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英国教育人类学的缘起与发展主要是由文化人类学家所推动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对于学校教育、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与文化功能,尤其是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等问题的关注,促进了英国教育人类学的奠基与发展。本文论述了20世纪以来英国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的结合,着重讨论了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对教育问题的启示,以期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有所借鉴。此外,英国文化人类学研究视域下的"人种志",即"教育人种志",是本文所突出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对我国现代教育具备启示意义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3.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创新",社会建设伴随历代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经历世纪轮回,社会建设的内涵已突破"将社会建设等同于各种社会事业建设"窠臼,逐渐深入到资源配置和改善民生;外延不再泛化为"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建设的总名",而逐步锁定于利益协调和格局优化;领域逐渐回归"社会性",不再从属于政治或经济领域;主体不再是"补政府设备之不足",突出了"社会"的主体地位;目标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或笼统的"富泰康乐之社会",而聚焦于民生改善和利益关系协调;手段不再泛化为民主政治、文化、心理和教育等,则集中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发展路径优化。这些历史转向具有内在的动力机制、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研究取向和关键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5.
社区研究有社会学和人类学两种传统:社会学的社区研究在文明社会内部进行个案调查,人类学的社区研究在异文化社会中研究封闭社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中国的社区研究同时在这两种传统的影响下得到确定和应用。人类学传统的社区研究在中国遭遇"代表性"的质疑,这导致了两种回应结果:一是通过将社区与国家、大社会的时空结合,丰富并拓展了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内涵。二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学人在反思过程中,既肯定社区作为完整个案本身的人类学意义,又提出从社区个案到区域类型再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扩展社区的社会学研究思路。对社区与外界联系的强调既是学术本身内在的发展逻辑所致,也是一代学人重建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的体现。未来的社区研究要承袭此前将社区与外界联系起来的研究脉络,但更应该重视社区作为一个独特世界所具有的地方性意义和对多元社会文化所具有的贡献,这是新时期学术与时代共同赋予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景观作为一种“可视”之物,在讲述物本身故事的同时,映射整个地域的社会文化史。文章结合人类学对物、景观和记忆的研究,对云南建水朝阳楼进行系统分析,超越原有的都市人类学或者建筑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来看城市,认为城市不再是简单地充当一种“区域”“载体”或者是“建筑群”笼罩下的一个异于“乡村社会”的空间,应该是一种具有生命的存在。对城市的研究应该超越已有的范围,延伸到对城市的景观、记忆、日常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回族文化在"主流"社会当中经常会被边缘化,而女性历来又是人们传统思维中相对于男性的"弱者",因而有必要针对回族女性这一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予以关注和研究。文章以回族女性节日——法图麦节为调查对象和研究切入点,通过亲历过程,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节日过程、宗教仪式进行观察和深入分析,对节日中的性别分工、两种性别的地位以及两种性别的关系等社会性别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构建和谐的两种性别关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自人类学发端开始,在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研究就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而语言学的研究亦从未离开过人类学关乎文化命题的讨论。语言人类学就是在两个学科的交错互动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定位,即研究语言、文化及人类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后,新文化史作为新社会史的一种批判,在欧美学界逐渐兴盛起来,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转向、文化人类学、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年鉴学派共同在学理上促成了新文化史的成形,加上经历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政治运动的左派知识分子的推动,文化转向成为了代表历史学典范转移的一种话语。而新文化史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维系其合法性。首先是不断调整文化的定义,从偏重解读符号体系的意义转向将符号与实践相结合;其次是调整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再将社会排除在文化分析之外;最后是更新对客观性的理解,不再把文学叙事同虚构必然结合在一起,并且开始重视虚构背后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一直集中在民族旅游上,其投射焦点主要在于"旅游开发规划"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二元矛盾。自此,民族文化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进入视角和核心内容,并引发了许多有关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商品化、文化舞台化、文化真实性、文化变迁与传承等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旅游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将"文化"等同于"人本身",以"文化研究"代替"人的研究",导致旅游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伦理,已经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德"或"母德",这是在长达2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经过以后历代的兼收并蓄和对立融合,发展成为儒、道、佛融合一体的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促使我们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时代的反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东西方道德观的比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医学人类学作为一种应用理论所赖以确立的历史语境。着重强调了两个主要的理论分支:非西方医学和西医文化。(1)陈述了疾病的成因,医学用于社会控制的政治功能,医治者在非西方医学体制下的文化角色。(2)强调当今的主题是应该把西医当作一个文化系统来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当今的理论应该如何指导研究者去应用医学人类学的专门技能进行针对全球疾病的可持续性防治,比如艾滋病和肺结核。重点在于解释该理论的主要原理,包括治疗过程、健康公平性、健康和疾病的社会结构以及对健康和治疗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医学人类学作为一种应用理论所赖以确立的历史语境。着重强调了两个主要的理论分支:非西方医学和西医文化。(1)陈述了疾病的成因,医学用于社会控制的政治功能,医治者在非西方医学体制下的文化角色。(2)强调当今的主题是应该把西医当作一个文化系统来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当今的理论应该如何指导研究者去应用医学人类学的专门技能进行针对全球疾病的可持续性防治,比如艾滋病和肺结核。重点在于解释该理论的主要原理,包括治疗过程、健康公平性、健康和疾病的社会结构以及对健康和治疗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留存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古老仪式,作为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表征,历来颇受各领域学者们关注。文章在旅游情境中透视乡村仪式"展演",并与之文化变迁做尝试性地辩证讨论,认为作为"展演"的乡村仪式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旅游蓬勃发展的产物。"地方性文化"在"社会剧场"中呈现出剧烈而明显的文化变迁,它影响着地方认同而又被其影响,需要协同社区参与发展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钱海荣 《现代语文》2005,(3):124-125
一、文化:复合整体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历史、数学等.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其名作<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具有经典意义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教育人类学家明确提出了建立学习人类学的理念,并将其确定为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在美国,学习人类学的理念发端于文化传递理论,其理念在教育人类学领域中确立后出现了研究文化习得的转向,此后在情境学习理论和学习的社会理论推动下,迈向了实践本位学习的研究,成为西方学习理论的主流话语.学习人类学的研究为教育人类学研究学习问题提供了人类学经验,拓展了当代教育学科的文化和学习观念,充实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反映20世纪英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20世纪初的社会全景的恢宏巨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无法在灵与肉的方面实现和谐统一,个个是伤痕累累,在肉体和精神方面均遭受巨大的摧残.他们的命运暗示了在工业文明这个魔鬼的诱惑下,人们偷吃了"禁果",人们的宗教观、价值观等都已经被"异化"了,不再有正常的欢乐,人类失去了伊甸园.此书确立了作者作为一个严肃和重要作家的地位,他向人们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精神世界伊甸园的失落并进行了对之重建的努力探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人类学与教育季刊》1970年至2012年所载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分类、统计和分析,总结出美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的两大重心变化:从"学科本位"到"问题本位",从"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重视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重心的变化是教育人类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对教育人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的基本环节。调查和了解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现状,正确认识作业设计与实施局限性,转变观念,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拓展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创新作业的评价方式,积极推行主体多元、内容和方法多样的发展式评价。改变教师对作业功能、效果和补偿教学的认识局限性或片面认识,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范式。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和人生意义,让作业成为学生的生活过程和方式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