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琵琶作为一种西域乐器,进入中原后与传统音乐融合,改变了传统音乐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它与唐诗相融合,拓宽了唐诗的选题范围。琵琶意象历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发展,成为唐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不同题材的唐诗中,琵琶意象的内涵不同,依照情感表达侧重,将其分为表达慷慨悲壮、抒发哀怨忧思、烘托宴饮氛围三种类型。琵琶作为西域乐舞文化的典型意象,推动了唐代音乐与诗歌的发展,使得唐诗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马云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Z2):55-56
唐诗“意象”异彩纷呈。本文就“意象”的渊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透过唐诗“意象”,去领略“意象”内涵、体会“意象”意蕴、欣赏“意象”之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诗经》时代,桃花就是女性青春、美丽容颜和婚姻幸福的象征;唐代开始,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宋代园艺业发达,花卉仍然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题材。宋代桃花意象作品比唐代增加很多,宋词中桃花意象在常见花卉意象中位居前列。由于诗词体裁的不同以及时代、社会等因素,宋词中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特征。宋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桃花和桃花源,象征爱情和超脱的境界。宋词中桃花意象所象征的爱情往往是感伤的。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注重对情感性灵的醒悟和品味,追求隐逸、超脱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学的意象林海之中,雁是十分常见的意象,它作为饱含文化的情感符号,是唐代文人悲苦情韵吐露的寄予对象,成为怀乡情思的代名词,表现了唐代安土重迁的农业民族的天性,故唐代文人在诗歌中常借雁的迁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对鸿雁习性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怀乡、归依恋旧的心态,怀友、羁旅愁思的苦闷心情。唐诗中雁意向的描写和阐述,使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给予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以不可忽视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诗创造了许多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象群,大雁意象即其中之一。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它往往包含了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沉淀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因而具有不可更易的内涵。唐诗中的大雁意象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迁谪漂泊的剪影;边患内乱的缩影;递书传情的倩影;理想追求的幻影。  相似文献   

6.
汉代淮南王国定都寿春,在文化学术和辞赋创作上均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这一特定地域的思想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又孕育出较为固定的诗歌意象及文化内涵,在许多唐代诗人笔下均有出现,值得深入考察。其中,淮南王刘安及八公所代表的丹药意象、淮南小山《招隐士》所提炼的桂树与春草意象、《淮南子·说山训》“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所导源的“淮南木落”意象,在唐诗中出现频率最高,集中展示了唐人求仙、隐逸、怀人、悲秋、伤逝等复杂的情感内容。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中有大量以“桃源”为意象的诗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求仙主题的诗。这和唐代道教的发达关系密切,我们也能从这些诗中看到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睛感的影响以及中国文人心中对真、善、关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中有大量以“桃源”为意象的诗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求仙主题的诗。这和唐代道教的发达关系密切,我们也能从这些诗中看到社会对人的思想和睛感的影响以及中国文人心中对真、善、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化,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为其他文学作品所塑尘莫及。但唐诗也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这就是落后的思想追求。所以唐代中存在着高超的艺术性和落后的思想性之间的矛盾。唐诗在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的同时,也在传播着落的思想追求。本文仅就唐诗的负面影响-“恋家情结”以及这种情结带来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古书中的燕子从《诗经》奠定的“玄鸟——图腾”、“燕燕——离别”等意象模式开始,走出了脉络分明的文学意象发展之路,其各种意象的融合在唐代呈现出空前繁盛的局面。唐人在文学意象的使用上,燕子作为神鸟、图腾象征的主题明显减少,注重其自然习性描写的篇章大幅增加。唐诗中燕子意象的发展,展示了唐代文学创作逐步摆脱蒙昧的时代意识、文人象征性思维得到拓展,以及文人生命情怀进一步延伸等时代特征,展现了唐代文学创作主体积极影响社会意识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1.
唐代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作为边塞诗人的情感媒介,“征衣”“陇头”“玉门关”这三个意象对深化边塞诗的情感境界和拓展边塞诗的美学意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歌中,笛声吹尽了文人的心曲,并在不断地演绎中被赋予关塞思乡、伤时感怀、念友怀情、田园清趣等丰富的情感内涵。笛声又与月亮、梅花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成为唐诗中深具味外之味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以诗意化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情景交融之画,其中,灵动、多变的线条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是诗歌构图的关键要素,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饱含着唐代诗人复杂、深邃的情感,也反映了唐人的审美趣味及唐代的历史风情。文章按照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的线索来对唐诗中的线性之美进行梳理、分析,植物选取柳意象,动物选取鹭鸶意象,人集中关注女性的细眉意象,借此管窥唐诗的深层审美意蕴,以充分挖掘唐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们”散文诗丛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诗学理念和实践将散文诗的建设推到了更高的层次,在这套丛书中散文诗的意象化特征非常明显,对散文诗审美理想的追求具有建构的功能。而意象是散文诗诗性的最直接体现,其意象原型主要有自然生态、地域家园、现代情绪等三种,这三种意象原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主题,在不同诗人的具体创作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诗人们运用意象表现其情感体验,充分利用了意象的审美功能,意象组合的审美合力,完成了意象表现的最高境界,即意境的审美交融,对于意象建构下的美学理想的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我们”散文诗群提倡的“意义化写作”的贯彻。  相似文献   

15.
唐代兵制由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征人的衣物供给由自备逐渐转变为官给,征衣供给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征衣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征衣作为具体的生活物象,寄托了征人和思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多样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思妇、征人的情感倾向以及征衣与闺情相结合所构成的情感意境,使征衣意象的情感触角伸向了全社会。唐代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着力表现征衣意象的社会内涵,情感愿望和现实境遇的结合使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含有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6.
《菅家文草·后集》中月意象的变化发展,揭示出菅原在继承传统上的新发展,以及月所体现出的菅原思想的变化。“月”从传统的时间意象到自然的审美意象,再到“意”“象”化合的情感意象逐步深入发展,但随着诗人情感的极端化,月意象又从情感寄托物回归到了其初始的自然意象。“一轮明月,几多情怀”,菅原把外在的语言表现与内在的情感思想有机结合,使诗文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开拓了与既往作品截然不同的崭新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孙贵平 《文教资料》2011,(22):10-11
唐诗中有众多描写笛声的作品。它们构成了唐诗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笛声的激扬、推动和烘托。从唐诗中的笛声意象我们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杜甫咏竹诗前后意象变化,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感知认识,也是悲欣交集的离乱社会生活经历作用于诗人情感后所发生的审美意趣逆转。杜甫所创造的“恶竹”意象,颠覆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竹”的蕴涵,成为了唐诗名句,具备了在特定时空的语境中符号解释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登高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诗中,《唐诗三百首》中它的意蕴类型足以囊括所有诗歌中的抒情意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诗人对古代诗歌传统的继承,也有唐代社会的时代因素。各种意蕴类型之问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对我们理解把握诗人寄寓在登高意象中的抒情意义和情感脉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诗语言学批评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分析,追寻其中深隐的情感意蕴与审美价值。而语言形式包括韵律、用字、造句、意脉、意象等各个方面,这正是语言学批评分析唐诗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杜甫七律《登高》为例,展示了语言学批评的基本思路,并由此探讨了语言学批评在唐诗研究中的基本原则,以及语言学批评与传统诗歌批评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