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百花园     
宋代的陈尧咨因为箭射得准,很骄傲。一次他把一根很细的树枝射断了,于是就向路过的卖油翁吹嘘起来。谁知,老翁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不过是手法熟练些罢了。”说着,从  相似文献   

2.
北宋欧阳修,来把文章做,老翁去卖油,看到陈康肃。将军陈康肃,射箭是好手,当世一枝秀,因此傲十足。尝射于家圃,确实好箭术,十中八九准,动作很自如。正在这时候,来了一老头,职业是卖油,此时忙停留。担子放下肩,肩上轻松点,斜眼看将军,不把方向变。站着看好久,又没打算走,康肃看得清,不由忙开口。老翁为何故,痴看我箭术,吾射不精乎?吾射世上无。老翁回答道:这个并不巧,不过是手熟,别的无奥妙。康肃忿然曰:尔敢轻吾射?我是最优者,难道不晓得?老翁在此时,回答忙致词:酌油而知之,不信就演示。老翁取葫芦,地上放稳后,小钱覆其口,之后再沥油。小钱覆…  相似文献   

3.
陈尧咨练射     
正古时候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于是就自负起来,以为天下无双了。有一天,他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正好有个卖油的老翁经过。那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久久地没有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就微微地点点头表示赞许。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射术?难道我射箭的本领还不够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听后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  相似文献   

4.
何深 《语文学习》2024,(1):22-24
<正>师: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康肃公,你打算如何对待老翁之睨呢?请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测。生:我会笑而遣之,因为康肃公一开始都“忿然”了,但后来也没把卖油翁怎么样,一定是为卖油翁折服,生气的情绪烟消云散了。生:我也会笑而遣之,但理由和他不同。课后练习说,射箭的技艺和酌油的技艺不可同日而语。康肃公觉得“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懒得跟卖油翁说,就请他走了。  相似文献   

5.
[问题呈现]案例一:教学《江雪》片段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学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要钓鱼去卖。”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  相似文献   

6.
先看第一册。在《两小儿辨日》中,“孰为汝多知乎”原注释为:“为,以为,认为。”笔者认为应注释为:“为,同‘谓’,说。”在《乐羊子妻》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原注释为。廉,廉隅,方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谁能知道“廉隅”是何义?又有谁能理解“廉”为何作。方正”讲?故笔者认为注释应通俗些,注为“廉,不贪,廉洁。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在《卖油翁》中,“但手熟尔”原注释是“不过手熟罢了。”笔者认为句中“但”字的含义无着落,故当注释为:“只(不过)手熟罢了。”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读?我曾百思不得其解。灵感告诉我:你应该去请教高人。于是,我展开灵感给予我的双翼,穿越时空,来到智慧的殿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咦,那不是唐朝诗人李白吗?这“诗仙”一定会告诉我的。“太白先生,打扰一下,你能告诉我什么是读吗?”“读?”“诗仙”的双眉皱了一下,接着睁大凤眼告诉我,“读,乃读书也。子不闻杜工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乎?”我连忙道谢,继续前行,发现了欧阳修先生,向他问了相同的问题。永叔先生沉思了一下,说:“读,盖为熟罢!汝可知《卖油翁》之典?老翁所以胜出,惟手熟耳。…  相似文献   

8.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不是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如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  相似文献   

10.
台阶     
一八旬老翁,拄着根榆木棍子在乡道上走着,不时一阵阵咳嗽。  对面驶来一辆客运汽车,停在路旁。这是一个途经小站。车门开了,无人下车,只有一个小伙子想上车。可小伙子抬了几次腿都迈不到车门踏板上,显然腿脚有病。老翁见状,迈着稍快的步子来到车门前,想扶小伙子上车,可是胳膊不吃力。老翁迟疑了一下,随即趴到地上,冲着小伙子说道:“来,小伙子,踩着我的脊梁骨上去。”  “这,这可不行!”小伙子望着老翁,吃惊不小。  “别口罗 嗦,快,车要开了。”老翁瞪着眼睛呵斥。小伙子看看,不情愿地使劲抓着门框,轻轻地踩着老…  相似文献   

