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江、赵建晖两位老师在<教,要想好需要教的>(<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好需要教的".才能使教学效能最大化的问题.对此,吕茂峰老师撰文<学生发展需要与文本核心价值>(<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提出了不同看法.由此,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凸现出来:教学中教师面对文本,是"做文本的奴隶",唯文本是听,还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化作用,对文本作"二度开发",进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沈百军老师的《<交换律>教学实录》(见《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7-8期)一文,恰如林良富老师所评析的那样: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  相似文献   

3.
<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第7期载王国强老师的<何妨泄露"天机">一文,读了很受启发.王老师例举了在一个数学游戏教学中,运用事先指点--"泄露天机"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暂时困难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但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本人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就以王老师文中的例子说开去.  相似文献   

4.
日前拜读了张振雷、胡根林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感触良多.从文章的"课堂回放"部分能看出,张老师是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当做人生教材来解读,让学生明白"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的道理,试图启迪其做人做事的智慧,试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种教学尝试是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另外,张老师还试图找到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序",按照"真知……一真知?一真知!"三个教学环节来进行,"对导入环节和收束环节也是精心考虑",这种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是很有意义的.然而,我认为仍然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8期刊登的董一菲老师的<采薇>教学,作为一节常态语文课,无疑是成功的.这节课告诉我们不仅仅像张玉新老师所言阅读课"也可以这样上",而是"必须这样上".  相似文献   

6.
李俊老师在<小学教学>(语文版)2008年第12期上撰文<利用阅读期待的成功范例>(以下简称李文),分析了窦桂梅老师执教<丑小鸭>一课的教学艺术.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教学艺术",却发现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偏误.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上发表了笔者的一篇教学实录.因个人水平有限,教学中瑕疵难免,自然少不了有一些善意的批评.如该刊2009年第9期上刊载宋桂奇老师的文章<与文本对话,是实现教学对话的前提>,其分析有一定道理;但认为笔者与文本作了一段"伪对话",实不敢苟同,故与宋老师作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8.
针对拙作<学生发展需要与文本核心价值>(<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何宁老师撰文<实现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3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教学中教师面对文本,是"做文本的奴隶",唯文本是听,还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化作用,对文本"二度开发",进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何宁老师认为,"教学中的教师为最终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往往要对文本作能动的开发,唯其如此,'最大化'才有保证".我偏爱这样能将问题引向深入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争鸣.本文在"原则上支持"通过二度开发可以实现教学效能最大化的同时,还想做点具体问题下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超老师在与管然荣老师"对话"时说,"我欣赏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还文本本来面目、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解读法".张老师在<<项链>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7期)中引导学生发现鉴赏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10.
在<一堂课应该有一个教学指向>(<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一文中,李海林老师认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指向"应该确定在"悼词"这一体裁的特性上,而不应该当做一般的议论文来教.  相似文献   

11.
张永庆老师在与李震老师"对话"时,曾明确说道:"语文课堂对话不能脱离文本,要从文本出发,从词语出发,从句子出发."(<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登高)教学实录>中,有一处"对话"与此说似乎并不相合.为呈现"本真",兹谨录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读了李大愚老师<为什么要"去华">(本刊2006年第12期,下称<为>)的文章,第一感受就是欣慰.有人在切切实实关心语文教学,在认认真真开展研讨,这是我一个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教研的老兵所迫切渴望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发表了王从华、徐江两位老师的<从某教学比赛看集体性"应教的"与"实教的"之断裂>一文(下文简称<断裂>).文章认为<我生命中的那蔟野菊花>一文中的"野菊花不具有顽强生存的生命意识的象征",因为"渠坡上的野菊花没有提供顽强生存的生命意识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丁曰宏老师在<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发表文章<"知书达理"还是"知书达礼">,列出三条"理由",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知书达理"条目提出"应改为‘知书达礼"'的观点.笔者认同丁老师的第三条"理由",即"知书达理"条目与释义"自相矛盾";但难以接受其对"知书达理"词形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第2期<教育科学>,第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分别刊发了拙文<阅读互动论>和<互动性阅读概论>.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孙亚杰、徐云知先生分别在<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6)、<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向研究>(载<语文学习>2003.10)中,把"互动性阅读"作为近十年来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加以推介.不少老师也积极撰文参与了"互动性阅读"的讨论,并尝试用这种方式教学.但由于现阶段大家对互动性阅读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人把"阅读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文本展开的、横向的、多边的你问我答,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互动性阅读在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本文拟以<我的呼吁>为例,再作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叶鹏贵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张扬>(载<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10期,语文·品德版)(以下简称"叶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8期刊登了两篇对<走进海子的世界>(以下简称<走>)教学案例的不同意见的评论文章,看后颇有感触.这里我想就陈鉴霖、冯贻联、张波三位老师的意见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张震雷先生和我合作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发表后,我们听到了好评,也听到了一种批评--天津实验中学的安杨华老师不仅对该文作出了完全否定的毫不客气的评议.而且提供了自己对<杨修之死>的再解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相似文献   

20.
杨大恒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发表了<"曾"字读音一辨>,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王羲之<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有误,应读cé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