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纽约是美国最繁华的城市,也是美国精神的象征地。然而,在19世纪中叶,纽约却是一个充满了野性的城市。马丁·斯科西斯的史诗巨片《纽约黑帮》就是以这个蛮荒时期的纽约为背景的。那时的纽约还没有自由女神像,城市里到处充斥着旧移民、新移民、新新移民。那时的纽约也还没有形  相似文献   

2.
在纽约收听广播,当你把收音机的电台选择钮从一端慢慢转向另一端,你就能发现用各种语言、各种腔调广播的电台一个紧接一个,中间几乎找不到间隙。这就是说,纽约上空那些人眼看不见的电波,已经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据《1990年纽约广播年鉴>>统计,纽约市共有39座电台,其中还不包括为数更多的“副波电台”。所谓“副波电台”,是指那些必须用各电台自制的专用收音机才能收听的电台。这种电台,在纽约大约有70多座,它们几乎全是以移民为对象的外语电台。纽约几家华语电台,  相似文献   

3.
离任之际,几乎所有人都承认他是纽约市历史上最好的市长之一。布隆伯格的成功之道在于把纽约当成公司来经营,财政的自由使布隆伯格成了美国政坛上的一个异类,纽约市民成了市长和政府的客户  相似文献   

4.
一个孤独痛苦的灵魂在巴黎街头徘徊游荡,这就是《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亨利·米勒1891年12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日耳曼血统的家庭,在布鲁克林长大。他是家中的独生子,直到入学前都只讲一口德语。中学毕业后进入纽约市立学校,但仅两个月就自行辍学。以后,他在父亲的裁缝店里做事,当过沿门兜售的推销员,受雇于纽约  相似文献   

5.
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也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如此,整个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国家。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所谓的"自由价值观"和"美国梦",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6.
盛韵 《编辑学刊》2012,(4):56-59
《纽约书评》是美国知识界的必读,创办半世纪以来,定义了美国甚至英语世界的智性讨论。本文介绍了《纽约书评》的创刊缘起、办刊立场与风格以及经营与发行方面的特色。"至死方休"是《纽约书评》的一个鲜明特色,总编、特约漫画家和核心作者为之奉献一生,读者一读也是一辈子。对作者群、对刊物内容的极致追求也成就了《纽约书评》稳定的读者和盈利。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应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邀请,笔者于2001年4月赴美作学术访问,其间,曾先后参观了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和皇后区公共图书馆总馆,这两个馆的研究服务的特色和普及服务的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纽约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其公共图书馆系统性质和经费的来源均有所不同。纽约市公共图书馆为私立图书馆,其经费来源为私人捐赠,所以在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的大理石壁墙上刻着那些大笔捐赠者的姓名。而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则是公立  相似文献   

9.
纽约邮报于1801年创刊,有192年历史,而且每天不停出版,公认为是美国最老牌报章,当然还有一些更早创刊的报纸,但早已停刊。纽约人对这份老报有感情,每当危急时便千方百计挽救。数日前,该报已回归梅铎旗下,以“新闻机构”的人力及财力,纽约邮报肯定可打开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陈沛芹 《今传媒》2005,(9):52-53
如今,走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大都市,在报摊上都有大量的非英语报纸售卖。仅纽约市一地就有36种语言至少198份的非英语报纸和杂志。这个数字达到了纽约历史上的最高峰,在20世纪初的移民浪潮中,纽约的非英语报纸也只达到了146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报纸的发行量一直以绝对数减少  相似文献   

11.
今年,美国纽约《华尔街日报》职工热烈庆祝该报创刊百周年。该报是美国第一家办得成功的全国性专业报纸。1870年,记者查尔斯·道和爱德华·琼斯在纽约合伙开办道·琼斯公司。该公司原经营出版业,后开办了一个股票交易所,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奥斯卡·德拉伦塔说:"这座城市中,只有他(比尔·坎宁安)记录了纽约近40年乃至50年的完整视觉历史,全面反映纽约生活时尚。他被大家称为"街拍鼻祖"。上世纪60年代中期,纽约的街头时尚刚刚出现,比尔·坎宁安成为第一个记录"普通人不同寻常穿着"的人,之后他开始为《纽约时报》每周的摄影专栏《在街头》街拍时尚照片,直到今天。45年来,他的照片就是一本纽约市的街头浮世绘。"我想他真正找到了,即什么才是真正的纽约人。并且我相信他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装学院院长哈罗德·科达毫不吝惜地在一部关于比尔的纪录片中如此表达他心目中比尔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7,(35):10-10
公园地产成熟发展带动区域升级 100年前.美国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心地带。规划出一个长4000米.宽800米.占地3.4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这就是纽约中央公园。15年后,周边地价增长了9倍。在纽约的中央公园边.只有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才能住在第5大道和帕克大道。从此拉开了公园地产的序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40):74-74
★《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 新世界出版社 (美)以塞亚·伯林等 2004年10月  定价:28元     这本书评结集收录《纽约 书评》三十年来国际知名作者 的16篇文章。《纽约书评》在西 方知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力,它“独立民考、  相似文献   

15.
聚集纽约     
《现代声像档案》2004,6(5):50-52
摄影术刚一问世,就以惊人的速度征服了全世界。1839年9月16日,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公布不到一个月,侨居在纽约的英国人希格就采用银版摄影法,成功地拍下了纽约圣保罗教堂的照片。  相似文献   

16.
《新闻天地》2006,(7):40-41
2006年8月开始,美国的一种主流报纸《纽约每日新闻》头版总编辑的位置将首次出现一个华裔名字——吴志强。美国华裔吴志强(英文名 David Ng)现年48岁,生长在纽约华埠,目前住在斯塔腾岛,有两个聪慧的女儿 Isla 和 Esme。他是香港人的后代,父母在上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纽约每日新闻》的副社长兼总编辑马丁·杜恩已于6月正式宣布了该报高层的两项重要人事任命,现任执行总编鲍勃·萨皮奥晋升为高级执行总编,吴志强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做的一个梦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末日,梦里的情景和911的纽约一样。  相似文献   

18.
回想起来,初识高峻是在1999年于纽约曼哈顿举办的纽约广告节,那时候我是纽约广告节的国际顾问团成员,而高峻是中国纽约广告节的代表,顺理成章的,我们两个中国人就这样坐在一起,开始了我们的友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04,(35):78-78
★《纽约黑帮》丹尼尔·戴·刘易斯素有“千面人”之称,在《纽约黑帮》中他首次出演一个真正的坏蛋。其精彩表演使之具有了杰克·尼科尔森式的反角魅力,尼科尔森曾三获奥斯卡影帝,以“邪魔之王”而闻名。★《老妇杀人组》一向以英雄和美国阳光大男孩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汤姆·汉  相似文献   

20.
9·11这一天,哀伤、担忧、不安的气氛像幽灵一样,弥漫在纽约甚至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顽强地占据着每一个美国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