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点扫描     
《解放区毛泽东像》邮集获大金奖本刊综合消息,在7月4日落幕的全国集邮展览上广东孙蒋涛的《解放区毛泽东像》邮集以95分获得此届全国邮展唯一的大金奖和特别奖。此届全国邮展还特邀了中国邮票博物馆馆藏珍品前往助兴,由武警  相似文献   

2.
我组编的极限邮集曾以《拱门》为题获2002年的全国首届老年邮展镀金奖、广州第二届全国极限邮展大镀金奖,参加首届邮展高级研讨培训班后对这部展集有了新认识,并连题目在内全部推倒重来,重新组编后参加今年重庆全国邮展暨亚洲邮展选拔展,并获镀金奖。下面谈谈自己的这次重新组编。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早在1983年就编组了《石油》邮集并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邮展。此后,作者在《石油》邮集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完善,形成了《石油与天然气》邮集。2003年,《石油与天然气》邮集在重庆全国邮展上获大镀金奖后,经过进一步修改补充,在2006年圣彼得堡国际邮展上获得了镀金奖。  相似文献   

4.
2001年南京全国邮展上,我的专题邮集以《自行车》为题参展获镀金奖。之后,经2002年北京平谷邮展高级培训研讨班学习,我对展集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2003年重庆全国邮展上以《自行车文化》为题再次参展获金奖。在这一过程中,我对专题集邮又增加了不少体会,现谈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志刚 《集邮博览》2011,(11):29-31
自2001年9月首次面世。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邮展,至今年8月在日本横滨参加世界邮展,专题邮集《图书》已走过十个年头。从全国金奖到世界金奖2001年9月,《图书》邮集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集邮展览,获得了专题类的金奖。虽然《图书》在选题、处理、知识和素材等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首次参加全国邮展就获得金奖,还是让作者和许多人稍感意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图书》邮集又多次参加全国邮展(包括选拔展和邀请展),均获金奖;不过其参加国际邮展的成绩却“波澜不惊”。2002年《图书》参加在汉城举办的韩国世界邮展,获镀金奖;2003年,参加在绵阳举办的第16届亚洲国际邮展,仍获镀金奖。之后的五年时间,《图书》除2005年代表我国邮集参加马来西亚国家邮展做示范性展出外,再未参加过任何级别的竞赛级集邮展览。  相似文献   

6.
《集邮博览》2011,(11):32-33
我从小就爱好集邮。而真正编组邮集正式参展则是在1989年。那年,我的第一部航天专题邮集《载人航天史》首次参加全国邮展获镀银奖。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参加过省市、国家和国际邮展30多次。回顾这些年我所走过的集邮之路,最大的感受不是获奖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而是集邮伴我终生的乐趣和享受。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国烟酒税票(1913-1949)》邮集在2013年5月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邮展上获金奖,这是继4年前的洛阳世展金奖后,再次在世界邮展上获这一奖级。能远离家门再次获奖,我感到欣慰,同时也更深切体会到,一部邮集欲在世界邮展上获金奖,除需有顶级的展品外,组编者更应认真学习和掌握FIP邮展规则,对FIP邮展相关规则烂熟于心,这不仅可避免你在组集时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也使你见到一些价格不菲的素材,敢于投入,敢于下手。这样你的邮集在世界邮展上,也就有可能在高奖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上海集邮》2001,(8):5-7
11月16日“93全国邮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在北京举行。市邮协和部分团体会员组成19人的参观团(11月14-19日)赴京参观学习。刘广实为评委会副主任,唐无忌为评委,上海征集员羌陆明。参展非竞赛邮集、献各一部,竞赛邮集13部,献3部,高承栋《华北人民邮政》获大金奖加特别奖,其余获镀金奖至铜奖。  相似文献   

9.
以宣传世界邮政日、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20周年和遴选明年中国’99世界邮展展品为主题的全国性邮展于1998年10月9日至13日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行。观众约4万人次。 这次邮展在展品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除了几部曾获世界邮展金奖或亚洲邮展大金奖的邮集(如沈曾华的“华东”邮集、李曙光的“军邮”邮集)  相似文献   

