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鲁迅生存的特定时代出发,根据鲁迅的性格特征、独特的个性心理和精神气质,以及鲁迅强大的理性力量、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绝望的抗争,归纳了鲁迅反叛精神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鲁迅的这种反叛精神,又使其作品的思想性显得格外深邃复杂,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一个极其有信仰而且敬重信仰的人,他的信仰十分纯粹。他的信仰是源之于并且浸透于个人生命血肉中的大爱与悲悯,他的信仰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信仰危机时代,我们需要鲁迅的匕首、更需要鲁迅的战斗意志,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鲁迅精神,更需要认真研读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用鲁迅作品来滋润、浇灌我们的下一代。  相似文献   

3.
浓郁的民俗文化风味是赵树理小说写作极为重要和显著的美学标志。作为一个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现代作家,赵树理在其写作中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处置自然顺延或者说承袭了自鲁迅而来的五四乡土文学的启蒙要求。通过对于民俗文化存在的先在性和给定性、日常化和细节化,主体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历史承袭性等特征的揭示,他的小说写作形象地描绘了民俗文化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民众精神心理的控制和束缚并其为封建落后势力和政治敌对势力所利用的情状,从而从一个特殊的面向上,不仅说明了现代启蒙思想在20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存在的历史必要性,而且也彰显了在启蒙和政治所形成的张力结构之中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建构的复杂属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鲁迅伦理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着重把人道主义作为伦理原则来看待和加以提倡。他的这一思想,主要潜存于对现实与历史的反面否定之中,是在对封建社会黑暗现状的揭露和反拨中表现出来的。鲁迅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要涵义是:人要“爱人”,包括尊重人、解放人、关心人、同情人。鲁迅的“爱人”思想,是爱人民和憎仇敌的辩证统一。鲁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道德原则,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意蕴深厚的散文组诗。艰深含糊的措辞是其诗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读者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这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感性非现实”特质,把鲁迅这样一个现代先驱者在“历史的荒原上”苦闷、彷徨、挣扎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鲁迅的这种文体操作也是一次独特的“创造”语言的过程。他不仅运用了现代汉语,而且还重铸和更新了它们,使之形成新的形态。这是鲁迅所独自使用的“个人文体”。他创造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这一新型的文体,其精神与西方现代诗歌无意而合。  相似文献   

6.
池莉承续着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本文从池莉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上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池莉的小说传承了鲁迅的平民精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问题;以及对人性的终极关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艺术上主要表现为漫画化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阿宁在《灾星》中对当下国人精神弱点的解剖与批判,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于弱势群体的深沉关注又显示出了阿宁对于物质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所暴露的暗疾和危机的深刻思考。这种现实观照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也体现出了阿宁《灾星》中的批判精神具有鲁迅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阿宁在《灾星》中对当下国人精神弱点的解剖与批判,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于弱势群体的深沉关注又显示出了阿宁对于物质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所暴露的暗疾和危机的深刻思考。这种现实观照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也体现出了阿宁《灾星》中的批判精神具有鲁迅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的情诗完成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中,经历对爱情萌动的膜拜和恐惧,对婚姻生活的忠诚和诅咒,到对情感越轨的冲突和悲凉3个阶段,其情感始终处在想象和真实,现实和理想的裂缝之中,形成了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0.
<手>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的开篇之作,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主人公飞翼·比德尔鲍姆的生命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手是理解其生命意义的关键,手所经历的自由和监禁两个阶段是飞翼的两种生存状态的体现.飞翼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努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界定了自己的人生本质,这就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形成了鲁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对物质与精神的认识正是其中之一。本文从鲁迅的一些生活与作品中,列举了他从早期的“掊物质张灵明”到后来的“重物质轻灵明”,并分析了形成这一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巨人,他的作品以其思想的无比深刻性和语言的非凡纯熟和精粹,显示出他的成熟和独到.作为白话文学的坚定倡导者,鲁迅以他的作品,显示了白话文强大生命力和丰富表现力,同时,他又以一种特别的白话文言味或文言白话味显示着他特有的风格.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幻小说自2015年刘慈欣斩获雨果奖彰显于世界起,随着中国科幻的大放异彩,科幻小说具备的现实与未来交织特性得到传承与发扬。刘慈欣将目光投射至对未来社会的建构及人类未来生存想象的思考,利用间离于现实的异托邦世界交互远方宇宙,彰显现实弊病,发出前瞻性呐喊。通过分析《三体》所建构的人类未来社会生活、异托邦空间、命运共同体,探究刘慈欣未来想象建构的中国特色,定位世界科幻走向,认知中国科幻的本土优势和在世界科幻中的可发展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他们家族的长子长孙,绍兴又是一个民俗氛围极其浓郁的处所,所以,鲁迅一俟出生,就遭逢了许多的民俗礼遇,如取名、尝味、拜和尚、穿百家衣、挂牛绳等.人生最初的这些经验,因为附着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信息,所以不仅成为鲁迅其后写作极富意味的素材,被他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书写,而且也成为标示了他作为大地之子与民之子的鲜明民间和民族印记,成为他深入国民灵魂,反思和批判国民性负面构成的重要渠道,并因此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精神特有的复杂与深刻.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一向以隐逸者的身份和冲淡悠远的诗风为世人所了解和追慕,在某种程度上,陶渊明作为一个个体的复杂思想和情感却被接受者忽略或淡化了。纵观陶渊明全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或浅或深地体现出他当时内心的无奈、伤感等情绪,这些与他所提倡和追寻的悠然自得、不喜不惧的态度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份复杂而艰难的挣扎,贯穿了陶渊明生命的始终。通过整理陶渊明多方面的作品,分析其内心的挣扎,并简单梳理其作品中多重挣扎的发展历程,以期更准确地感受这位伟大的古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究竟是谁"?这是一个鲁迅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答案,至今依然是令鲁迅研究专家们头疼的世纪难题.目前社会上对鲁迅的认识,同时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方面是认识不足,一方面是阐释过度.对于鲁迅的失败是认识不足,对于他的成功阐释过度.失败,是鲁迅成功特有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7.
台港女性书写的现代进程与意义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台港女性的乡愁、言情书写是在"五四"女性写作基础上对于传统式女性书写的发展与超越;她们对于现代化的悖论和世俗生活原则认同的书写,显示了现代人文精神幽微、复杂的内在底蕴;在女性主义影响下的女性书写则以张扬自立自强的新的女性意识,反映女性在多元化的现代价值境遇中生命存在的复杂情状而展现出全新的现代品格.当书写主体变成女性时,由于历史经验、道德记忆和现实感受的深切,其叙事观点的核心还变成了有主体意识的人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审视与关怀.这种"根源于女性在道德上所关心的东西"和"妇女心理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关切"的关怀伦理基点上的创作,显示了台港女性创作的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向度,扩大与丰富了女性文学创作的思想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鲁迅之承担墨家价值,倾心于墨家伦理,赞赏"夏道",与其历史观的变化和接近中国共产主义者不无关系。我想,鲁迅扬弃早期思想中"精神界战士"的理念,转而从历史上的英雄和现实中的志士那里塑造其"中国的脊梁"的理想,与其对于现实的中国革命的感触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相似文献   

20.
信仰是人时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有限性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她是个体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简言之,信仰是对生命的不朽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据.没有信仰的寄托,人只能沉溺在世俗的物欲横流之中,沦为无根的精神漂泊者.在教育生活和实践中,也缺少不了信仰.教育哲学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这一信仰-确切的说是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