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界首彩陶为代表的皖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措施,需要大胆探索与实践:通过对界首彩陶装饰纹样的提炼、传统器形的再设计、视觉特征的动漫化和符号化,利用现代设计表现手段开发界首彩陶多层次、多途径的应用。把界首彩陶与动漫类的衍生品结合进行现代化设计,不仅能使其具有新鲜的生命力,而且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特点。这对于继承与传播地域文化起着重要的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革新提供了可行的思路与持续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线的不同概念的认识,以及它所体现在界首彩陶装饰中所产生的不同艺术特色,来进一步分析阐述线造型的内在特征及其在界首彩陶装饰艺术造型中的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文化发展有了新的契机,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将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新常态。界首彩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逐渐式微,与当代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文章以"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运用个案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深入研究界首彩陶现有产品的主要特点,为界首彩陶的当代发展指出了文化创意产业模式下的新发展方向;进而,从纯装饰类彩陶工艺品、商品包装类容器、家居生活类用品、电子媒体类消费产品及其它产品等方面,探讨了界首彩陶的新功用延伸与产品创新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4.
界首彩陶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当代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卢山义在传统烧制工艺基础上,创刻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刀马人"图案而一举屹立于国内陶艺之林。随着与时代发展同步产生的城市文化、时尚文化和流行文化等的兴盛传播,多种文化艺术品类令人目不暇接,也争夺着受众市场。在此背景下,界首彩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传承人才培养、作品营销以及衍生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着影响发展的症结,制约着对界首彩陶的有效保护。树立原创保护与工艺拓展并举的理念,加强后继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视界首彩陶文化品牌的塑造与适路营销,尤其是积极合理地开发以彩陶为主的衍生产品,应是促进界首彩陶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包装设计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具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界首彩陶历史悠久,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与经济价值。在当前界首彩陶发展中,存在诸如"生产规模小,经济上大部分依附于政府的扶持"、"传承人青黄不接,且现有传承人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烧制技艺有待进一步改进"等问题。界首彩陶要走出困境与依附,需要重视文化教育的对界首彩陶的支持和渗透,并且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同时要大力提升品牌意识。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中国传统彩陶文化及色彩在现代陶艺的作品创作中的应用为基础,论述了中国彩陶传统装饰文化艺术与现代形态造型艺术的互补,揭示了传统彩陶艺术与现代社会人生往复流转、浑然一体、互依互生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把传统彩陶装饰元素当作陶瓷艺术造型主体精神的形式载体之一,创造出具有强烈民族特性的全新的中国现代陶艺作品,从而创立一种具有民族风格和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是中国现代陶艺家共同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剪纸艺术为切入点,阐述了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应用价值,分析了剪纸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之间存在的共性及联系,将剪纸艺术的图形、色彩、文字等设计元素,以及内容与思维的方式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从而得出剪纸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丰富美化现代包装设计外部形象的同时,提升包装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把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包装设计之中,不但能体现出中华民族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更能推动包装设计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包装设计中,须深入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美,结合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感、民族性和独特个性风格的包装设计精品.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装演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具有朴实、醇厚、韵味十足的特色。它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民族以及民间的艺术理想,更是反映了艺术魅力与艺术需求。中国当代包装设计在改革、开放的格局下快捷起步、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西方等国家的文化形态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冲击着中国包装设计市场,这给我国还未成熟定型的市场带来了不少诱惑,造成了我国包装设计独立思想和语言形态的缺失,消减了民族化包装语言形式,阻碍了我国的创新道路。我国包装设计在信息多元化环境影响下,应把握和坚持包装设计的传统文化性,挖掘、整理中国包装设计中优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传统的文化思想精髓同当代设计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包装设计文化载体的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1.
视觉美术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审美元素;这些元素和我国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二者相互借鉴,彼此汲取新鲜血液。以视觉美术元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将是美术类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以界首彩陶和阜阳剪纸为例,从题材、线条、造型、色彩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如何将中国工笔画这一视觉美术的审美理念与表现方法合理融入界首彩陶图案设计中,以解决在当前界首彩陶发展中图案题材及雕刻手法过于单调等问题,促进界首彩陶图案的创新与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2.
传承、融合与超越——现代包装设计的传统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以现代为导向的设计学科。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中国现代包装设计应更加注重民族文化内涵。顺应时代消费观念,将回归、寻根的民族意识融入其中,逐渐尝试继承发扬本民族悠久文化传统,将中国式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创造出民族特有韵味的包装艺术,直接表达本民族的心理,使之用于今天和未来的社会,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传统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插画在包装设计中,从表现形式到表现手法都在不断地求变求新,但创新并非摒弃传统,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应用.文章针对传统插画的认识误区、精神特征的取向及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插画运用等方面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包装艺术中,使包装作为意识文化和经济活动的双重载体,不仅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竞争手段,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深刻的提示出商品包装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琼 《文教资料》2009,(19):89-90
包装是一种文化信息传播的载体,如何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加以传承和运用,已成为当代设计界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包装设计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吸纳各家设计精髓,并与当今流行的设计理念相融合,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包装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是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将传统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不仅丰富了包装设计的表现力,增添了商品的文化内涵,又以现代的设计语言传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吕玉龙 《文教资料》2009,(10):72-73
作为商业性艺术设计门类之一的包装设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征,随着社会大众审美意识的增强、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当代设计师如何弘扬中华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从中挖掘、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于包装设计之中,创作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艺术感染力及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图案史上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人文魅力。现代标志设计中对吉祥图案的应用,是对吉祥图案形与意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这样创造出的标志设计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征,又富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化妆品作为女性消费领域的重要商品,其包装设计对现代女性的消费视角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以现代女性的消费情意为背景,对化妆品包装设计的艺术表现特征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旨在研究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特征、品牌效应、人性化等特征,对当前化妆品包装设计的材料、包装容器的人性化表现、包装装潢设计等方面影响深远。掌握这些变化特征,有助于化妆品包装设计在新经济条件下迎合现代女性的消费情意,探索化妆品包装设计新的表现样式。  相似文献   

19.
李楠 《考试周刊》2011,(41):38-39
传统民间艺术对现代包装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民间艺术是流传于历代民间,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服务的,是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成的文化瑰宝和独特风格对当今的包装设计潮流有着重大影响。现代包装设计,既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艺术制品,所以包装设计应具有自身所特有的艺术形式,要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结合,在外形与内涵上高度统一,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开发界首彩陶的动漫化形态,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迫切需要,也是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界首彩陶题材内容的多样性、造型的符号化为动漫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特别是其"刀马人"图案,更是动漫化创作的切入点。促进界首彩陶的动漫化发展不仅可以推进其品牌化建设的进程,更能推进安徽动漫产业的向前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