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恩来总理温文尔雅的仪容、彬彬有礼的举止、亲切谦逊的态度曾经令世界各地友人倾倒,这与他早年在南开中学受的教育不无关系.许多南开校友在回忆南开生活时也都清楚记得教学楼中的整容镜和四十字容止箴言: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南开中学由爱国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创办于1904年,迄今已有116年历史。116年来,南开中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桃李广植,培养了以杰出校友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领导者,培养了56位革命英烈,培养了以60余位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在2019年出版的《天津南开中学校友名录1904—2019》中清晰地记载着6万余名从南开中学走出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1978年南开中学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重点中学,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总理温文尔雅的仪容、彬彬有礼的举止、亲切谦逊的态度曾经令世界各地友人倾倒,这与他早年在南开中学受的教育不无关系。许多南开校友在回忆南开生活时也都清楚记得教学楼中的整容镜和四十字容止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  相似文献   

4.
天津南开中学是全国重点中学,始创于1904年,是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创办的系列南开学校的发祥地。南开中学的毕业生人才荟萃,周恩来总理是南开中学最杰出的校友。目前共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近40名,还有不少校友成为各界的栋梁之才。南开中学拥有一支德高业精的教师队伍。知名人士马千里、何其芳、老舍、王昆仑、范文澜、杨石先等先后在该校任教。现有特级、高级教师近70名。  相似文献   

5.
天津南开中学原名天津南开学校,从1904年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创办至今,近一百年.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等12位国家领导人,40余名省部级领导干部,54名著名科学家、院士及曹禺、黄宗训等一批文化界名人、艺术家、教育家、外交家,当年都是南开中学的学子.从一所中学走出这样多的、界别这样广泛的杰出人才,说明这所学校的教育有独到之处.这个独到之处即是天津南开中学的办学特色,归为四个字:"南开精神".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南开中学始创于1904年,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办,197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百年南开桃李广植,享誉海内外。深受人民爱戴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和现任总理温家宝均在南开度过了中学时代。自学校创办伊始,南开就坚持中西合璧、西学东渐的办学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南开中学更加注重和海内外知名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并努力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暑假期间,南开中学大江文学社部分师生专程到北京走访了校友、作家韦君宜同志.她热情地回顾了南开中学的教育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和影响,以及南开办学的一些特点,我们听了颇受启发和鼓舞。一提到母校,韦君宜侃侃而谈。她称赞说:“南开办学很有特色,成果也很大,确实把教育办活了!”韦君宜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四年,在南开中学读书.十  相似文献   

8.
天津南开中学原名天津南开学校,从1904年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创办至今,近一百年.周恩来总理、温家宝总理等12位国家领导人,40余名省部级领导干部,54名著名科学家、院士及曹禺、黄宗训等一批文化界名人、艺术家、教育家、外交家,当年都是南开中学的学子.从一所中学走出这样多的、界别这样广泛的杰出人才,说明这所学校的教育有独到之处.这个独到之处即是天津南开中学的办学特色,归为四个字:“南开精神“.……  相似文献   

9.
南开中学参与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南开中学始创于1904年,由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办。197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一百多年来,在一代代南开人的辛勤耕耘下,百年南开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果,积淀了丰富的学校文化。南开桃李广植,享誉海内外。深受人民爱戴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和现任总理温家宝均在南开度过了中学时代: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叶笃正、刘东生等57名两院院士从南开园走出:曹禺、周汝昌等从南开走上文学、艺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渤海之滨、白河之津,有一所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的学校,它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天津南开中学。南开中学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其办学历程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难以计数的优秀人才。两任共和国总理从南开走出,三位清华大学校长曾在南开就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天津市委、市政府“再建几所南开、耀华”决策的实施,短短两年时间,天津的示范校建设工程已在津城遍地开花,引来国内外教育界的好评如潮。作为示范校工程的“样板校”之一,南开中学的办学特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春风和煦的一天,记者走进了百年学府南开园,聆听了这所学校历史上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的一席谈。谈起南开中学的历史,康校长可谓如数家珍。南开中学是百年老校,从南开校园中走出的不仅有周恩来这样的历史伟人,还有一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南开中学的历史积淀无疑是深厚的,那么她的办学精华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没到南开中学前,感到南开是个神话——这所学校里走出了3位国家总理、副总理,9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40余位省部级领导干部,53位名科学家,47位两院院士;南开中学的高中毕业生。100%升入大学。99%升入重点大学……  相似文献   

13.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坐落于"渤海之滨,白河之津"的一颗文化明珠,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成立于1919年。曾经,南开作为私立学校中的翘楚,玉汝于成,"越难越开",与近现代中国光荣而艰辛的历史同进步,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培养出了政界、学界无数青年才俊。1946年成为国立大学后,南开的学科不断完善,成为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院校。如今的南开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向着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方向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4.
铭言 即座右铭,就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座右铭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也是发自内心的严格戒律。 镜铭 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面必净,  相似文献   

15.
我不止一次去过天津南开中学,不止一次参观过教学楼东楼第四教室——“周恩来同学”上课用过的教室。凝视着教室墙壁上三角形罗兰紫色的别致校旗,默诵着名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  相似文献   

16.
天津南开中学原名天津南开学校,始创于1904年,是由我国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办的系列南开学校的发祥地(现有一所大学,六所中学,一所小学。南开校友总会包括八所大、中、小学的校友)。南开中学现所在地即南开学校旧址,以“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7.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这是1917年时的周恩来。最近,我看了一本《伟人之初:周恩来》的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恩来在南开中学生活学习的那段经历193年,周恩来参加了南开学校的人学考试,被录取后,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的学习生活,他暗暗下定决心~定要做到五个“不虚度”,即:读书不虚度,学习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带着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开始了在南开中学为期四年的中学生活。在学习上,由于他刻苦勤奋,成绩十分优秀。在1915年至1917年期间,他不仅获得了国文传观、化…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于1920年10月18日亲自编订的《南开校中作文》手稿本原件,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1998年2月,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有关部门先后出版了手稿本的影印本和影印线装本。2013年2月,在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0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又在手稿本的基础上推出了《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由于周恩来亲自编订的手稿本《南开校中作文》,并未全部收入作者在天津南开学校的作文,因此以手稿本为蓝本编辑出版的《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未能反映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所写作文的全貌和水平,令人感到遗憾。加之手稿本大多未标明文章的写作时间,其编排顺序也需要重新考订。所以,有必要在手稿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编辑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所写的作文,特别是考订篇目和写作时间,并进行必要的注释。  相似文献   

19.
我1929年到1940年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学习。那些年的南开生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一生。那时,我家七个兄弟姐妹,有两个上了南开小学,四个上了南开中学,后来有两个又上了南开大学。这种一家里有很多人在南开上过学的,在当时被称为"南开世家"。我哥哥大我l2岁,他跟张伯苓校长的二儿子是同  相似文献   

20.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悠扬动听又饱含激情的南开中学校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南开精神也在历史的传承中被不断发扬光大。2009年是天津南开中学建校105周年,也是杨静武担任南开中学第七任校长一周年。这位年轻有为的校长拥有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在南开中学已工作20年,为人谦和低调,举止儒雅大气,言谈见解独到。对教育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作为南开中学校长,他如何看待百年南开的辉煌?他如何继承和发扬南开的传统?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杨静武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