11.
珍惜自己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健壮的少年,成天埋怨自己穷困潦倒,生不逢时。有一天,他遇着一位老翁。老翁问他:“我有一件珠宝换你一条腿,愿意吗?”“不!”“那么换你一只手或一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之”字作代词时,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如: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面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直接用在动词后的“之”不论指代人,还是指代事物,都是动词支配的对象,是受动者,只能作宾语。但在有的句子里,内容含有补语意思的时候,“之”的这种用法往  相似文献   

13.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健壮的少年,成天埋怨自己穷困潦倒,生不逢时。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翁。老翁问他:“我用一件珠宝换你一条腿,你愿意吗?”“不愿意!”“那么换你一只手或一只眼睛?”“不行!”“既然你全身都是宝,那你为什么还埋怨自己不富有呢?”少年恍然大悟,称谢而去  相似文献   

14.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杜甫《石壕吏》的结尾。可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个最后,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独与老翁别”就是回味无穷的、绕梁三日的余音。咱们先算一算,老翁全家的人口:老翁、老妪,这是老俩口,是老一代。“三男邺城戍”,是  相似文献   

15.
探讨现代汉语语气词“罢了”的情态意义和作为话题标记“罢了”的用法。当语气词“罢了”出现在语篇中时,它不表达命题意义,只表达情态意义,其核心意义就是说话人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将某种客观事实或情况说小。语气词“罢了”还可从转折关系复句中的分句句末发展为话题标记,这与转折复句的话题——述题结构有关,也是汉语句末语气词与话题标记密切相关的又一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16.
《卖油翁》一短小精悍,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章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陈尧咨骄傲自大,卖油翁沉着冷静。围绕着这一刚一柔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之间的一段小故事,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学习这篇课,我们可以从中出现的“两”(两个、两处等)入手进行分析、品味。  相似文献   

17.
“三言二拍”中的名篇《卖油郎独占花魁》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卖油小商人秦重的典型艺术形象.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这个作者着重打造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正>师:陈康肃公高超的射箭技艺在卖油翁看来不过是“但手熟尔”,高超的射箭技艺仅凭“手熟”就可以拥有吗?生:还需要良好的心态,需要掌握基本规律。生:还有天赋。师:单纯重复性的工作,“手熟”也许可以,比如沥油;射箭仅凭手熟恐怕不够。卖油翁的观点未必正确。他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卖炭翁》中的主人公原型是个卖柴人(年青人)。据后·韩愈《顺宗实录》载:一次,一个青年农民用驴驮着柴火到市场卖,恰被从宫廷里出来采购的宦官看中,宦官竟以几尺缯(丝织品)充当代价,令其送进宫去。事隔数日,那青年农民又碰上宦官用同样的办法“买”他的柴。那青年农民把上次给的增退还给宦官。宦官宽厚颜无耻地说:“缯,宫里多得是,要给就把你的驴子给我们吧。”边说边去牵驴子。那青年农民怒不可遏,顺手提起一根柴棒向那些宦官横扫过去,吓得他们抱头鼠窜,落荒而逃。白居易的《卖炭翁》,改青年人为老翁,改卖柴为卖炭,改…  相似文献   

20.
悬壶 在我国古代,行医或出售药者都用一条红绸悬挂着一只葫芦作为标志,这种医药行业的标志一直沿用下来,并谓之“悬壶”。至今,中医提到行医时日,仍以“悬壶若干年”来表明“医龄”。 “悬壶”来自古代的神话故事,这在《后汉书》及晋代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都有记载。故事提到,有一位外来的老翁,不知其姓名,人们都称他为“壶公”。他来到汝南(今河南上蔡县)入肆卖药。当时有位名叫费长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