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迅 《现代语文》2007,(7):75-77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哈姆雷特身上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个问题,历代许多评论家都作出过不同的解释,但种种解释都不能让人满意。本文笔者针对两种流行的解释,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了笔者本人认为的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使他拖延了复仇,并一再贻误良机,给了克劳狄斯以警觉和反扑的机会。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反扑又没能进行积极的防范,终于遭到暗算,落得个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与哈姆莱特的对立是该剧戏剧冲突的主线之一。本文认为混沌的时代导致了人性的扭曲,疯癫成了这个时代的表象,虚弱地表达着人们对社会状况的不满与无奈。  相似文献   

3.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在权钱网络的笼罩下,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本文从两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出身、人生目标的实现方式、气质性格、人性归宿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绝对压制性视角出发,讲述一个复仇故事。然而,由文本开放性引发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古往今来的研究者从未停止更深层次的探寻。约翰·厄普代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以哈姆雷特的母亲和叔父为主要人物,对莎士比亚的故事进行重新建构,彻底扭转了葛特露在《哈姆雷特》中的失语状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本文以《哈姆雷特》和《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二文本为依托,从正义性的消解入手,以葛特露形象的转变、克劳狄斯弑兄行为在新视角下的合理化、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表现出的怀疑主义与性格矛盾的交缠为线索,分析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以及克劳狄斯弑兄行为的合理化与否。  相似文献   

5.
《简.爱》作为追寻以及神话故事而受到关注,与阿里斯托芬笔下被宙斯劈为两半的半球人这一叙事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这个角度着手,探究《简.爱》叙事中的神话色彩以及人性的神圣完整性。罗切斯特和简隐喻着被劈开的两半,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通过爱若斯(Eros),完成"艰苦"而神圣的合二为一,并获得所缺,提升人格魅力,学会了忏悔和敬神,恢复他们由于罪过而被破坏的人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历来观点甚多。本文通过对剧本中故事情节的分析,尤其是对哈姆莱特装疯和放弃克劳狄斯祈祷的机会两个情节的分析,认为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以行动为主的,他是一个行动的王子。  相似文献   

7.
周盛 《文教资料》2008,(6):21-23
本文从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初现象入手,认为哈姆雷特的心性气质体现的是生命价值优先的原则,这是一种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他的悲剧,一方面是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克劳狄斯的冷静计算与莱阿蒂斯的感性冲动这两种现代性原则舍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怎样评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历来众说纷法。在我看来.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想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典型,既“红”又“黑”的人物。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于连有时痛恨专制政体,反抗复辟势力,有时又向统治阶级妥协,甚至充当敌对阶级的帮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符合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是于连形象典型性的集中表现。为了实现当将军、当主教的人生理想,于连先后选择过三种职业,就连爱情都成了向L爬的阶梯。他的讨会地位不断_广升,而反抗性则逐渐下降。有人认为,于连的两次恋爱集中体现了他对统治阶…  相似文献   

9.
戏剧经典《哈姆莱特》在厄普代克的笔下展现了全新的剧情与情节,主要人物的身份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设。披着经典的外衣但却赋予人物鲜明的时代色彩,这一作品以生动细腻的笔法透视现代女性对于爱情的果敢与决绝,厄普代克的这一创作无疑是新颖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本文拟从人物形象,叙述角度和作品主题三个方面分析《葛特露与克劳狄斯》这一作品的独特构思以及意蕴内涵,从而探究厄普代克对经典作品改写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10.
爱情叙写与人性魅力——论《红与黑》中两位女主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红与黑》中与于连有着感情纠葛的两个女主角的性格分析,来展示她们身上的人性特质,并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身上寻求其人性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法国近代文学史上,拉摩的侄儿和于连是两个比较奇特的形象,很难令人把他们联系起来去看待。然而,由于法国大革命及其影响的媒介作用,便使得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我们称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为法国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的“父”与“子”。因此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研究他们之间的这  相似文献   

13.
于连:复杂而矛盾的生命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生动复杂的艺术形象之一。于连“沉思和热情的光芒”,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透过“十八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感觉论哲学家们思想上的媳派后裔一的细腻笔调,我们可以品味到他的理想与幻灭,伪善与真诚,如此种种错综杂沓,徐染出他短暂生命历程的班斓风景。于连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势力复辟,两种力量在剧烈较量。《红与黑》就是在这种复杂、动荡的背景下,再现了一代青年的历史命运.作品以于连生活的三个典型环境的时间顺序为经,以他的人生观、爱情况为纬,建构了一个人物心理…  相似文献   

14.
向琼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0-12
苔丝与翠翠同是名家笔下的两个悲剧人物。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东西方传统文化、人文环境不同以及他们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笔下所描绘的这两位女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当我们从社会因素、性格因素等方面探讨悲剧的原因时,透过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能更深刻地领略作者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传统美德、美好人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苔丝与翠翠同是名家笔下的两个悲剧人物。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东西方传统文化、人文环境不同以及他们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的差异,使笔下所描绘的这两位女性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当我们从社会因素、性格因素等方面探讨悲剧的原因时,透过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能更深刻地领略作者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传统美德、美好人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徐言于和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中共同关注的主题是人性,《鬼恋》和《倾城之恋》两个不同风格的爱情故事,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前者传达着徐哥不灭的对真的美的人性的追求,在后篇看到了张爱玲笔下人物的残缺美,人性中恶的东西遮蔽了他们的灵魂。他们还有着对生命的渺小,生存困惑,荒诞的形而上的思考。他们在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弥补了文学价值的缺失,显示了与世界文学思潮的现代性接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同时通过于连的心理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18.
于连和高加林作为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边际人”,他们在奋斗方式、爱情观、追求自由及其失败的悲剧归宿等方面都存在着异同,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期两种异质文明的碰撞和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心理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的人物,于连是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人物。拉斯蒂涅和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两类出身不同,探索自己的前途,寻觅自己地位的向上爬青年。这两个人物在认识复辟王朝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青年思想面貌上有相互补充作用。两者的形象不仅概括了法国中下层有抱负的青年整休,而且人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形象,认识到复辟王朝这段特殊历史的动向。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人口众多的老家省吃俭用才每年熬出一千二百法郎的生活费给他上巴黎求学。压在他肩上的大家庭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  相似文献   

20.
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时间虽然相隔半个世纪,但他们笔下的人物及所处的历史境遇与社会文化背景却有相通之处。在他们的笔下,人的病态是作为社会病象的一种曲折反映,而人的疗救与死亡则成为作家自身文化立场的传达。文章旨在表现基本国情与文化传统不同的两位作家对病态及其疗救得文化思考和意义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