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装腔作势     
有能耐的人,有权位的人有时不免“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马上可以答应的.却得“考虑考虑”:直接可以答应的.却让你绕上几个大弯儿。论地位也只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见客就不起身,只点点头儿,答话只喉咙里一两声儿。谁教你求他,他就是这么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儿什么的我自为之!”话说回来.拿身份、摆架子有时也并非全无道理,老爷太太在仆人面前打情骂俏.总不大像样。可不是得装着点儿?可是。得恰到分际。“过犹不及”.总之别忘了自己是谁!别尽拣高枝爬.一失脚会摔下来的。  相似文献   

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3.
1.学校附近有间发廊,洗剪吹12元,洗吹10元。一天,我同桌跑去问:“单剪是不是2元?” 2.一日,图书馆内,忽听得这样一段对话:“《西厢记》是怎么写的,好好的林黛玉怎么就死了呢?”“唉,一切都是注定的,就像你怎么想也想不到唐僧那么笨也能上梁山,亏得孙楠如此保他!”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习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孩子自己的能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但日前英语课上,大部分都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提问。  相似文献   

5.
元宵男     
我的同桌许俊涛有个外号——“元宵男”。 他有一个圆圆的.大大的、胖胖的脑袋,头发短短的,就像一个大肉球。一次上体育课.同学们笔直地站着,许俊涛一睑笑容,老师走到他面前,笑嘻嘻地揪揪他的耳朵,他歪着嘴笑得更灿烂了。老师指指他的大脑袋说:“头大得像元宵,  相似文献   

6.
天真的爸爸     
爸爸是“老天真”。他写作的时候,桌上、床上堆满了书,那乱糟糟的景象,就像小孩子把玩具丢满地一样。每天早晨出门前,妈妈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中午回家一看,又被他丢得乱七八糟了。妈妈也拿他没办法。他星期日也照常写稿。有时写得高兴了,就拍着桌子,摇头晃脑地唱起歌来。要是恰好我在旁边,他就会跳起来,抱着我的脑袋顶牛,嘴里还说“牛牛你,牛牛你”,把我的脑门顶得好痒。看电视时,他更有意思。有一次,他看到感人的场面,就从沙发上跳起来,嚷道:“太叫人感动了!我要哭了!”随后就“冬”地一下仰倒在沙发上,孩子般地蹬着腿,用手蒙着脸,装出…  相似文献   

7.
常听到一些爸爸妈妈抱怨:“孩子一刻也不肯离开我。一走开就哭闹”、“自己冷了热了都不知道。什么都得我帮他想着”…….  相似文献   

8.
声音     
《语文学习》2010,(3):79-79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伪问题.——钱学森的大成教育思想.其实就是通才教育的别名。钱学森.难道不知道通才教育是世界大学所遵循的通例?也许.这里蕴藏着他的苦心.他把自己感同身受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自由”氛围叫做“创新”.也是如法炮制。我觉得老先生这个圈子兜得太大了.教育界人士也没有领会。之所以说“钱学森之问”是伪问题.就在于.  相似文献   

9.
寻找快乐     
有则寓言讲.一位花天酒地的国王总是郁郁寡欢.便亲自外出寻觅快乐。当他看到一位穷苦的农夫正放声唱歌时.就问:“你快乐吗?”农夫回答:“当然快乐。”国王颇感费解:“你这么穷.也能有快乐?”农夫回答:“我也曾因为没有饭吃而苦恼而苦闷沮丧.等我遇到一个没有手的人以后.才发现我比他快乐得多.我可以用双手去播种、耕耘。”  相似文献   

