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种“洋教”势力逐渐侵入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洋教士”传教活动之地.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偏远的贵州青岩古镇出现了非常态的文化碰闯,形成了儒释道、基督教、天主教等“多教并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催生了青岩古镇教育的兴盛和文明.  相似文献   

2.
十六世纪,在欧洲受基督教冲击的天主教,急需寻找欧洲之外的传教场所,于是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传播基督教文化外,也带来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虽然发生过冲突,但耶稣会士也传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信息给欧洲,包括不少的儒、道经典著作,这一交流,曾一度引起欧洲的中国热,也影响了一批欧洲启蒙时期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的启蒙运动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的早期文明是在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尼罗河流域两大东方文明的照耀下诞生的新型文明,古希腊文明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源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典文明,一个是基督教文明,即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流,因为,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并不是同一民族和同一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古希腊的文明成就对西方文明史的影响却是深刻而久远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方音乐史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在其文章《论西方音乐研究在我国的重建》(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一期)中认为“西方音乐是特指以基督教文明为基质发展起来的艺术音乐”。以基督教、天主教为核心的宗教音乐,在我们目前国内的西方音乐的研究与学习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精神中的主要构成部分。西方文明基本价值体系的构建,也是基于基督教精神。可见,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领域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对西方音乐美学。因为基督教文化是西方音乐美学创作的源泉,奠定了西方音乐的审美意象,是西方音乐发生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玮 《历史教学》2005,(6):14-19
明清之际基督教继唐、元代之后第三次入华,来华的西方天主教各修会之间为是否遵行中国传统礼仪的问题发生争执,即所谓"礼仪之争",这种争执最后发展为中西意识形态的对抗.康熙皇帝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驳西方天主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指责,并由此决定全面禁教.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基督教继唐、元代之后第三次入华,来华的西方天主教各修会之间为是否遵行中国传统礼仪的问题发生争执,即所谓“礼仪之争”,这种争执最后发展为中西意识形态的对抗。康熙皇帝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驳西方天主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指责,并由此决定全面禁教。  相似文献   

8.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活动频繁,传教过程中凸显着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文章以桂林地区为考察视阈,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考察近代基督教借助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医疗卫生设备、慈善事业等手段传播宗教理论的过程。探究近代基督教在桂林传教过程中,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问题。为解决中西方文明的冲突提供借鉴,为提升文化桂林的地位寻找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是现今三大宗教之一,他的影响力已遍布世界各地。泰国作为接受西方文化比较早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已在泰国盛行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泰人当中,还扩大到了山地民族中。泰国北部地区山地民族中的阿卡族,从迁徙到这里开始,除了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受到泰族以及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现代更是受到了来自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文章研究基督教文化与阿卡传统文化之间的发展,以及对阿卡族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圣经》(Bible)是基督教的一部经典.由于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它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和语言都曾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的君主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便向欧洲各地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和思想也逐渐成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至今,人们还用基督教文明(ChristionCivilization)一词来指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1.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种宗教并存。为了维护统治,统治者既实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又设立专门机构对各种宗教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能很好的发掘原始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这对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习惯、宗教信仰、教育观念等非制度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家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少数民族群众作为当地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民族宗教文化影响和师资严重不足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农远"工程加快了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一工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应用",教师应在认识和技能方面改变和提升,教育机构应在激励和制度方面予以保障,以充分体现"农远"工程在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成绩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影响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主观因素来看,青海少数民族中某些消极落后的生产、生活、消费、宗教等价值观念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转变消极传统观念对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苗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的习惯法规范体系。至清代,习惯法成为苗疆地区维持苗民内部的社会组织秩序及其运转的主要力量。鼓社、议榔和理老作为苗族社会的三大支柱,并在习惯法的执行机制中扮演关键性角色。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苗族习惯法也是苗疆地区山地耕猎性经济文化类型的集中反映,苗族原始宗教、禁忌、生态环境、社会风俗等因素对其习惯法的生成、发展和适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红 《教育文化论坛》2012,4(3):109-115
本文通过对石门坎文化圈深入的调研与探访并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深度剖析石门坎文化圈的崛起与没落之事像,同时对石门坎精神: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就石门坎文化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宗教的政策启示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民族的原始宗教,在历史上都和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民俗习惯密切联系,对本民族的心理特质、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全面了解民族历史、了解民族宗教,将是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本文详细阐述了云南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特征及其文化体系,由此展现了本主文化对白族社会的深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贡山县丙中洛乡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端,境内山高谷深,民族众多,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7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当地各族群众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天主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喇嘛教)。是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地区。本文拟以此为个案,初步探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宗教和外来宗教从冲突到并存至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社会文化变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源洁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5):18-22,119
彝族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成年礼、婚姻礼和丧葬礼等不同的礼仪,而"满月"就是诞生礼中十分重要的礼仪。昙华的满月礼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内涵,反映了当地彝族丰富多彩和别具特色民俗风情文化。满月礼在昙华彝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礼仪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具备多重文化功能的民族文化事项,在昙华彝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其他礼仪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