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自己的言行不一致,对己和对人的要求不一致,校内和校外表现不一致等现象与德育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不无关系.教师要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教材的特点,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主要源泉,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创造生活,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和教材编写的形势发展,贴近生活的文章逐渐成为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新元素.在文质兼美的总体标准下,中职语文教材有体现时代精神,反映行业信息,展现社会生活,描述人性之美、融入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了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努力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性,坚持寓思想教育与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5.
时明霞 《成才之路》2012,(34):28-29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隔离,教育内容是一种缺乏情感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政治课空、大、虚,政治课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在整合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上很下工夫,力求让学生生活引领教学,用生活事件激活道德知识,从而把学生从道德知识的窒息中解脱.  相似文献   

6.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训练,这是实现“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趣”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殷安平 《考试周刊》2012,(25):32-33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教学与生活有机融合,使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教师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应该善用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让教材成为生活的再现与延伸,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教材产生共鸣、与老师产生共鸣、与同学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教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激发其学习兴趣,自主建构其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当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成为生活,这是现代教育不能缺少的朴素的理念,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活对教育发出的深切呼唤。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得成为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去生活的生活向导者。如果老师自己从来没有用心的去感悟生活,你的课堂就不可能生活化,也不可能丰富多彩;同样你把教材讲得再深、再到位、再透彻,如果学生本身没有对生活的感悟,他们也不可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原型。一、学习内容的生活化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资源。教师在挖掘生活化学习资源时,可以直接从教科书中的信息窗入手,根据教材提示,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合理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与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推进,使教师形成"用教材教"的理念,已经成为转变教师教材观的重要内容。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中,教师需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努力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容的构成来看,当代化学教材正努力改变传统教材"知识清单"的形象,在每节课的内容中,不仅具有核心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将培养人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经济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教育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应该成为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教育。在科学教材中渗透经济素材可以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本文以英国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为蓝本,就英国化学教材中经济素材的编排特点与教育功能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对我国化学教材的编写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成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然而学生被动式参与、虚假性探究的活动较多,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烈,探究思维不活跃,个体体验不丰富,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现,个体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焕发。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  相似文献   

15.
一、缘起 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但教材由于受篇幅所限,其呈现形式往往是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他们虽然看上去很完美,但却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差不多完全没有了产生与发展的痕迹.而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应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因此,重现与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的"有效素材",应当成为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1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思想必须首先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始终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多强调书本知识和应试能力,教师是在用大纲和教材教学科知识,学生是在跟着教师学习这些对他今后生活没有多大帮助的知识;教师是学科知识技术的传递者、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内教学生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学生被禁锢在课堂内呆读死记,成为知识的容器.教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所谓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政治事件、学生生活、当地的习俗和惯例以及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一、以文本为纽带,用生活作注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不断增大"生活化"的空间,要以文本为纽带,用教材来教,又不拘泥于课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什么是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努力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找到与教材相契合的生活情境,力求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材料要以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  相似文献   

19.
滑志国 《考试周刊》2014,(49):123-123
<正>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一、深挖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教材的编写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逻辑,取材广阔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挖教材提供的  相似文献   

20.
学生自己的言行不一致,对己和对人的要求不一致,校内和校外表现不一致等现象与德育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不无关系。教师要领悟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教材的特点,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主要源泉,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创造生活,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