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运河文化到淮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运河文化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运河文化的开拓、包容、沟通、交流的特点。对淮安精神团结、创新、实干、自强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大运河保存了城市的记忆,决定了淮安的品质、展示了淮安了风貌、塑造了淮安精神、支撑了淮安发展。可以看出运河文化可以折射出淮安精神,淮安精神正在展现运河文化。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杭大运河2 000多年的发展史上,淮安一直处于重要的转轴地位,境内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运河以及相关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展开,将淮安运河遗产纳入自然和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廓清遗产构成、评价遗产现状、厘清存在问题,对于弘扬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淮安形成了诗歌兴盛的局面,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运河的枢纽地位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员,促进了淮安文教事业与诗歌的兴盛。运河独特的风物人情构成了淮安诗歌特有的表现内容。而其南北融合、真实性的艺术特点,亦由淮安地处京杭运河中部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淮安诗人由此走出狭小区域,赢得了当时诗坛大家的认可与称道。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年来,翻译的定义逐渐发展成为“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的作用表现为“对文化身份的塑造”.2011年开始的运河申遗项目带动了在运河文化中处于转轴地位的淮安运河文化的发展.在运河区域,淮安传统建筑反映出运河文化南北融合的特点.本文从运河文化视角下发掘淮安传统建筑译本的意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解释译本,为运河申遗提供外宣支持.  相似文献   

5.
沿运城市应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取得成功的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有“运河之都”称号的江苏省淮安市,是沿运城市中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应努力整合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进行运河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推动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高淮安在沿运城市中的影响力。淮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走出一条有运河特色的鲜明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京杭运河苏北段沿岸城市淮安、扬州开展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战略,认为可以依托运河文化主题强化文化、旅游合作以及创意产业融合,开展产权共享、影视演艺、创意设计等多层次合作,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业态和多样性文化旅游区,这对于传播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化形象、合作打造运河文化品牌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河淮安段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运河申遗的大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梳理和评估相关的文化遗存。历史上的淮阴即今天的淮安与运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境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的文化遗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保护,以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淮安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再加上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北部航道的逐渐淤塞,一种特有的景观——“南船北马”局面在淮安形成。伴随着南北人员汇聚和物资交流而来的,是淮安这座内陆港口城市的繁荣,以及以平民文化和商业文化为特征的运河文化的极度繁盛。  相似文献   

11.
位于淮河下游之淮安,因又控扼古今泗水入淮之河口,所以春秋时期前即已是江淮间与河淮间水运交通要津。春秋至战国期间建成鸿沟水系,自也成为沟通江、淮、河、济“四渎”之运河水运枢纽。隋通济渠与唐宋汴渠建成,使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后至元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通航,特别是明、清时期,漕运总督设于淮安府,使之成为指挥漕运的中枢所在。  相似文献   

12.
奚敏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4):114-117
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以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风景名胜著称于世,历史上曾与扬州、苏州、杭州一起并称为运河线上四大都市.本文以SWOT模型分析法为主,通过对淮安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会、威胁以及淮安市自身旅游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对未来淮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定位、宣传营销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河文化导览词属于外宣文本,导览词的翻译不仅要体现其信息功能,还要体现文化交流及交际功能。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三维转换理论,提出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原则,并以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导览词翻译为例,分析译文的可取之处及存在的问题,为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实践及理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以课程为核心,依托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建设运河文化综合实践基地,将"运河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编写《运河流过我家乡》系列校本教材。同时,建设"多彩运河娃"课程超市,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舞台,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校本研修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淮安运河村战国墓的木雕鼓车为迄今先秦考古中所仅见,是国家一级文物。对它的发掘、研究和复制,不但是对该车的抢救和保护,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历史文献所进行的一次先秦鼓车的实验考古。通过发掘、研究和复制,基本查清了先秦鼓车的形制和结构,掌握了该车工艺和装饰特征,得到了一辆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木雕鼓车展品。该课题是对中国古代车制研究的一个贡献,也为研究和展示中华文明和淮安悠久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16.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把淮安运河文化引入到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丰富了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在世界上无可比拟,因此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应当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大力发展运河旅游业。通过运用SWOT方法,分析发展江苏段运河旅游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建议充分利用优势,改变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挖掘中国大运河文化、提升江苏旅游形象的对策。提出弘扬运河文化,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运河资源,打造"江苏运河之旅"旅游品牌,设计精品旅游线路,策划运河旅游节事活动,提高配套设施与服务,加强运河旅游宣传推广等具体措施。运河旅游的发展会促进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进而全面提高江苏省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8.
<正>淮安,地处苏北中心,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境内书院林立,清末江北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江南大学堂等一起,共开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淮安教育薪火传承,蓬勃发展。近年来,"学在淮安"品牌孕育发展,"幸福教育"理想得到全面实践,优质、普惠、特色、创新、服务的淮安教育正逐步形成,淮安教育的美誉度、满意度、均衡度、幸福度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京都小学坐落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畔,始建于1931年,2001年旧地重建,现有艮山和流水两个校部。学校秉承"以运河精神孕育水德少年"的办学理念,践行"上善若水,博学笃志"的校训,凸显"运河文化"办学特色,坚持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打造一所奋进、包容、创新的运河沿岸名校。学校基于运河文化建立了"若水德育"体系,通过举行与运河文化相关的"五节""四礼"等特色德育活动,致力培养厚德、博识、健体、尚美、敏劳的"水德少年"。  相似文献   

20.
淮安本土文化引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是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于2016年12月开题研究。经过笔者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对淮安本土文化中的运河文化、名人文化、淮扬菜文化由知之甚少而变得知之较多;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可喜的,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