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流派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曾经兴盛一时的考察分析 ,指出无政府主义一度盛行的社会历史原因 ;通过对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天义派”和“新世纪派”的比较分析 ,指出无政府主义早期传播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十九世纪欧洲的无政府主义,于二十世纪初叶传到中国。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的思潮虽然早巳被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彻底揭露和批判过,但是,对于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来说,它却成为一种“新思潮”,吸引了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相当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甚至“被优秀的知识分子当作革命的思  相似文献   

3.
本分析了中国无政府主义劳动观与传统劳动观、古典无政府主义劳动观、泛劳动主义的渊源关系;认为中国无政府主义对工农劳动的注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先行。是他们在中国率行邮“劳动,神圣也”的口号,对中国劳动启蒙之功。指出他们双分推崇体力劳动轻视脑力劳动带来的遗害。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出场与大步登上历史舞台 ,是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历史的奇观 :它开始是乌托邦观念的制造者与提供者 ,而后来成为意识形态的发言人与辩护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乌托邦话语到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变 ,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谱系”的断裂。历史上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曾是社会终极价值与意义的维护者与阐释者。今天 ,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当重建与历史的联系 ,在价值承担上向传统回归。这要求它实现三种转变 :1.从启蒙心态到教化心态的转变 ;2 .从“中心—边缘”意识到“守望”意识的转变 ;3.从政治权力取向到社会公共领域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向来被尊为“四民”之首,高居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顶端。知识分子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巨大的历史深度。《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分别反映了清中叶和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清晰地勾勒出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仕宦道路的疏离乃至背叛,谋生就食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人格人生理念的变化。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士”从封建士人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转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在党的创立时期,我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曾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特别激烈的是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在纪念党的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在建党问题上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对今天肃清林彪、“四人帮”煽动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流毒,坚持党的领导,是有意义的。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流氓无产阶级的反动思潮。斯大林曾经指出,小资产阶级“是滋长各种无政府主义派、半无政府主义派和‘极左派’的最好的土壤。”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大量存在的国  相似文献   

7.
自清末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提出了各种主张,从而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这些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们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把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点;他们对马克思学说既存赞扬,也有批评;其中“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又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角度,知识分子文化始终是处在国家主义文化和无政府主义文化之间的夹缝中,并受到从两个方面来的排挤和压制的文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自身也有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思想倾向,但它们从根本上不等同于中国古代的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而是两种知识分子文化形态,这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带来了复杂性和艰难性.加强文化选择的自觉性,并且自觉承担自己所选择的文化道路上的风险和困难,尽量克服自我文化选择的盲目性,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接受史注重对接受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满足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一接受主体所面对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法论期待,契合了当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认知基础的社会心理,具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选择优先接受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得以优先被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与接受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1.
个性主题在中国的特定时期——“五四”时期的出现,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发展潮流,故能迅猛地成为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化主流,引导着中国知识分子奋勇直前。但由于中国的个性与西方的个性有着不同的内在本质,也由于中国知识分子有着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文化底蕴,更由于中国的个性主题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因此,中国的个性主题不能象西方个性主题一样始终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只能是昙花一现,最终归于寂灭。虽然如此,“五四”时期个性主题的出现,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睡梦中被唤醒,以百倍抖擞的精神努力奋起,推翻了原有的旧秩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前后的初期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前后的广泛流行阶段和大革命时期的衰落阶段。本文拟就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主张、思想特征及社会影响,做一简略分析。一无政府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19世纪末传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曾先后介绍或宣传过无政府主义的某些观点。但是,他们都只是截取了无政府主义的只言片语,并未将其看作救世良方,也未形成无政府主义派别。到1907年才在中国留日、留法学生,反清流亡者和同盟会会员中产生了两个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政治团体。是年6月,张继、刘师培、何震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出版了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天义报》。与此同时,李石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无政府主义思潮则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并发生重大影响的一种。无政府主义主要反映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剥削压迫的反抗,在本质上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它历史地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但由于其自身显露的肤浅性、空想色彩等种种弊端,五四后,当更多的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国门并吸引了更多知识分子后,它最终也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走向衰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乌有之乡"。  相似文献   

14.
郁宝华 《现代语文》2009,(10):73-75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文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丈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16.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诠释中国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而外来的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与文化也随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的实现而冲击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但由于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原因 ,在新时期以前的中国电影中 ,知识分子被着意表现的是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也就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 :只是在上一世纪 80年代 ,知识分子的个体价值才得以充分的、完全的实现 ;90年代则转到了对“个性”的质疑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探讨上来  相似文献   

18.
积极“入世”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普遍的草根情怀,“新基础教育”研究者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以平凡事叙说着草根人的追求,从容不迫地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于平淡中彰显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风格和气度。“新基础”人是“普通”的,“日常”的,“坚韧”的,于中国当代普通学校的现实生活之上,知难而上,执著追求,不断迎接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受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科学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知识分子在人格结构上表现出依附性与参与性的特征,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性、独立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上努力的方向。在中国行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中国知识分子应承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与社会使命。而要建立起包含终极关怀的文化体系与社会批判体系,必须首先建立起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历史迷失的反思,则是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构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1919年爆发于中国、韩国的“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不仅标示着两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新型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契机,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柳宽顺等即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论文讨论了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现代”转换问题:知识分子身份是如何转换的?其外因和内因是什么?这种身份转换是怎样影响了上述运动的性质、面貌和走向的,而后者在20世纪历史语境中的不断变异,又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立场、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念提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