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我非常喜欢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堂上我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们一起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要让学生们当小解说员,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介绍《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们在此活动中进一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于是,我满怀期待地问:"哪位小解说员来为大家服务?"学生们的反应让我有些吃惊,平时"小手如林"的场面不见了,只是"星星点点",仅仅有几个  相似文献   

2.
多一分宽容     
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发现一个学生低着头,正专心致志地画着什么。我一边读着课文,一边靠近他,看到他在画一幅卡通画。他有所察觉,忙乱地将语文课本遮盖在未画完的画上,脸上泛起红晕,眼睛不时地斜视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神情。我走到他的桌边,用手指在他的桌面上轻轻地敲了两下,又读着课文回到了讲台前。课后,我真想找他来,劈头盖脸地训斥他一顿,但我冷静一想,以往当众批评学生时,他们或低头不语,或充耳不闻,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教育的效果又如何呢?放学后,我找到他,让他把那幅没完成的画画好后交给我。我坐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只见他神色紧张地拿…  相似文献   

3.
一、让学生感到"真像"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时,遇到了这样一类题: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若干位,再向左移动若干位(位数不同),结果跟原来的小数比怎样?数据小一点儿,学生还能在那里数数,数据一大,学生们便无所适从了。怎么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关系呢?我灵机一动,便招呼同学们看着我,当全班同学的眼光齐刷刷地聚集在我身上时,我在地上画了几个格子。学生们  相似文献   

4.
叶菲 《现代教学》2010,(7):93-93
案例描述: 课上,我请学生圈画出描写萤火虫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们专心地圈画着课文中的句子,我也来回地巡视着。忽然,我发现小周偏过头悄悄地与小陆说着话。我轻声地提醒:“小周,别说话了。  相似文献   

5.
做教师的时候,我二十出头。学生小我三、四岁,是一群大孩子,整天没心没肺地嘻嘻哈哈。他们大多来自关中平原的几个县区,属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那里天高地厚,民风纯朴,赋予他们纯厚的秉性。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在那所中等师范学校,在那儿教书的三年,是我人生中一段明亮、快乐的日子。我教学生文选和写作课,在我的课堂上有一位男生,他总是低着头画东西,很少听课,或者向黑板上看。我已经注意他很久了,他却没有发现,依旧在画。他画一会儿,还不时抬起头看我一下,又低着头画,丝毫没有听课的意思。快要下课了,他依然故我。我感到胸中有一团火在燃烧。…  相似文献   

6.
学生可畏     
前不久,我应邀到江苏常熟莫城中心校上了一节课。 我教的课文是《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我说:“现在让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来,那我就拜你为师!”在我的鼓动下,学生们纷纷在书上圈圈划划,都想一试身手。 一会儿,一位叫黄菲飞的女生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有三个问题不太清楚。” “你说。”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  相似文献   

7.
进入角色,让学生快乐地走进课本 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在一次班级元旦晚会上,我发现有两个孩子表演的情景剧活灵活现,一个孩子画了个白色的鼻子在前面表演,另一个孩子在后面解说.我从中受到启发,想着语文教学是否也能用这种方式呈现呢?初次尝试后,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积极主动地化装、整理道具.从《皇帝的新装》到《小橘灯》,学生们开始热切地盼望下一次课文教学早日到来.经过多年的实践,2000年2月,这个实验课题被全国中语会教学艺术研究中心评为先进课题实验项目.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第11课《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迪学生们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妄下结论。编者的主要意图在于,通过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呢?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如果一味干巴巴地讲,学生不易接受。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的作用是提供各种良好的民主化框架,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充实填补。 现行语文教材编排了许多写景课文,文字极其优美,读来如欣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对这样的课文我经常采用师生共同读,共同作画,配乐朗诵等方法,使学生体验美。如教《槐乡五月》一文,我在黑板上画上遍地槐树的大背景,然后请学生读课文添画,学生们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0.
正下午第一节课,学生们都在进行古诗文的阅读积累。作业本上没有格子的学生,按要求在白纸下垫一张信纸,认真地完成笔记。"老师,我看不见作业本下面的格子。"说话的是赵程武,一个个子矮小,但衣着十分干净、特别可爱的男孩。"哦,那老师给你一张信纸吧。""老师,我的作业本上有格子,让程武用  相似文献   

