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一个阶段性行为,他们需要情感的依托、成长的认同、烦恼的宣泄、亲友的支持。可是,当许多青少年把偶像当成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时,也有一些青少年却在崇拜的狂潮中迷失了自我。我们应该反思,在多年的榜样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心声?青少年其实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崇拜偶像也许疯狂和痴迷,但他们只是想在广阔的天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隅。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不必视偶像崇拜为恶的渊薮,而是应当主动采取一种"大禹治水"的疏导方式,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去挥洒青春的激情,追逐自己的梦想,毕竟偶像崇拜只是青春期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青少年最终会从偶像崇拜中走出,去塑造自我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从自我认同和情感依恋两方面需要论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机制,它与爱完全不同。作为青少年阶段特异而合理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是对偶像的认同和依恋,而非偶像崇拜。不要轻易完全否定偶像崇拜,应在肯定其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意义上,发现问题并善加疏导。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成因有自我认同的需要、心理归属的需要、从众行为的需要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表现为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冲动性和多样性,崇拜偶像的类型和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正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教育语境中,"偶像崇拜"都是一种负面的存在,其实,偶像崇拜自古有之,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发展心理学看,处于儿童期和成年期过渡阶段的青少年由于在心中还未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形象,那些公众人物中具有他们向往的某些特质的人物就成了他们认同的偶像,满足了他们希望成为像偶像一样的人物的自我理想,从而帮助其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岳晓东  严飞 《中国德育》2006,1(12):11-1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偶像崇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青少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行为,也是青少年走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行为,本质上反映了青少年自我确认中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等三大心理学流派的相关理论,可以比较系统地探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背后的心理形成机制,梳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的脉络。  相似文献   

9.
体育明星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学问题,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崇拜的理想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欣赏到认同的发展过程。它的心理基础根源于自我确认、情感归属和团体接纳的需要。青少年对体育明星偶像的崇拜具有双向性功能,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的崇拜要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徐晶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240-240
在青春期,个体需要面临身心、认知方面的变化,可能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他们不能确定"我是谁",也对"去向何处"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就是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这些问题,他们的自尊因此就会混淆、下降、不确定。这种自我认同危机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产生自卑。青春期自我同一性水平在性别、年级等方面显示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李北容  宋鸽  张敏 《教育导刊》2011,(12):58-60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普遍现象,引发了家长的担忧和心理学人的关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情感依恋、自我认同以及社会归属感等方面心理需要的表现,但如果过于沉溺则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心理症状,需要适当的辅导与干预。父母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接纳的态度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结,进而有效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历程。将他人或团体当作崇拜的对象,期望自己也能羽化成对方,或将对方视为学习的目标,以享有对方的荣誉,藉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慰藉,同时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青少年偶像崇拜虽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内容,但其基本特点主要是对外部形象的欣赏与模仿,“形象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偶像崇拜能够产生超越于现实和自我的情感体验,它排斥现实生活内容,使青少年迷恋或向往远离现实的人格形象或生活方式。同时,它还常常削弱青少年自我约束机制,对我们的伦理传统和道德规范产生破坏性影响。年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13.
薛晓阳:青少年偶像崇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许多青少年为偶像所迷恋,甚至痴迷和疯狂。今天,约请各位,想就这一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刘岚:偶像崇拜的确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结。有时它确实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比  相似文献   

14.
《快乐崇拜》是“世界真精彩——面对流行”选择模块中的第一课时,也是青春期教育中关于自我同一感辅导的一堂课。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一个非常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现象。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一、新时期偶像崇拜对学校榜样教育的冲击作为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一种亚文化和特殊社会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是广大青少年在一定成长时期的必然心理需求和过渡性需要,往往能够反映青少年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因而具有自发性、认同性和情感性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渐独立  相似文献   

16.
何为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是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国外专家将偶像崇拜定义为一种反常的拟社会关系,在卷入和成瘾的动力所驱使和推动下,会导致偶像崇拜人产生各种明显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青少年儿童较轻度的偶像崇拜是正常的情感依恋和虚拟人际关系状态,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但过分沉溺偶像崇拜则可能发展为情况严重的心理问题. 孩子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 对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流派有不同视角.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看,成长中不断发展和加强的性本能使青少年儿童越发感到压抑,因为内驱力不能直接指向身边现实中的对象(父母或同学),因而,他们的情感和幻想往往指向一个遥远的人物,而这恰恰使魅力四射的偶像对他们具有了独特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青春期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一直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的现象,有其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综合因素造就了青春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多样性和不成熟性,认真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引导青少年在人生转折时期正确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是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寻找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小说主人公们从对父亲的寻找、情感的寻找和文化认同的寻找三个方面反映了他们在本我、自我、超我进行的探索,折射出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自我寻找这一阶段,正是通过种种寻找和磨砺,才能形成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建立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追星族""超女热"等偶像崇拜行为。为了全面了解当今少年儿童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1年5月在全国开展了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情况调查。《人民日报》2012年3月2日消息称,历时近一年完成的"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研究报告"显示:少年儿童最崇拜的偶像是歌星(37.0%)、影星(20.5%)、体坛明星(10.3%)。而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英雄、政治人物、军事人物等均为3%左右,科学家只有2.3%。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的生理渐趋成熟,开始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自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试图对比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的特征。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从娱乐/社交发展到对偶像的个人化和迷恋,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在对偶像或其衍生品的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方面展开。研究以1,310名香港中学生和大学生为样本,验证了由5个一级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因素和3个一级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因素组成的原始因子模型,后者更容易被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所预测。由此,偶像可以是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的对象,其中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对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依赖较小,也不会导致追星中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和痴迷化现象,所以它相较于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更能解释青少年追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