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遗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活态固化”保护性手段;非遗档案的“固态活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基本要求.通过非遗档案实体的传统服务、流动展示、主题展览和学术推进,通过非遗档案内涵的物化创意、实景再现、技术融合和旅游活化,就能实现非遗档案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发展目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牵动着每一个燕赵儿女,而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沧州落子戏、耿村故事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新的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建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上,通过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机理,从完善非遗活态传承的利益网络治理、注重非遗活态传承的物质载体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模式以及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制度与保障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拥有自身的思维、文化和创新优势,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上有其不可小觑的能量。本文以嘉兴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嘉兴非遗的认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嘉兴非遗提出建议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就业现状,将本土非遗技能传承与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开展系列化非遗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积极传承、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实现传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在我国的非遗保护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主管部门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公共性意识不够等。为使我国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政府必须转变态度和做法,避免使其功利化、加强有关非遗的基础教育等措施。面对如火如荼的非遗保护,大力研究非遗的内在含义、分析其问题所在、探索其保护对策,将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洁 《西部素质教育》2022,(1):前插1-前插2
早在2003年,我国便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广泛展开,一批又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得到抢救、保护与传承.但是非遗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成效,因此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