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莽原》在翻译上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鲁迅的强力引导,另一方面则与各位译者的个人志趣相关。在鲁迅的影响下,《莽原》确立了"有益于中国"的基本原则,因之而对俄罗斯文学、日本文论关注甚多。鲁迅所译日本文论与韦素园主导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是《莽原》最为突出的成绩。鲁迅所译日本文论常"深得其心",是其建构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他山之石。韦素园将具有沉重、荒凉而又韧性气质的俄罗斯文学引入《莽原》,无疑增强了新文学可借鉴的外来营养之厚重度。鲁迅等人在《莽原》上的翻译实践之所以可贵便在于"和而不同"的共同存在,在鲁迅所倡导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个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足够尊重。  相似文献   

2.
中国"贵和"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及体现其精深的辩证色彩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贵和"思想仍然彰显其历久弥新的魅力,同样给予现代教育以深刻的启示:一要树立"和而不同"与对话的教育理念;二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三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胡适同是二十世纪两位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巨人,可我们注意到,他们在政治层面上的建设上亦有着独到的建树,他们都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参政意识,不同的是,鲁迅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政治的反思与批判,胡适则注重现实制度的改良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贵和"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及体现其精深的辩证色彩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 "贵和"思想仍然彰显其历久弥新的魅力,同样给予现代教育以深刻的启示:一要树立"和而不同"与时话的教育理念;二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三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胡适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们在现代儿童教育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实践,形成了“幼者本位”、“自立成人”等科学教育理念.但是,胡适与鲁迅在儿童价值观取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认识和发掘两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汲取其教育精髓,对于矫正、更新当代儿童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塞万提斯和鲁迅都在不同意义上开创了现代文学,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双重现代性建构。本文对塞万提斯和鲁迅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独特的开创意义与内在源泉进行比较,试图凸现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认识文学创作的本质内蕴。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胡适同为二十世纪的文化大师,同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他们对待无爱婚姻的态度却迥然相异,由此影响制约了他们婚外爱情的不同结局。鲁迅与胡适不同的婚恋观引发了人们不同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11.
陈晓鹤 《考试周刊》2013,(50):20-21
鲁迅先生的《野草》是现代散文诗创作的高峰。《野草》中有九篇文章都采用"梦"的形式,以"梦"为创作意境。文章认为,这得因于"梦"的本质、特点与意义,是鲁迅先生"某种愿望的达成",是其忧国忧时、彷徨、苦闷心境的外化。借此非现实化的创作意境表达的是鲁迅先生对旧制度旧文化的否定与批判、对生存本质的叩问、对生死辩证的探究、对自由人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3.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4.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支,并以其显著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给予过强烈的关注,对史籍《蜀碧》、蜀籍文史专家的推崇,对巴蜀文学的历代辉煌的由衷感叹,与历代蜀人的心灵共鸣,对巴山蜀水的喜爱,对巴蜀人文情怀的赞叹,影响着鲁迅思想的形成和生活、创作的方方面面,同时鲁迅对巴蜀传统文化的评述和解构也为现代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真正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革命的真相是,主将们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地否定批判,与传统文化"中断"或"断裂",尽管在态度、语气上使用了较为偏激的说法,但这不过是一种思想改良的策略,相反,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些最勇敢地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革命者,恰恰也正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王统照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比较两人的经历和著作,可以发现,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影响了他们的家族命运和人生道路,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他们人格气质的差异,两人在写作上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内涵和创作姿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白话文学及新文学运动之初所发生的"文"、"白"和"新"、"旧"之争的一部分,胡适与辜鸿铭之间文学与文化的分歧,从表象上看,集中于他们对中国文化与文明的现代化途径与方式的不同认识上。但其焦点,却在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本质性理解和现代价值之评价上,在于他们对文化与文明的真正涵义与基本旨归的认识与实践方式上,在于他们对传统道德理性与现代科学理性彼此在现代思想、学术与精神生活领域的冲突与如何协调平衡上。  相似文献   

18.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则确立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的经典格局。明中叶以后,小传统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活力空前旺盛,"四大奇书"作为俗文化经典的地位在明末清初得到确认。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鲁迅等学者致力于确立"四大章回小说"在主流文化中的经典地位,将其从边缘推到中心。1949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四大名著",当代教育导向与传媒力量、文化消费结合,成功地确立了"四大名著"作为文化经典的地位。大体说来,"五经"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中古时代相终始,"四书"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近古时代相终始,"四大名著"经典地位的建立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作为社会上的广义的"仁人志士"通常所抱有的庞大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意义,其整体上的思想质地,既有现代性与传统的贯通,又有西学特色与民族文化要素的结合,属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种新气象。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中,胡适是最有清醒的、自觉的和鲜明的"文化使命感"的一位,他对于"文化使命感"的反复提出(从"为国造因"到"再造文明")及其践行,实质乃是一种"文化报国",即从深沉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本着对世界文化潮流的把握,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包括文化国情),而立志以个体的社会文化活动,报效于民族和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整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又集中表现为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一种可贵的努力。如果说有什么"胡适思想"的话,此即"胡适思想"的精髓;如果说有什么"胡适精神"的话,这同样是"胡适精神"的最具光彩、也最具深刻文化价值内涵的一面。其实际的社会影响,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从‘五四’开始形成的新文化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