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引下,在中国特殊国情和社会发展逻辑规律的历史必然中产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必将在科学发展的引领下更加自信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把握这一点对于认识"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点是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总是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塑造并受其价值取向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又是它的制度性保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又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发展的理论指南。文化自信的深厚性、基础性地位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正是统一战线在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层面大发展的历史。可从三大维度梳理统一战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中的演化逻辑:一是从守正创新维度梳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道路的科学方略逻辑,即求真务实、善始善终、集思广益、识古鉴今,揭示创建中国特色统一战线模式的机动战术;二是从大团结大联合维度梳理统战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理论创新逻辑,即联合各方、求同存异、民主共建、团结互助,揭示推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动力机制;三是从协同共治维度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统战理论引导社会资源整合的实效价值逻辑,即相机行事、深入人心、固本培元,揭示发挥统战制度优势服务社会的实践功能,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事业的“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4.
党的百年奋斗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人的道路自信比以往更为坚定。从历史选择、历史成就、制度建设、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具有充分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道路继续前进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5.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体是通过三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一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自信建立起来的,即自信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的科学认识;二是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的自信建立起来的,即自信是立足于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选择;三是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建立起来的,即自信是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深刻把握。只有坚定这三方面的自信,才能真正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逻辑、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其中,话语逻辑主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概念、范畴、术语及其宣传和普及问题;历史逻辑主要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发展逻辑则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产生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蕴含着理论自信产生的基本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学理逻辑研究,正是通过这三个逻辑的维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素结构与理论体系,并在探究社会未来发展规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可以勾勒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脉络,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样态集中指向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全面解构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这些关涉中国发展的重大命题,蕴含着从"认知—解释"到"价值—信仰"再到"目标—策略"的意识形态解释逻辑。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要在学理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并在学好历史、观照现实的基础上做好治理匡正工作,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9.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坚定道路自信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和精髓。充分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重要的是把握好其根本遵循、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坚定道路自信关键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着力继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牢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基本要求,在增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三个自信"与中国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理论是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制度是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个自信"来源于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检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才能发展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三个自信"。坚定"三个自信",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能够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课题,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11.
<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思想理论体系内容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制度是现实基础,是有力保障。因此,在"四个自信"之中,制度自信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之基的自信。这种制度自信源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实践运行的有效性以及世界影响的示范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通过中国特色道路实践、理论总结、制度建设等途径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过程。对中国特色道路的艰难探索,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经验总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党的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四个维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建构起较为系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四个自信"有机统一,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发展,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发展,从学理逻辑看,既要反映特定社会规范的现实性要求,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又要具有一定超越意义的价值引导性;从历史逻辑看,应当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从生活逻辑看,应当遵循引领生活与规范生活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入推进的一个全新历史方位。这项伟大事业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也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其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作为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成就,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历史逻辑。它既体现为由政治道路、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所组成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为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建党学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九十多年奋斗历程的艰辛探索和经验总结的历史逻辑。这两个逻辑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坚持人民导向,走出了一条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个方面,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开创的。"中国道路"建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前两个时期,开创、成型、发展于后两个时期;"中国道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历史性飞跃,拓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国道路"植根于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扩展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中国道路"的确立,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思想价值,有利于回击关于中国的西方偏见,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启发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利于驳斥"历史终结论",拓展人类社会新的发展前途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课堂教学、视频赏析、参观考察、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将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性,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党中央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是党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具体表现为: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将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三者之所以能够统一,在于三者在内在逻辑上统一于"经验共识""动力共存""本质共性""实践共促"的基础之上,而外在实践方式则统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具体特质,即"中国特色"这一共同属性、"改革开放"这一前行基础、"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科学发展"这一伟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