11.
烫手的书     
焦兵书 《班主任》2009,(3):35-35
故事发生在语文课上。那节课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我在巡视时发现小鹏正神情专注地在课本上画着什么,就悄悄转到他身后,看到他把课本涂得一塌糊涂。我伸手拿起他的课本随便一翻,他的“杰作”还真不少。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第三次教《一夜的工作》。由于对课文太了解了,所以我在备课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次课虽然教学环节与以往迥然不同,但整体教学风格比较朴素。可就在我按部就班上课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课堂回放】教学时,我设计了“自读课文,想一想周总理为什么会那样受人民爱戴,并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把感受写在旁边空白处”这一环节。学生投入地进行自学课文,有序地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开始全班汇报。李瑞凯同学首先发言说:“‘他不是浏览(浏览一词读得比较重)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从这句话…  相似文献   

13.
<正>我读中学时,遇到好几位有特点的老师,至今难忘。一位是语文教师,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下一个"。那段时间,不知什么原因,语文课一半以上排在下午。春天,最困的时候,语文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文,学生们在下面昏昏欲睡。语文老师不动声色,忽然提出一个问题,指名请第一排的一名学生回答。慌乱间,那名学生报了一个答案,老师轻轻摇摇头,轻轻吐出三个字——下一个,然后,又是"下一个"。最长的一次,全班半数学生站在那里,直到有人回答正确。  相似文献   

14.
会想才能会写。在写作时,丰富的联想可以开扩思路,拓深意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就要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新教材S版《学会联想议论》这一单元独辟蹊径,运用图画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在上这一课时,我首先尽可能地引用课文中的插图——华君武的《谢谢吴云帆指出我画中的错字》。围绕这幅漫画,我提了三个问题:①这幅画画了什么?②它表现了什么?③看了这幅画,你想到什么?第一、第二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读懂图画,弄清图意,为第三个问  相似文献   

15.
在《壁虎》一课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顺序地写),我在教完第三段之后,要学生仿照第三段老师的板书,自己读—读第四段的课文,把壁虎怎样捉远处虫按照课文的顺序板书出来。学生的情绪明显地高涨起来,读、画极其热烈。一个学生这样板书:爬→停→爬→蹿→吞吃。学生的板书完全有道理,他掌握了壁虎捉远处虫的连续动作,可见他经过了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过程。教学生板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  相似文献   

16.
在一年级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许多孩子在做作业时缺乏自信心,我是这样帮他们树立自信心、训练“胆量”的:一、让不敢下笔画的学生消除胆怯害怕的心理这种类型的学生严重缺乏自信,胆怯、谨慎、心理素质脆弱、想像力差,做任何事都比较被动,总怕自己画得不好,老师和同学会笑话他,所以不敢下笔。针对这种情况,我从最简单的基本形入手,引发他们想像,哪怕他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是一(1)班的刘春亭同学,在学习画小乌龟时,同学们都开心地在画,他却拿着笔不敢画,我亲切地问他:“你怎么不画?”他支吾地说:…  相似文献   

17.
教学案例: 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在一个正方形里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在下图中画出不同的剪法." 我预设学生的答案为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如下图: 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得出这三种剪法,教学似乎很顺利.正当我要出示下一道题时,一学生举手说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不置可否地将他画的图用屏幕展示(如右图),看到图形,其他学生纷纷说道:"不对,不对!不能这样剪!"  相似文献   

18.
跳房子     
在家里,我和伙伴们经常会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叫做"跳房子"。我们来到一片空地,在地上画十个格子。第一排是一个长方形格子,标注数字"1";第二排画两个格子,标注"2""3";第三排  相似文献   

19.
刘敏 《现代教学》2013,(9):45-45
在上《买椟还珠》一课时,我先疏通了一下词句,学生们记得很认真,翻译得也不错。于是,我提问:"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语文课代表率先举起了手:"告诉我们做事不可舍本逐末。"语文课代表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也许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结束了,但我觉得不放心,学生们未必理解"舍本逐末"的意思,得让他们说说清楚。于是,我追问:"什么是舍本逐末?在课文中是‘谁’舍本逐末,他‘舍’了什么,‘逐’了什么?"不料一场风波由此而起。小A说:"谁’是指楚国人,他舍弃了成本。"我马上反驳:"可他的匣子卖了珍珠的钱呀!不吃亏!"  相似文献   

20.
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进行"轴对称"一章中的一道习题的处理中,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和严密性。这道题是"拓广探索"中的第13题:在纸上画五个点,使任意三个点组成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这五个点应怎样画?我问:"谁来画一下图形?"黄新浩同学(一个学习中的佼佼者)到黑板上画出五角星的图样,他说:"五角星的五个顶点中的任意三个顶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同时他用粉笔画出图形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如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