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材以选文为中心体现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受教材结构方式的限制,教材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并没能给阅读教学带来客观的成果,反而或多或少地冲淡了语文教学意欲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题。只有让阅读教学从以前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糅合在一起的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并将分离出来的阅读教学内容再按照阅读教学的不同目标进行划分,进行分类组元,使单篇选文承载的教学任务单一且集中,才能有利于高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薛静 《阅读》2024,(15):23-25
项目化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具备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提供相关阅读资源、确定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阅读教学中的儿童课堂提问为研究对象,将关注的视角对准小学低年段儿童,围绕儿童原生态提问生成机制及教师指导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对原生态课堂以及开展原生态课堂提问的意义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结合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特点,论述了儿童原生态提问生成机制.最后,站在教师的视角,对儿童原生态提问教师课堂指导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能够通过以上研究和探讨,为进一步促进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由此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的核心问题.探求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从认识语文的含义入手.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它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作为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为己任的语文课程具有多种特征,而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互相排斥,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只有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有效防止语文教育中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错误,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5.
阅读活动的本质属性确定了阅读主体在阅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决定了阅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在阅读教学的初读、精读、熟读等环节,创造性地运用以写促读的策略,能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并升华阅读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读写互动是强化阅读主体能动参与的可行性策略之一,它直接指向阅读教学效益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任务驱动,促进感悟;突出主体,强化实践;培养习惯,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自主学读”阅读教学模式,提出以“读顺、读懂、读会”为阶段目标,以“会渎”为目的,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学会读书,使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改探索,我深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主学读”,能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真正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其能主动地学习阅读,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在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工作中去创新,创造奠定基础,以下是我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下,小学的主要课程语文学科兼具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工作,在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内,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如何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立足理念、丰富方法、重视课外阅读,以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教育。  相似文献   

8.
徐洪进 《阅读》2022,(79):17-19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越来越多的小学低年段语文作业选择了非书面家庭作业的形式。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低年段非书面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兴趣激发、素养提升、学生需求、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曾在《小学阅读十要》一文中指出:“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动口、动笔”。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读中学写”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相似文献   

10.
刘梦姣 《阅读》2023,(31):25-28
阅读教学是培养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探究阅读教学有效策略。通过阅读前链接生活经验,阅读中深度建构文本,阅读后迁移文本意义,从而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