情命运,本文探讨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情感和命运悲剧的成因,揭示了张爱玲悲剧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用意象表情达意的高手,在《金锁记》中,她用众多的意象或揭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特征,或隐喻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张爱玲对长安这个在特定时代、特定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女性,用感伤、凄美的意境构筑了她的悲剧人生。本文用小说中代表长安人生走向的四个意象来探讨长安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以及她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6.
李多林 《孩子天地》2017,(5):244-245
张爱玲是我国的著名现代女作家,她创作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带有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印记。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张爱玲将自己的经历渗透到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女性身上都带有悲剧色彩,女性的婚姻、家庭、所处的时代对于女性命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人文情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中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8.
钟菱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2):154-156,162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大多是凡人悲剧,而非英雄悲剧。二、注重表现主人公身上的欲望即物欲、情欲是张爱玲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三、善于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来强调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四、善于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烘托悲剧色彩。张爱玲创作悲剧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跟她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二是跟她自身不幸的遭遇有关。  相似文献   

9.
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表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封建文化的束缚下而形成的道德、伦理观念的沉积与心态,喊出了四十年代沦陷区的妇女反抗不平的呼声,表现了一个被压抑女性的反抗意识和对自我生存价值地位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作为一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世界中的呈现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为了表现这些女性主体的重要主题,张爱玲刻画出了那个时期男性的真实面貌,她小说里的男性角色也是精彩纷呈。但是这些男性形象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他们大多对待女性也有着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本文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作为一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世界中的呈现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为了表现这些女性主体的重要主题,张爱玲刻画出了那个时期男性的真实面貌,她小说里的男性角色也是精彩纷呈。但是这些男性形象他们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劣根性,自私自利、虚伪、残忍、游戏人生。他们大多对待女性也有着有着本质的相似:寡于情、陋于质、趋于利、薄于义。本文就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绮丽而苍凉的小说流传至今,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魅力,反而在当代文学家园大放光彩。张爱玲的小说诉说了一个个女性的命运:婚姻无真爱、相恋无圆满、两代无亲情。她执着于世俗的生活状态,关注俗世生活中女性的自我追求。她以清醒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的悲剧人生命运,笔下的女性世界迥异于传统女性。她通过女性的悲剧观照出人性的弱点,进而站在女权主义的立场上,发出呼唤女性自我觉醒的时代呐喊。  相似文献   

13.
在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中叶,张爱玲如同一枝奇葩,怒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绮丽而苍凉的小说流传至今,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魅力,反而在当代文学家园大放光彩。张爱玲的小说诉说了一个个女性的命运:婚姻无真爱、相恋无圆满、两代无亲情。她执着于世俗的生活状态,关注俗世生活中女性的自我追求。她以清醒的女性意识书写女性的悲剧人生命运,笔下的女性世界迥异于传统女性。她通过女性的悲剧观照出人性的弱点,进而站在女权主义的立场上,发出呼唤女性自我觉醒的时代呐喊。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总给读者以超乎寻常的阅读感受。她小说世界里塑造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是崭新而陌生的,甚至是残缺和畸形的。张爱玲撕去了笼罩在母亲身上的崇高而温情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亲情的千疮百孔和不堪一击。张爱玲在描写母亲们悲剧人生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和一个现代女性超乎寻常的女性意识和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总给读者以超乎寻常的阅读感受。她小说世界里塑造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是崭新而陌生的,甚至是残缺和畸形的。张爱玲撕去了笼罩在母亲身上的崇高而温情的面纱,为读者展现了亲情的千疮百孔和不堪一击。张爱玲在描写母亲们悲剧人生时,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表现出超然的态度和一个现代女性超乎寻常的女性意识和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令人迷茫的悲凉气氛。小说《金锁记》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其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集中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不单单在生存上、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男性的巨大依赖。她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描摹了众多的女性,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根源。顾曼桢和石翠芝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意识的萌芽,顾曼璐是一个被奴化的女性典型。而顾太太和沈太太作为两个母亲,张爱玲把她们作为凡人来写,这一改母亲在大众心中的伟大傲岸形象,张爱玲甚至把一些丑化的痕迹留在了她们身上。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对色彩具有高度的把握能力,在她的作品中,色彩描绘对主题烘托起了很大作用。《十八春》是张爱玲长篇创作的顶峰。本文以《十八春》为例,从小说中人物的衣着以及周围环境色彩运用的角度分析曼桢、曼璐这对姐妹的女性形象,进而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邓媛媛 《考试周刊》2009,(13):17-18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相似文献   

20.
悲情之旅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十八春》中悲剧结局的分析,试图揭示那个时代的女性在社会中艰难的生存处境和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并挖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展示人性本身的残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