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隐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交际之中。隐喻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在适当的语境下或通过语境的补充和扩展寻求事件之间的关联,获得最佳理解效果的一个过程。因此本文阐明了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理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论,隐喻的理解靠的就是听话人假定说话人的话语具有最佳关联,在此基础上运用自身关于喻体的百科知识,构建前提,推理结论,从而获得隐含意义,关联论以动态的方式来考察隐喻的工作机制,为隐喻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新视角,揭示了隐喻的理解过程即是在适当的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的、语义的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的、认知的现象.诗歌中隐喻的使用是诗人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因此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是读者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而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以隐喻的认知语用观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英语诗歌中的语篇隐喻为实例,可以进一步认识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4.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通过关联理论的分析,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通过关联理论的分析,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安琦  刘宁 《林区教学》2011,(1):63-65
按照关联理论的观点,话语理解不仅仅是交际双方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也是依据语境信息寻找最大关联的过程。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是译者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从而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大关联。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此,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关联理论中的最大相关性和语境两个概念框架,分析翻译和隐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的一种认知工具和认知结果。人们从修辞学、语义学及语用学等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而各派对隐喻现象的实质解释均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sperber&winson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进行全新的解说,把"隐喻理解"看成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语音隐喻指不同的所指借助其能指的语音层面进行的联想/映射。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对语音隐喻进行了语用解读: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是一种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明示-推理过程,它必然受到关联原则的支配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现代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的一种认知工具和认知结果.人们从修辞学、语义学及语用学等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而各派对隐喻现象的实质解释均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sperber & winsowi每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进行全新的解说,把"隐喻理解"看成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阐释了隐喻的产生、理解和翻译的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认知过程,认知的实现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因此,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个有目的、由说话人示意、听话人推理的动态过程。论文着重分析关联理论对语用推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A single, indirect exposure to a novel word provides information that could be used to make a fast mapping between the word and its referent, but it is not known how well this initial mapping specifies the function of the new word. The four studies reported here compare preschoolers' (N = 64) fast mapping of new proper and common names following an indirect exposure requiring inference with their learning of new names following ostension. In Study 1, 3-year-olds were shown an animate-inanimate pair of objects and asked to select, for example, Dax, a dax, or one. Children spontaneously selected an animate over an inanimate object as the referent for a novel proper name, but had no animacy preference in common name or baseline conditions. Next, the children were asked to perform actions on, for example, Dax or a dax, when presented with an array of three objects: the one they had just selected, another member of like kind, and a distracter. An indirectly learned proper name was treated as a marker for the originally selected object only, whereas a new common name was generalized to include the other category member. Study 2 showed that mappings made by inference were as robust as those made by ostension. Studies 3 and 4 demonstrated that even 2-year-olds can learn as much about the function of a new word from an indirect exposure as from ostension.  相似文献   

13.
曹军 《巢湖学院学报》2006,8(1):143-147
隐喻发生的语境和隐喻的语义预设相互影响,决定了隐喻的理解。语境确定了语言表达式是否需要隐喻理解。语境还在在表达式的语义基础上,生成合理的隐喻理解的视角,决定隐喻意义的产生,参与并决定了到隐喻表达式的合适性和可接受性。语境包含了隐喻合理理解所需的一切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譬思维的“类”的根据论证了譬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证明方法、思维方法,指明其与比喻──说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从与类比推理的比较分析中,揭示其特点和发生谬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谓词性主宾语句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但当时能够用作主宾语的限于动词,形容词的这一用法出现得相对较晚。先秦时期谓词性主宾语句已基本定型,现代汉语谓词性主宾语句中的判断词“是”、明示动词、形式动词以及大部分终始动词在先秦汉语中都没有出现。据粗略考察,在谓词性主宾语句中,“是”出现于汉末,但唐宋时它才被大量使用,主要的明示动词、形式动词以及终始动词一直到晚清、民国时才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6.
影响委婉语解读的认知语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委婉语的解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尝试从语用意图的可及性、语境知识的共享度、语用推理过程及隐喻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影响委婉语解读的认知语用因素,以期交际者能正确解读委婉语,成功地利用委婉语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7.
《诗经·关雎》是一个比喻系统。本文作了如下论证:(一)《关雎》是一个关系比喻;(二)《关雎》是一个复合关系比喻,具体而言,是一个"X型复合关系比喻";(三)《关雎》是一个双层关系比喻,既有"表层明喻",又有"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它对于备受压抑和禁锢从未获得历史命名的女性经验来说,无疑是最为隐秘的反抗利器和最为有效的表达手段.它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女性成长原生风貌,并指向了女性成长的真实内涵.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主要存在着四种隐喻类型:"双我"幻象折射后的镜子隐喻、启示性与叛逆性合一的"神秘女性"隐喻、意蕴丰盈而张力充沛的两极对立隐喻以及以"彻悟"为核心的女性成长蜕变隐喻.  相似文献   

19.
韩礼德主要提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种形式。概念语法隐喻指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过程可以隐喻成另一个过程(以及名词化),人际语法隐喻则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在《雾都孤儿》原著和简写本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都更多地存在于前者,且对意义表达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借助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框架,探讨了隐喻的语用阐释,从而说明了相对于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语用意义有更强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