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爱"告状",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中有些喜欢找上班主任说"老师,××打我"、"老师,刚才上课谁吃东西"、"老师,××上课讲话"……每天,老师面对这样的"告状",听多了,也就厌烦了,常采取敷衍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甚至厌烦这部分爱  相似文献   

2.
<正>刚刚进入青春期的A同学和B同学针对一男生的意外受伤展开了他们自以为"成熟"的讨论,孩子们的一句"男子医院"也许只是出于猎奇或炫耀的心态,却深深触动了杨老师的神经,从小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杨老师尴尬地选择了回避,然而这一窘迫的举动不仅不能平息学生对"男子医院"的好奇,反而更加让学生觉得"不能谈论"的性话题就像潘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2012,(8):71-71
正家庭作业与台风老师:你家那边昨天晚上刮风了吗?学生:报告老师,没刮风!老师:拜托!那就把字写正了!别让我看到你的家庭作业,就以为刚刮过台风!坚持自己的观点上英语课,老师突然点我的同桌做选择题,同桌站起来半天不语。我以为他不会,赶快小声支援:"选A!"结果,同桌沉默了一阵,说:"C。"老师看了我们一眼,开始表扬同桌:"马××同学是好样的,坚持自己的答案,虽然  相似文献   

4.
<正>在许多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便会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老师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出了……"等诸如此类的表扬。如果有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老师的标准,我们又会听到:"如果你把××读得更重或者更轻肯定会更好!"于是,学生要么用提高一个八度的嗓音使劲地读,要么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轻轻地读。然而,这样的朗读真的有效吗?这可能是盘桓在我们语  相似文献   

5.
教材解读"读"什么?我认为老师们最为关键的是怎样"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想用以下实例来说明教材解读到底应该"读"什么. 例1:"读"教学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中有如下形式: 6×3=20×5=700×800= 60×3=20×50=70×800= 600×3=20×500=7×800= 有些老师,让学生计算完毕,答案正确就满足了——降低要求. 有些老师,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找到的规律——拔高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前不久,我自上班以来一直信奉的"抓两头,带中间;提优补差,促中等"的教育方法被自己彻底否定了。那是一个阴沉沉的星期天下午,我和妻子在超市购物,一位帅气的小伙子碰见了我,面带微笑地喊了一声"老师好",喊得我莫名其妙,因为我好像不认识他。"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想了半天,我也没想起这个孩子,只好满脸堆笑地虚假地应和道:  相似文献   

7.
由一堂作文课引出的联想日前在一所学校听作文课,老师出了一个半命题作文《××的老师》,一位学生决定写《幽默的数学老师》。老师问:"你想写数学老师哪些幽默表现呢?"学生挠挠头说:"数学老师上课时,经常打喷嚏。"此语一出,全班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8.
<正>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首因效应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因此很多人都非常重视首因效应。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重点介绍了如何第一次确立班委会、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活动……总之,非常重视第一次,这也说明首因效应对学生的作用是非常强的。记得我们班的学生在四年级时,都是十一二岁的年龄,对于"谈恋爱"是比较朦胧憧憬的,但他们还是不十分明白。在学生的一次告状中听到"×××"和"×××"怎么样了。"×××"喜欢"×××"的声音,一次次的告状都涉及男女同学的相处。自己在生气的同时也在想:  相似文献   

9.
<正>"×××!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是少年梁实秋在课堂上被老师叱骂的话。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文,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  相似文献   

10.
正难以完成的命令上高中时。一次上课,课堂秩序混乱,老师一怒之下揪起同学甲,说:×××,你给我站墙上去!如此口误同桌的东西掉地上了,弯下腰去捡,偶用脚踩之,不料踩中其手,同桌大怒:"敢踩我脚?!"送外卖某大学。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发现门口一直有个身影在游荡,估计是学生迟到不敢进来。老师道:"外面的同学,进来吧。"那人走进教室,缓缓开口:"请问,是谁叫的外卖?"让你管闲事昨天在公交车站等车,看见一  相似文献   

11.
情景描述: 这是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学习内容是"比高矮".课上,老师请一位学生站到讲台旁边,问大家:"这位同学是高还是矮?"学生有的说"有点矮",有的说"高",有的说"不高不矮"……嚷成一团.这时,老师让这位同学分别跟一个高个同学和一个矮个同学比身高,并要求学生用"××比××高,××比××矮"的句式说出比较的结果,最后还总结道:"高矮不是固定的,关键要看和谁比."  相似文献   

12.
<正>"老师,张×又指示刘×冲散了我们的游戏队伍!"话音刚落,低年级老师便找上门来,还没来得及解决,又有几位同学来找了。"他又随便拿别人东西,还动手打人,出口骂值日生……"一接上这个班,张×和刘×率先在我大脑里注了册,他俩是班上乃至学校"闻名"的后进生,光顾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结对成双出出进进,迟到、不交作业已是习以为常的事,只要老师不在,教室里就被他俩搞得乱哄哄,同学们都叫他们"老油"。开学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老油"的厉害。我与班上同学正谈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14.
正江西省内各大高校的一项抽样调查为中,"上课玩手机"高居第一。课堂上玩生道德准则与行为准则的下降。但我们绝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每天手机,让老师很"受伤",严重干扰了教育不能因此过多地苛责学生,首先还是要从上课都会玩手机。而湖北某高校的一项调秩序。自身找问题。北京市退休语文老师王晓春查显示,在各项令老师反感的学生课堂行上课玩手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在其所著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中提  相似文献   

15.
中午空闲的时间,和老师们在办公室一起办公.×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批着批着,她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也太不像话了,早上刚讲过的题目,××又不会做了.五道计算题竟然做错了四道!要把××找来问问情况了!"  相似文献   

16.
现象一: 老师问:"这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回答?"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我……"有几个甚至离开座位,"勇敢地"走向老师,把他的小手举到老师的眼前,甚至做一个蹦跳状.当老师说:"××,你来回答."其他学生的手依然高举着,等不及的就在座位上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读了丁丽梅老师的文章《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写的是一个经常迟到、不交作业、打架、抽烟的孩子。当他再一次打架受伤后,老师帮他包扎好了受伤的手,掏钱赔偿了打破的玻璃,并真诚地告诉他:"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句话深深影响着他,督促他努力做一个好孩子。文章最后说:"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  相似文献   

18.
<正>案例背景:笔者在珲春市一小教学期间课堂上发生的一个故事,是关于吴××这位成绩不是很好,内心善良,但又稍显自卑的学生,在我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逐渐找回自信,不断发扬自己优点的故事。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因而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等进行深入的引导,积极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去评价学生,把学生生活上的优  相似文献   

19.
一、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在某中学的课堂上,一个女生正与邻座说闲话。任课老师(男)说:“不要说闲话!”这个女同学不理会,还继续说。老师烦了,便说:“一个女生也这么不自觉,站起来!”这个女生就站了起来,直到下课。下课铃声响了,只见那个女同学把书使劲往桌上一摔。老师看到后厉声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学号×××。”这学生显得满脸怒色,毫不怯气。同学们先是一怔,随即热烈鼓起掌来,弄得老师很是尴尬。这件事,从老师的立场上看,是学生不尊重老师:不仅不服从管教,而且犯了错毫无内疚,还向老师抗议。但若…  相似文献   

20.
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能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我也经常听到学生私聊时说:"很喜欢×××老师的课,不是因为别的,只是他很上课搞笑,我们也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学会了知识。"的确,在新课程理念中,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笼络"学生,而严肃、传统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时潮,逐步走向落后或被淘汰的边缘。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