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闻自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口号。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它似乎意味着可以从心所欲地从事新闻实践。有哪一个新闻工作者能泰然面对想写而不能写、想说而不能说的窘况呢? 在一般新闻受众看来,“新闻自由”似乎又保证了自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新闻。又有哪一个受众会欣然接受经过着意筛选过滤、只体现特定倾向性的一面之辞呢? “新闻自由”的反面似乎是新闻管制、新闻封锁、新闻检查之类丑恶的东西。又有哪一个政府或统治集团愿意担一个“箝制舆论”的恶名呢?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真实及“宏观真实论”思维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涂艳  秦志希 《新闻界》2001,(2):23-25
新时期以来,对于新闻真实理论,我们经历了由“本质真实论”到“宏观真实论”的提法的转变,其后人们又对“宏观真实论”提出了质疑,我们是不是又在琢磨该以“××真实论”取代“宏观真实论”呢?可是我们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事物现象真实之外提出“本质真实”、在单一事实真实之外提出“宏观真实”?这种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似乎有必要对这种新闻真实理论的思维作一番思考,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真实本身的问题。一新闻真实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对于客观…  相似文献   

3.
书籍装帧: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人:速先生和朱先生从事书籍设计都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如今还在继续探索、实践,不断设计出新作品,为书“做嫁衣”无数。到目前为止,自己最满意的“嫁衣”是哪一件呢? 速泰熙:很多设计,刚做出  相似文献   

4.
集团的隐患     
每期五年规划都会有一个热门话题。“九五”规划时说的是“造大船”,“十五”规划直接就是“组建集团”了。如今,“大船”有了,“组建集团”方兴未艾,“十一五”规划又在倒计时,将会有个什么样的热门话题呢?是不是应当说说“生产精品”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最近外出采访,连吃“闭门羹”。几个被采访的对象,都是在当前改革中做出了成绩的先进人物。但他们对记者的采访,似乎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忧虑,都表示不愿当“新闻人物”。他们怕什么呢?据了解,一些科研人员怕“树大招风”,怕惹社会上的闲言碎语,打扰了自己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影响出成果。个体户、专业户怕“乱蜂采花”,怕“露富”后引  相似文献   

6.
希腊神普罗克拉斯提斯有一张铁床,他常使被劫者卧于床上,比床长者斩去过长部分,比床短者,强行以床拉齐。博物馆概念是否需要成为一张“床”呢?如果是的话,哪部分过长呢?当代博物馆究竟要适应什么样的一张“床”呢?谁又来确定这“床”的长度呢?构成“床”的长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本文便从当代社会对博物馆概念的需求;形式结构化博物馆机构与社会化规定的博物馆机构的差异;宽泛博物馆概念和限定性博物馆的概念分析;分析确定博物馆概念的四大因素以及如何走向更趋合理的博物馆概念五个方面,评介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概念的研究,并试图提出,博物馆界对“床”的辩证认识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反馈”     
国家生存活力的源泉是什么?是人民。加拿大拿出中央财政的一半用于福利,当然是用于社会,用于人民。 人民得益,这才是激活国家生存活力的根本。 昨天为人家的失业者鸣不平,(以此来证明“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今天又为人家的纳税人叫屈而指责失业者,以此来证明“不公平”、“平均”、“养懒”,叫人相信哪一种说法呢?  相似文献   

8.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9.
人物新闻的主角是人。可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人物新闻的主角呢?记住“人因事显,事因人生”八字诀,对写人物新闻是有益的。形形色色的事情都是人做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以去做;同一个人也可以做不同的事。这样就有了生活中的种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也构成了生活中色彩斑斓的画面。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做出了与众不同的事,有异于常人;一个有身份的人。干着似乎不符合其身份的事,有悖于常理。因为他们的对比反差  相似文献   

10.
新闻写作是一种相当“绞脑汁”的艰苦劳动。在新闻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的思维活动特点是怎样的? 人们知道,文学创作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哲学思考和科学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那末新闻写作主要用哪一种思维方式呢? 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  相似文献   

