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阐释"三一语言学"的修辞观和人文主义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四个世界"和"得体性原则"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又是对当代语言学研究和修辞学研究的推进,它揭示了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民族精神、语言和人格、语言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语言结构与非理性思维有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人文主义角度研究西方语言思想与修辞传统,分析语言中所蕴含的主体意识与主观精神,凸显语言在文化形成与传承、民族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揭示西方人文主义语言思想与人文修辞传统的深度契合与历史渊源关系,旨在更明确地认识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关联,由此促进两个领域的共融互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3年的修辞研究,多学科研究者加盟,突破语言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路径,走向了更广阔的研究地带。小同行修辞研究最大的亮点是运用全球视野,借助核心期刊平台,集中讨论修辞观、修辞学科理念、修辞学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大同行的修辞研究大多遵循传统研究路径,主要论述语法、语义的构成,增加修辞观察点,强调修辞效果。超同行修辞研究大多借助修辞理论研究本专业问题,修辞学视角,使得研究成果具有新意。跨学科视野下的修辞研究,更多表现为学术召唤意蕴,激发小同行自我突破,借鉴大同行、超同行成果为我所用,理想研究状态应该呈现"修辞学前沿,是其学科前沿;修辞学深度,是其学科深度"面貌。  相似文献   

4.
《墨经》对中国传统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诚信,既是文化价值观,也是修辞的根本目的。以诚信为归依、以尚质、“抒意”为特征的修辞观与《墨经》语言运用中的修辞实践是一致的。其理论阐述和修辞实践,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汉语修辞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时期,修辞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新的发展形势下汉语语言修辞的理论与学习方法.在修辞理论上,主要就是研究对象与研究的范围、修辞观方面的理论、修辞原则等理论;在修辞方法上,主要就是语言修辞与语法的结合、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以及传统的修辞手法与现代修辞手法的对比.通过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探究,为更好地学习汉语语言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易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修辞学家,他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构建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修辞学系统;最早明确了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对语体、风格的研究较具特色;对汉语辞格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运用辩证法研究修辞。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修辞观,浸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民族价值观念。儒家文化的"中道"思想、"温柔敦厚"的审美观念和"明道""济世"的功利意识,无不深刻影响着中国修辞学的理念。分析和探究中国修辞观中的儒家思想,探讨汉语修辞观中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对建立和谐语言关系,丰富修辞理念,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的修辞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方修辞学、言语交际学、新修辞学、对比修辞学为发展脉络,探讨了西方修辞学的语言学科性质、跨学科发展趋势。新修辞学派继承和发扬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并充分发挥其社会认知体裁观的最大优势,结合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把语言的修辞现象作为社会行为加以综合描述和阐述,并逐步成为现代修辞学发展的主流,同时为对比修辞学理论的构架和产生提供了可靠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西方修辞学、言语交际学、新修辞学、对比修辞学为发展脉络,探讨了西方修辞学的语言学科性质、跨学科发展趋势。新修辞学派继承和发扬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并充分发挥其社会认知体裁观的最大优势,结合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把语言的修辞现象作为社会行为加以综合描述和阐述,并逐步成为现代修辞学发展的主流,同时为对比修辞学理论的构架和产生提供了可靠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0.
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卓然有成,也颇富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善于将语法与修辞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阐释了汉语中种种不易解释的语言现象;二是对修辞学的研究具有全局观,较早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汉语修辞学学科理论体系,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三是善于概括归纳相关修辞原则,重视修辞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四是重视在继承与借鉴中融古今中外于一炉,从而建立起自己独到的修辞理论体系;五是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修辞现象,为后人开展汉语修辞史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