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三物理课本小实验“小孔成象”的方法观察太麻烦,而且用厚衣蒙头也很不舒服.我们发动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对观察装置进行了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方法一材料:易拉罐一只,半透明塑料纸一块,厚纸一张(挂历纸或牛皮纸)。制作:将易拉罐底部中央钻一直径约1~3毫米的小孔,开口端的金属盖去掉后,再蒙上半透明塑料纸,用线扎紧。用厚纸糊一个高等于易拉罐高,直径略大于易拉罐外径的纸筒(以能在易拉罐上来回移动为准)。套在易拉罐上(图1)。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2008,(5):16-19
一、情境:经验唤醒,冲击已有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声音》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2.能独立设计不同的实验比较两块磁块磁力的大小。3.能在实验比较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说明。4.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两块磁铁,你们打算怎么玩? (教师出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并让学生认识) 生1:我打算比比它们俩谁吸起的东西多。生2:我打算把两块磁铁  相似文献   

4.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5.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音乐》(湘版)一年级下册课题:《山谷回声真好听》(第二课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听一听、学一学《声音的强和弱》;(2)游戏“大鼓和粉笔头”。第二课时:(1)巩固《声音的强和弱》;(2)学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会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用歌声表现声音的强弱。二、让学生能听辨声音的强弱,并用乐器奏出强弱,寻找音源,表现强弱。三、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回声,从中体验大自然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并表现声音的强弱。二、难点:较准确地用歌声表现“回声”的强弱…  相似文献   

6.
左文飞 《科学课》2010,(2):16-17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声音》单元的经典课,许多版本的教材都编写了这一课。一般的思路是:先制造声音,提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的假设,再寻找更多声音与振动相联系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多年的实践下来,我发现这样上并不能让学生将声音和振动建立联系,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制造声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通读 :读出问题 ,使学生自发感知李时珍对医学的巨大贡献1 .读通课文(1 )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反复练读 ,把课文读通顺 ;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和读不准字的字音。(2 )以问促读 :学生每次读完一遍课文后 ,教师可让学生合上书 ,用一两个问题问学生 ,激发学生认真读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李时珍。如 :李时珍是什么样的人 ?《本草纲目》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 .读出问题(1 )自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等抽象问题读 ,尽可能自己读出问题。(2 )自定目标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质疑 ,形成…  相似文献   

8.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录像可以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把汽车行驶、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圆形交通标志、交叉路口的圆形转盘等事物串联起来,并伴有必要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年级:小学一年级艺术班(教育科学出版社)课题:《闪烁的小星星》课型:综合型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启发学生知道歌词的意思,感受二拍子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2.欣赏和跟唱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即兴动作配合表演。3.通过学唱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感受音乐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进一步引导学生歌唱时注意歌曲中音调的相同与不同,注意用甜美圆润的声音演唱,并用相应的动作表演。教材分析:1.《闪烁的小星星》是一首曲调流畅、轻快从容的法国民歌全曲音域只有六度,适宜儿童演唱。…  相似文献   

10.
蒋逸萍 《儿童音乐》2011,(10):76-77
内容:第五册第二课《草原上》年级:三年级课型:唱歌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用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音乐形象的愿望。2、通过感知、体验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用美好的声音完成两部合唱。3、创设情境,创编作品,完整用歌声呈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通过对有关声音话题的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但此单元对噪音问题的探究还不够深入。而除了想办法让发声物体降低音量外,有一些物质是具有不同的隔音作用的。所以,我在“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设计了此案例。  相似文献   

12.
年级: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生日》2.乐理知识“上行”、“下行”、“同音进行”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生日》这首歌,让学生会用甜美的声音表达朋友们在一起庆祝生日的快乐心情。2.了解“上行”、“下行”、“同音进行”。3.掌握歌曲的弱起演唱方法。教学重难点:1.乐理知识“上行”、“下行”、“同音进行”。2.弱起小节的正确演唱。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洋娃娃和小熊头饰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进教室《钻山洞》音乐及表演二、师生音乐问好三、新课教学1.媒体播放“小朋友过生日”的录像,请同学们说出录像内容并谈自己过…  相似文献   

13.
潘丽萍 《辽宁教育》2013,(11):87-87
一、教师要把课备“活” 一堂课能否“活”起来,备好课是关键。教师要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怎样能在课堂上“活”起来而设计每一课的教学思路。比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我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学习《七色花》和《神笔马良》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和《赵州桥》时,采用让学生当小导游的方式;学习《爱迪生》时,采用的是演讲的方式;学习《纸奶奶的生日》时,采用的是解说的方式;学习《和太阳比赛早起》时,主要采取朗读比赛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  相似文献   

15.
过去在上《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我总会发愁。原因是教学内容繁难,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单调。整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互动,是一节典型的“授受”课。有的专家也这样认为:我们的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发现勾股定理,也无法让学生想出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因此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2006年看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中的《勾股定理》  相似文献   

16.
王俊平 《广西教育》2014,(25):76-76
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怀疑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且抱怨学生不会提出问题。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似乎这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让笔者备感疑惑:难道学生真的不会提问吗?为此,笔者展开了一次教学尝试,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性质》一课作为探索的例子,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提问中讨论和探究,借此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将这视为"问学"课堂的新尝试。教学片段:《小数的性质》学习之前,笔者将学生分组,并设置了如下问题:1写出你对小数性质的三个发现;2提出小数性质的  相似文献   

17.
石家丽 《中国教师》2011,(19):64-66,69
<正>一、现代教师公共使命的内涵1.公共使命的界定对现代教师公共使命的理解,应从"使命"的含义开始。《辞海》对"使命"的解释是:(1)使者所奉之命,如《北史?魏收传》:"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2)任务,如《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命,万死不辞。"(3)奉命出使之意,如《宋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神奇的声音世界》是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夏日的雷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内容重新整合后形成的。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声音的活动。2.通过听、说、唱、赏、演、创等多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学会创造、表现声音。教学过程一、巧妙设境,感受声音1.感受无声。老师进入教室,用严肃、镇定的目光注视学生一分钟左右。(学生有点坐不住了)师:刚才,你们有什么感受?生:静得有点可怕。师: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学生举例回答)2.体验噪音…  相似文献   

19.
《声音》一课的教学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让低年级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设计《声音》一课的教学时作了大胆的尝试。主要体现在一个“放”字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发现声音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以往教这课时,几乎就是牵着学生走:教师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说出声音有强弱和高低的不同。比如:老师说一句话,一次大声说,一次小声说,问学生:这两次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欣赏器乐曲《祝你快乐》,歌曲教唱《明天会更好》。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自然的声音欢快地演唱歌曲,并能够背唱这首歌。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感受军乐合奏产生的鼓舞力及音乐的不同表现力。 4、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其乐观向上,争做合格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