11.
报纸有大报和小报之分。然而,区分大小的标准是什么?人们的认识颇不一致。有以办报单位的级别为根据的,省级以上单位办的为大报,地、县以下单位办的为小报;也有以报纸的开张大小为根据的,对开的为大报,四开的为小报。这两者又往往是统一的。大报和小报,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有高低之别。于是乎,一些报纸纷纷扩版,以跻身于“大报”之林,有的宁肯将刊期延长,也要扩大版面。其实,这是一种向声背实、得不偿失的做法。报纸原名“新闻纸”,  相似文献   

12.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分管的行业和系统。“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  相似文献   

13.
最近外出采访,连吃“闭门羹”。几个被采访的对象,都是在当前改革中做出了成绩的先进人物。但他们对记者的采访,似乎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忧虑,都表示不愿当“新闻人物”。他们怕什么呢?据了解,一些科研人员怕“树大招风”,怕惹社会上的闲言碎语,打扰了自己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影响出成果。个体户、专业户怕“乱蜂采花”,怕“露富”后引来“揩油郎”。不给吧,人家会骂“为富不仁”,  相似文献   

14.
今年,被舆论界称之为“’93报刊年”。这一年过去近半。其间,有些什么值得研究的现象呢?愚以为,“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城”——钱钟书老先生当年发现的这种“围城”现象,当是报界一景。这里,笔者试图就此种现象作一点探讨性分析。报界有哪些“围城”现象呢?归纳约有以下几种:一是“冲出去”与“挤进来”现象。许多立足报界多年的报纸和报人,似乎在一夜之间发觉自己还有比舞文弄墨  相似文献   

15.
《聚宝楼》是云南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3月出版的一本新书。它像做虚假广告一样,在封面上吹嘘“此书在手,万事不愁”,似乎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贝。它究竟聚的是些什么“宝”呢?我们看看它的目录,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相似文献   

16.
建立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已经是中国上下的共识。但是,这共识似乎并未成为共同的实践。有些地方有些人,似乎正在热衷于搞“依批治国”,建立一种“批治”社会。什么是“批治”呢?所谓“批治”,就是以领导人的批示取代国家的法律,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让公众遵纪守批。或许有人会问:如今中国还能有这等事么?有。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今年初,沈阳市(也就是因“慕马案”出了名的那个市)一个私企老板报复杀害市土地局局长一案,在沈阳市大东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是一个公众关注的案件,也是一个依照法律要公开审理的案件。既然如此,那就…  相似文献   

17.
新闻别解     
什么是新闻?历来的定义是:“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对不对呢?我的看法是:也对,也不对。说对,因为它正确地规定了新闻必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说不对,理由有二:其一是这个定义太广了,广到攒不清边际。刚才院子里的母鸡和公鸡斗架,难解难分;昨晚邻居的父子对奕,父胜子败……诸如此类的新近发生的事实,难道说都能成为新闻的本源吗?显然是不行的。其二是这个定义又太窄了。既称“新近发生的事实”,总不能是一两年以前发生的吧,否则又哪能称得起“新”而且“近”呢?  相似文献   

18.
天真而又乐观的孟超,内心充满了激情的孟超,写过诗、也写过小说、还写过杂文的孟超,过了几年,怎么就突然写起了昆曲哪?而又有谁能预料到,怀着一腔豪迈的壮烈的激情,“试泼丹青涂鬼雄”的孟超,最终竟因这出“鬼戏”,而殒身丧命呢?  相似文献   

19.
我刚到电台工作,有朋友问:“三百六十行,干什么不好,非干广播?”“干广播有什么不好?”我不解其意。“广播在报刊和电视的夹缝中生存,办台难哪!”朋友替我忧心忡忡。待到接触实际工作,我才感觉朋友的话不无道理。白天,人们走上工作岗位,大大小小的报纸摆满了办公桌,各种各样的杂志搁进了阅览室。晚上,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声音、图像并茂,哪还有广播的一席之地呢?  相似文献   

20.
广东要在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以下简称“追龙”),这是极为激励人心的历史重任。目前,广东的各行各业都在为“追龙”而制订规划、措施,满怀信心地为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而奋斗。广东的高校图书馆,必然也要投身于此役,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追龙”过程中,广东高校图书馆能够做到和应该做到的是什么呢?笔者拟在本文中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并试谈粗浅之见,敬请同行们指正,共同为完成“追龙”的历史性任务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