10.
施邑屏 《上海集邮》2014,(5):23-27,F0002,F0003
1991年开始,我在收集音乐家、诺贝尔奖、化学及科学家专题同时,对体育集邮的体操情有独钟。我收集这个体育专题,是考虑到体操它是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喜爱的一项运动。经过十多年努力,《体操》在2006年首次参展就获得"德胜杯"全国专题邮展大镀金奖加特别奖,此后,又曾获北京奥运会国际邮展镀金奖(85分,此展未设大镀金奖),以及2008年(南昌)全国邮展大镀金奖。2010年,修改后的《体操——人见人爱的运动》首次参加FIAP竞赛邮展,获2010年南非国际邮展大镀金奖。本文谈谈自己这部邮集的编组体会及今后努力方向,并与同好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举办的’99世界邮展上,开放类邮集参加了展出,结果我国的开放类邮集《中国戏剧》获一等奖,引起了国内邮人对开放类的广泛重视。此后在许多省市级别的邮展中,开放类邮集频频亮相,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今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邮展上,有关中华邮政邮资的邮政史类展品多达9部,我组编的《中华邮政国际信函邮资》邮集以84分获得镀金奖。对自己首次组集参加全国邮展就能获得如此成绩,确实令我高兴。但回想起这部邮集的组编过程,我又感慨良多,愿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头饰之美     
我在收集帽子专题邮票的同时,发现表现头饰的邮票与邮戳也不少,足有几百种。完全可以组织起一部内容充实的邮集来(编者注——澳大利亚伊恩·博瑞的专题展品《头饰》曾获悉尼“太平洋探索者2005”国际邮展镀金奖;香港纪觉英的极限展品《头饰》曾获2004年广州第三届全国极限邮展大镀金奖和2005年香港地区邮展镀金奖)。  相似文献   

14.
组织专门的老年邮展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老人们通过制作邮集提高集邮的乐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值得保持和完善下去。但邮展规则中毕竟没有“老年类”。与2001年南京全国邮展相比,这次老年邮展的专题邮集水平明显降低了很多,低水平邮集的问题则更加  相似文献   

15.
福建李齐品的专题邮集《生肖自述》在全国首届生肖邮展上获得金奖加特别奖。邮展评审委员会认为,它突破了生肖专题邮集组编的框框,构思已向国际邮展专题类的叙事性靠拢。  相似文献   

16.
研究附加费集邮的人,面对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附费邮品,大有“狗咬刺猬——难以下口”之感。与所有的集邮门类一样,一要老师引入门,二要一本好目录。在附加费集邮研究和组集方面最突出者是精通英文的湖北集邮家欧阳承庆先生,他的邮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地方邮政附加费凭证及收据(1988-1998)》曾两次在美国邮展中获奖。一次是’97南加州邮展,获邮展组委会银奖、美国中华集邮会特别奖。一次是’98佛罗里达州联合邮展,获邮展组委会镀金奖、美国中华集邮会(南加州)特别奖、美国集邮协会(APS)优秀奖。两次共得到5个奖项,实现了中国附加费邮集在西方集邮界亮相的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我的《建筑外墙造型艺术(1940年以前)》一框极限展品,先后获得2012年的济南第5届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镀金奖加特别奖和广州第7届全国极限邮展金奖加特别奖,以及2013年的上海集邮节极限邮展的金奖和珠海东亚邮展镀金奖。尽管这部邮集还不完美,尚有一些不足与欠缺之处,但是,能获得这些奖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头一届全国邮展帷幕已落下,我对自己的展品《清代邮资明信片1897-1911》头一回在国家级邮展中亮相,就以95分获得大金奖的成绩兴奋不已。不过,我心里非常清楚,“大金奖”只是对我这部邮集在过去所取得进步的肯定,奖牌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任何一部邮集都没有最高界限,自己这部邮集也不例外,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深的探索和研究,加以改进,争取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拐杖》     
作为三十多年前就失去整条右腿的残疾人,"残疾人"内容的邮品是我多年来潜心收集的一个专题,前些年我曾用这些邮品编组过几部"残疾人"题材的专题邮集,1999年,我还用"残疾人"内容的邮品以邮集的形式编撰了一本《平等、参与、共享——方寸世界里的残疾人》图册。这些邮集和图册虽分别在全国及亚洲邮展、世界邮展上得过奖,但随着以后许多有关"残疾人"内容邮品的不断收集、补充,我感到以前编组的几部"残疾人"题材的邮集不仅选题过大,  相似文献   

20.
本人集邮多年,也编过几部邮集,但因种种原因,编出的邮集水平不高。从各种集邮书刊上的介绍中得知,要编出高水平的邮集,一要注意邮品的多样性、珍罕性,但这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二是要强调“讲故事”,避免资料性叙述。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笔者最近对近几年在全国和国际邮展获高奖的几部邮集进行了研究,感到这些邮集总体水平很高,邮品丰富,珍罕性高,外观美观。特别是邮集作者通过对素材的深入挖掘,许多信息和故事,成为这些邮集的亮点,也是它们能获高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