10.
童言童语     
《母婴世界》2013,(1):93-93
说爱你 乐雪儿(郭明宇) 从教会他说爱你之后,他用得越来越灵活了.早上,困得实在不想起来,可乐宝宝他想起来了啊,他就跟我说:“妈妈,爱你哦。快起来吧!”好吧,听到甜言蜜语,再困也得爬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小涛气呼呼的来找我,说某某同学在他面前说“杀猪”,让他气愤不已。我当时马上就明白了小涛气愤的原因。原来他是回民。同学在他面前说“杀猪”.显然冒犯了他们的民族禁忌。之后.上思想品德课.需要一个学生朗读课本中的引文,大家踊跃举手。小涛的手举得很高,我叫他起来朗读,  相似文献   

12.
一天我和一位八年级老师聊天.她说起她们班有个智障学生.连字都不认识。有一次.这个学生在课间和另一个学生打架了.这个学生先动的手。事后.老师对他进行教育,他振振有词,最后.他对另一个和他打架的学生说:“你看我打你了,你也打我了.我给你道个歉.你给我道个歉.我们就和好吧!”他说的这番话.让老师们想都没想到。他虽然连字都不认识.但在处理问题上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化解矛盾.而且语言表达得很准确、清晰。  相似文献   

13.
渴——喝     
我的表弟是个聋哑人,上聋哑学校学习一年多了。星期天,他上我家来玩。我们下棋,打扑克,玩得可有趣了。可是,他比比划划地和我“说话”, 我就不懂了。有时憋得没办法,我只好在纸上写几个字,问他说的是什么。他也在纸上写几个字,虽然不连贯,还有错别字,我也能猜出他的意思来。  相似文献   

14.
有一只小豚鼠长到了独立生活的月龄。被父母从家中赶了出来。可是,他懒惰得很.就知道玩.不想打洞安家。没有地方住.他就向犰狳借房子:”犰狳大哥.我连个安身的地方也没有.能让我在您的家里住下吗?””可以。不过.你要住在我的前厅。“犰狳想了一下.回答道。  相似文献   

15.
娃娃生气了     
玉米  ;罗曦图 《顽皮娃娃》2008,(20):F0002-F0002
爸爸要去钓鱼,娃娃也要去。“不行,娃娃,外面太冷了!”爸爸说完.拿上钓鱼竿就出门了。 娃娃很不高兴,嘴巴噘得高高的,快要碰到了鼻子尖,眼泪在眼睛里打着转转。“妈妈,我想和爸爸一起去钓鱼,可是他不带我去。”娃娃扑到妈妈的怀里,委屈地说。  相似文献   

16.
在观看文艺晚会时,我们常看到有“反串”节目为晚会助兴:影星反串唱歌,歌星反串演小品等等.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经常也“反串”,他的业余爱好之一便是做数学题。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他做过的一道题目.看看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或是比他解答得快一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夏天 《幼儿教育》2011,(12):14-15
白燕升.央视戏曲频道知名主持人。荧屏之上,他儒雅帅气、神采飞扬,凭借自己的好学、真诚和对戏剧的酷爱。经过多年的努力,将一档原本并不算时尚、不够前卫.也不受“大众”关注的戏曲节目主持得有声有色.成了戏迷朋友和广大观众喜爱的精品节目。那么,走下荧屏,白燕升在家庭生活的舞台上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现采撷一组他与女儿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主持”生活这出大戏的。  相似文献   

18.
机器人阿愣     
两色风景 《小火炬》2011,(11):29-29
米浆博士的工作又多又重,他常常忙不过来。“我得做个帮手。”他自言自语。于是.太阳能机器人阿愣诞生了。他的身子方方的,头也是方方的,胳膊和腿也是方方的……看上去就像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纸箱堆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六·一”庆祝会上,校长公布三好学生名单,当我听到“王友军”这个名字时,一个淘气、顽皮的小男孩的形象便浮现在我眼前。 事情还得从一年前王友军刚上学前班说起。那时的王友军淘气、顽皮是出了名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离开座位乱窜;上音乐课,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学一首新歌”,歌名还没说完,他就说“这首歌我会唱”;老师提问,他手也不举就大声说“我知道”;课  相似文献   

20.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